Session 9 Valuation And Pricing 101

這段資料的核心主題在於區分「估值」(Valuation) 和「定價」(Pricing),並探討這兩個概念如何隨著公司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而變化。講者認為,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對於理解一家公司的價值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實際應用(如投資決策)中。

以下是從資料中提取並詳細解釋的主要論點:

一、 估值 (Valuation) 與定價 (Pricing) 的根本區別

這是資料中最核心的區別。

  • 估值 (Valuation): 核心是確定資產的「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這個價值是基於資產本身預期能產生的現金流、其成長潛力以及相關的風險來計算的。它是一種內部、基於基本面的評估過程。講者將其描述為一種「現值方程式」,即未來預期現金流的現值,並使用風險調整後的折現率進行折現。估值關心的問題是:「這個資產 值多少 ?」
  • 定價 (Pricing): 核心是確定資產的「市場價格」。這個價格不是基於資產本身的內在價值,而是基於市場上其他投資者願意為類似資產支付多少錢。它是一種外部、基於市場比較和情緒的評估過程。定價受市場供需、投資者情緒、動量、流動性等非基本面因素影響。定價關心的問題是:「市場 正在支付多少 ?」或「我需要 支付多少 才能買到它?」

講者強調,雖然市場價格最終可能與內在價值趨同,但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短期內,價格和價值可能存在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正是主動投資的基礎——投資者試圖買入價格低於價值的資產,或賣出價格高於價值的資產。因此,理解這兩者的區別至關重要,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但也互相關聯的思考過程和工具。

二、 內在估值的核心要素與流程

內在估值,特別是針對公開上市公司,雖然可以很複雜,但其基本原理非常簡單:計算資產生命週期內所有預期未來現金流的現值。
* 兩種方法:
* 股權估值 (Equity Valuation): 僅估算公司股權的價值。這涉及計算「流向股權投資者的現金流」(Cash Flows to Equity, CFE),即支付利息和本金後的剩餘現金流,並使用股權投資者所要求的報酬率,即「股權成本」(Cost of Equity) 進行折現。最嚴謹的形式甚至是對預期股息的現值進行計算。
* 企業估值 (Firm Valuation): 估算整個企業的價值,包括股權和債務。這涉及計算「流向企業的現金流」(Cash Flows to Firm, CFF),即未支付利息前、稅後和再投資後的現金流,並使用綜合考慮股權和債務成本的「資本成本」(Cost of Capital, 通常是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WACC) 進行折現。
* 講者指出,理論上,如果計算正確,企業價值減去債務價值應該等於股權價值。關鍵在於選擇一種方法並保持一致性。

  • 終值 (Terminal Value) 的概念:
    • 由於公開上市公司理論上是永續經營的,無法預測無限期內的現金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內在估值引入了「終值」的概念。終值代表在一個明確的預測期之後,公司假設以一個穩定的(通常是永定)增長率無限期增長所產生的所有未來現金流的現值。這個無限期序列的現值可以在預測期結束時計算出來,然後再折現回今天。因此,一家企業的總價值等於明確預測期內的現金流現值加上終值的現值。
  • 內在估值的四大驅動因素:
    任何內在估值模型,無論多複雜,最終都圍繞著四個核心問題:

    1. 現有資產的現金流: 公司目前憑藉其已有投資能產生多少現金流?(通常從現有財務報表開始分析)
    2. 成長所增加或毀滅的價值: 公司未來的成長將如何影響價值?成長本身是雙面刃,雖然增加營收,但也需要再投資。再投資能否帶來足夠的回報是關鍵。(涉及成長率和再投資效率)
    3. 現金流的風險程度: 公司的預期現金流有多不確定?風險越高,要求的回報越高,價值越低。(體現在折現率上)
    4. 公司何時成熟: 公司何時會進入一個穩定的、低增長階段?(決定了何時以及如何計算終值)
  • 內在估值的簡化模型 (對於非金融公司):
    講者提出了一個簡潔但強大的五要素模型來驅動內在估值:

    1. 營收增長 (Revenue Growth): 捕捉公司的成長故事。
    2. 營運利潤率 (Operating Margins): 捕捉公司的盈利能力。
    3. 再投資 (Reinvestment): 捕捉公司將多少資源投入到未來增長中,反映成長的效率。(通常用資本與營收比率衡量)
      這三者共同決定了預期現金流。
    4. 資本成本 (Cost of Capital): 捕捉營運風險。
    5. 失敗風險 (Failure Risk): 捕捉公司未能存活的風險(尤其對早期或晚期公司重要),這通常難以納入傳統折現模型,需要額外考慮。
      講者認為,這五個輸入要素足以對絕大多數非金融服務公司進行估值。
  • 故事與數字的連結:
    一個好的估值是「故事」與「數字」之間的橋樑。故事是關於公司的敘述(市場有多大、競爭優勢有多強、商業模式有多輕資產等),數字是這些故事在估值模型中的體現。每一個估值中的數字都應該有其背後的故事支撐,每一個關於公司的故事都應該能在估值模型中找到對應的數字體現。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得出一個有說服力的估值。過於依賴數字而缺乏故事是空中樓閣,過於依賴故事而缺乏數字約束則是童話故事。

三、 定價的核心要素與流程

定價是一種比較過程,涉及將被評估資產的價格與其他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
* 定價的驅動因素:
除了部分受基本面影響外,定價更多地受到以下因素驅動:
1. 情緒與動量 (Mood and Momentum): 市場心理和趨勢。
2. 流動性 (Liquidity): 市場交易的便利程度。
3. 增量資訊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微小的新聞(如財報略超預期)可能導致價格大幅波動。
4. 群體思維 (Group Think): 投資者傾向於跟隨大多數人的行為。
這些因素使得定價結果可能與內在價值存在差異。

  • 定價的核心步驟:
    1. 標準化價格 (Standardize the Price): 由於股票價格本身(每股價格)受到股票分割等因素影響而不具可比性,定價時需要將價格進行標準化,通常是將市場價值除以某個基本面指標,即使用「乘數」(Multiples) 或「比率」(Ratios) 。常見的乘數如市盈率 (Price/Earnings, P/E) 、市銷率 (Price/Sales, P/S) 、企業價值對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比 (Enterprise Value/EBITDA, EV/EBITDA) 等。乘數的分子通常是市場價值(股價、市值、企業價值),分母是某個公司層面的指標(營收、利潤、現金流、賬面價值等)。分母的選擇也涉及時間點(過去的、預期的、非常遠期的)。
    2. 尋找可比公司 (Find Comparable Companies): 識別與被評估公司在業務、風險、成長等方面相似的一組公司(稱為「同業群體」Peer Group)。選擇可比公司本身具有主觀性,可能選擇非常相似的窄範圍,或更廣泛的範圍;可能考慮市值、地理位置等。
    3. 解釋差異 (Explain Differences): 比較被評估公司的乘數與同業群體的平均或中位數乘數。如果存在差異(更高或更低),則試圖用基本面因素(如更高的成長、更低的風險、更好的盈利質量)來解釋這些價格差異。但這裡的基本面是用來 解釋 價格,而非像估值那樣直接 計算 價值。

四、 估值與定價在公司生命週期中的變化

公司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會顯著影響估值和定價的方法和側重點。
* 對內在估值的影響:
* 價值穩定性: 早期公司的內在價值波動性更大,因為其未來現金流和風險存在高度不確定性。
* 現金流模式: 早期公司通常有負的早期現金流(因虧損或大量再投資),價值高度依賴於未來轉正的現金流和終值。終值可能佔總價值的很大比例(甚至超過 100%)。成熟公司早期現金流通常為正,但成長較慢,對終值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
* 故事與數字的平衡: 早期公司估值更依賴於「故事」(市場潛力、願景等),因為缺乏歷史數據。投資者之間的估值差異可能很大,因為他們講述和相信不同的故事。成熟公司估值更受「數字」約束(歷史業績、穩定現金流等),投資者之間的估值差異通常較小。

  • 對定價的影響:
    • 乘數的選擇: 隨著公司生命週期發展,市場使用的主要定價乘數會改變:
      • 早期階段 (Early Stage): 市場尚未形成或營收極低。使用基於潛力或用戶的乘數,如企業價值對潛在市場規模比 (EV/TAM) 、企業價值對用戶數比 (EV/Users) 等。
      • 年輕成長階段 (Young Growth): 開始產生營收,但盈利不穩定或為負。使用營收乘數,通常是基於「遠期營收」(Forward Revenue) 的市銷率,因為當前營收規模尚小。
      • 高成長階段 (High Growth): 營收規模顯著,但盈利仍未達穩定水平。可能使用基於「追蹤營收」(Trailing Revenue) 的市銷率。
      • 成熟成長階段 (Mature Growth): 盈利能力趨於穩定。開始使用盈利乘數,如市盈率 (P/E),甚至結合成長率的 PEG 比率。
      • 成熟穩定階段 (Mature Stable): 盈利穩定,債務結構可能差異較大。更傾向於使用「企業價值」作為分子,如 EV/EBITDA 、 EV/Invested Capital,因為企業價值包含了債務,更適合比較不同資本結構的公司。
      • 衰退階段 (Decline): 盈利下降。可能更多使用「賬面價值」(Book Value) 乘數,因其有時與清算價值聯繫起來。
    • 同業群體的選擇: 不同生命週期的公司應尋找處於相似階段的同業群體進行比較。

五、 對不確定性的看法

資料中提到,有些人(特別是風險投資家)在面對年輕公司的高度不確定性時,傾向於完全避免內在估值,只進行定價。講者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這種做法並未消除不確定性,只是將其「推到幕後」。無論使用哪種方法,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只是體現在不同的地方(估值中體現在現金流預測、折現率、終值假設;定價中體現在可比公司的選擇、乘數的選擇、以及用來解釋差異的基本面因素上)。

總結:

這段資料精闢地闡述了「估值」與「定價」的本質差異:估值基於資產內在的基本面(現金流、成長、風險),是一種計算過程;定價基於市場的相對比較和情緒,是一種比較過程。兩者各自有其驅動因素和方法論。更重要的是,講者詳細分析了公司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如何影響這兩種評估方式的應用——從早期的高度故事驅動、依賴終值和潛力指標,到成熟階段的數字約束、基於穩定盈利和企業價值指標。理解並能靈活應用這兩種方法,並考慮公司生命週期,是進行準確財務分析和投資決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