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探討企業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年輕、成長、成熟、衰退)的現金流特徵,以及這些特徵如何影響其向股東返還現金(股利或庫藏股)的能力、意願與偏好方式。講師強調,健康的現金返還政策應基於「剩餘現金流」概念,即滿足所有營運和投資需求後剩餘的現金。
論點一: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 to Equity, FCFE)是衡量公司潛在現金返還能力的核心指標,且會隨公司生命週期階段而變化。
- 解釋:本節首先界定了股利決策的核心:一家公司能向股東返還多少現金。衡量這一潛在能力的指標稱為「股東自由現金流」(FCFE)。 FCFE 的計算是從淨利潤出發,減去再投資需求(包括資本支出減去折舊,以及營運資金的變化),再考慮債務現金流(償還債務是現金流出,借入新債是現金流入)。計算公式大致為:淨利潤 – (資本支出 – 折舊) – 營運資金變化 + 新增借款 – 償還借款。
- 詳情闡述: 影片指出 FCFE 可能為負值。原因可能是公司虧損導致淨利潤為負;或者即使盈利,但為了未來成長進行大量再投資(如年輕的高成長公司);或是因為有大量債務需要償還(高槓桿公司)。 FCFE 為負表示公司無法在滿足自身需求後向股東返還現金,甚至需要外部融資。
- 與生命週期的關聯: FCFE 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公司生命週期不同階段呈現明顯差異,進而影響整體的 FCFE 。
- 淨利潤 (Net Income): 年輕公司虧損的可能性極高(影片提到約 73% 的年輕公司虧損),導致淨利潤為負。隨著公司成熟,盈利能力增強,淨利潤轉為正值且穩定。衰退期公司淨利潤可能開始下降。
- 再投資 (Reinvestment): 年輕公司為了實現高成長,需要進行大量再投資,這部分開支佔營收的比例很高。成熟公司成長放緩,再投資需求顯著下降。衰退期公司甚至可能出售資產(資產剝離 Divestment),再投資甚至是負值,反而增加了現金流。
- 債務現金流 (Debt Cash Flows): 年輕公司由於風險較高,較難獲得大量債務融資,債務現金流相對較少。成熟公司信用良好,更容易獲得債務,債務現金流(可能是借款或償還)變得更加重要。
- 綜合影響: 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年輕公司更有可能出現負的 FCFE(影片數據顯示 76% 的年輕公司 FCFE 為負)。而成熟公司由於盈利穩定且再投資需求低,更有可能產生大量的正向 FCFE 。衰退公司雖然盈利可能下降,但透過資產剝離等方式,也可能維持或產生正向 FCFE 。因此,公司的潛在現金返還能力(FCFE)與其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緊密相關。
論點二:公司的實際現金返還行為(股利或庫藏股)傾向於反映其潛在現金返還能力(FCFE),且返還方式(股利 vs. 庫藏股)的選擇也受生命週期影響。
- 解釋: 既然 FCFE 代表了公司潛在可返還的現金,那麼公司的實際現金返還額(通過支付股利或執行庫藏股)理應與之相關。影片的數據顯示,這兩者確實存在高度關聯。
- 實際返還與生命週期:
- 年輕公司由於多數 FCFE 為負,實際向股東返還現金的比例顯著低於成熟公司(年輕公司約 31% 返還現金,最老公司約 84% 返還)。這符合邏輯,因為年輕公司自身都需要現金來維持營運和成長。
- 成熟公司擁有穩定且龐大的 FCFE,因此更常向股東返還現金。
- 返還方式的選擇:股利 vs. 庫藏股: 影片比較了兩種主要的現金返還方式。
- 股利 (Dividends): 傳統的返還方式,現金支付給所有股東。其主要特點是「黏性」(sticky) 。一旦公司開始支付股利,股東會預期未來持續獲得股利,公司管理層也會不情願削減股利。數據顯示,每年維持或增加股利的公司遠多於削減股利的公司,這凸顯了股利的僵化性。
- 庫藏股 (Stock Buybacks): 近年來日益流行的返還方式,公司從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股票。從公司的角度看,庫藏股和股利都是現金流出,對公司資產負債表和資本結構的影響是相似的。但從股東角度看,庫藏股只對選擇出售股票的股東產生直接影響(獲得現金),而繼續持有的股東則因在外流通股數減少而享有更高的每股收益和價格升值潛力。
- 庫藏股的優勢:靈活性 (Flexibility) 。 這是庫藏股相對於股利的最大優勢。公司可以在現金充裕時進行庫藏股,而在現金緊張或面臨不確定性時暫停或減少,而不會像削減股利那樣引發市場的負面反應。影片展示了美國公司從 1980 年代以來,庫藏股在現金返還總額中的佔比持續上升,並且這種趨勢正擴展到全球其他地區,核心驅動力正是對靈活性的追求。
- 生命週期與返還方式偏好:
- 年輕公司由於未來盈利和現金流充滿不確定性,對靈活性的需求更高。因此,當年輕公司選擇返還現金時,牠們更傾向於使用庫藏股而非股利。這樣可以在需要現金進行再投資或應對風險時,輕鬆停止返還。
- 成熟公司現金流更穩定,對僵化性股利的容忍度較高。傳統上成熟公司更傾向於支付股利。然而,影片數據顯示,即使是成熟公司,庫藏股的使用也日益普遍,反映了整體市場對靈活性的偏好轉變。
論點三:公司的實際現金返還行為(股利+庫藏股)常常與其潛在現金返還能力(FCFE)不匹配,導致現金餘額的變動,而股東對此的態度取決於對管理層的信任,且這種信任度與生命週期有關。
- 解釋: 儘管健康的政策應是返還剩餘現金(FCFE),但現實中許多公司並未這樣做。影片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有約 37% 的公司實際返還的現金少於其 FCFE(成為現金累積者),而約 63% 的公司返還的現金多於其 FCFE(成為現金燃燒者)。
- 不匹配的後果:
- 現金累積者 (Cash Accumulators): 如果公司持續返還少於 FCFE 的現金,其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餘額將會增加。
- 現金燃燒者 (Cash Burners): 如果公司持續返還多於 FCFE 的現金,牠們要麼消耗既有的現金儲備,要麼需要通過發行新股或借款來彌補差額。
- 股東的態度與信任: 公司累積大量現金時,股東會擔憂管理層如何使用這些現金。股東對現金累積的看法取決於對管理層將現金用於能為股東創造價值項目(如高回報的投資)的信任程度。
- 如果股東信任管理層,可能對公司累積現金持較為寬容的態度。
- 如果股東不信任管理層,會更傾向於要求公司將現金返還給股東,而不是讓管理層掌控支配。
- 信任與生命週期: 這種信任度與公司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有關。
- 對於年輕、高成長的公司,股東傾向於對管理層積累現金更為寬容。這可能是因為股東相信年輕公司有很多潛在的高回報投資機會,現金是支持未來成長的必要資源。即使管理層偶爾犯錯,股東也願意給予更多空間。
- 對於成熟或衰退的公司,股東對管理層累積現金則更為警惕和懷疑。股東可能會質疑這些公司是否還有足夠多的高價值投資機會來合理運用這些現金。如果管理層無法證明能有效利用這些現金,股東可能會施壓要求返還,甚至可能引發股東行動主義。
總結:
本節通過定義並分析 FCFE 如何隨公司的淨利潤、再投資和債務情況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變化,揭示了公司潛在現金返還能力的差異。進而,它說明了公司的實際現金返還行為傾向於與這種能力掛鉤(年輕公司少返還,成熟公司多返還),同時解釋了為何公司越來越偏好靈活的庫藏股而非僵化的股利,特別是對於充滿不確定性的年輕公司。最後,影片探討了實際返還與潛在能力之間的差距導致的現金累積問題,以及股東對此的態度如何受對管理層信任的影響,而這種信任又與公司所處的生命週期階段息息相關。整體而言,公司的現金返還決策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受到其財務狀況、成長機會、風險水平以及管理層與股東之間信任關係的多重影響,而這些因素都與公司在生命週期中的位置緊密相連。健康的現金返還政策應始終基於公司實際產生的剩餘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