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Session 10 Valuing And Pricing Start Ups And Young High Growth Firms

好的,這份資料深入探討了新創企業和高成長年輕公司的估值與定價所面臨的特殊挑戰,並提出了一套應對這些挑戰的系統性方法。核心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並將對其進行詳細闡釋:

  1. 新創公司估值的本質挑戰與傳統方法的不足: 新創公司由於缺乏歷史數據、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以及生存和成功的高度不確定性,使得傳統基於過去表現的估值方法難以適用。
  2. 區分「定價」與「本質估值」: 創投業者(VC)常用的方法更接近於「定價」(Pricing),而非基於未來現金流折現的「本質估值」(Intrinsic Valuation)。 VC 定價法透過預測未來某個時點的營收並應用乘數,再以一個預設的「目標報酬率」折現回現值,這種方法存在任意性且並未真正解決不確定性問題。
  3. 新創公司本質估值的五步驟框架: 儘管困難重重,進行本質估值仍是必要的。這需要一個系統性的框架,包含:
    • 講述一個「故事」(Story): 這個故事必須涵蓋產品/服務、競爭環境、歷史數據(如果有的話)、資本取得能力以及資本密集度等方面。這個故事將成為估值輸入值的基礎。
    • 測試故事的真實性(3P Test): 故事必須通過「可能」(Possible)、「合理」(Plausible)和「可驗證」(Probable)的檢驗,以避免淪為天方夜譚。
    • 將故事轉化為估值輸入值: 把故事中的關鍵元素系統地轉換為估值模型所需的數字輸入,例如營收增長、利潤率、再投資需求和風險等。
    • 執行估值計算: 將這些輸入值代入估值模型(如現金流折現模型)進行機械式計算,得出公司的價值。在此過程中需關注現金流模式、折扣率的組成(營運風險與失敗風險)等關鍵指標。
    • 檢視與調整估值結果: 估值完成後,必須虛心向對該業務領域有深入了解、但思維方式可能與估值者不同的人請教,聽取他們的批評與建議,並據此修正故事及估值輸入。
  4. 應對不確定性的工具: 由於新創公司固有的高度不確定性,單一的點估計值遠不足夠。必須運用工具來反映這種不確定性,例如:
    • 蒙地卡羅模擬(Monte Carlo Simulation): 允許對關鍵的估值輸入值(如營收增長、利潤率、市場份額等)設定機率分佈,而非單一數字,透過大量模擬運行,生成一個可能的價值分佈,從而呈現估值結果的不確定性範圍。
    • 考慮「選擇權」(Optionality): 新創公司可能存在超出當前商業模式的潛在價值,特別是擁有平台和用戶的公司,可以利用用戶基礎或數據發展新的業務線。這種「選擇權」價值是額外的溢價,其價值大小取決於平台的用戶忠誠度、使用頻率以及所收集數據的獨特性等因素。
  5. 新創公司定價的挑戰: 即使選擇定價而非估值,新創公司定價本身也非常困難。挑戰在於:
    • 標準化困難: 缺乏營收、盈餘或帳面價值等穩定的指標來計算乘數,可能只能使用用戶數、訂閱數或未來營收等。
    • 比較對象難尋: 大多數年輕公司是私募的,缺乏公開市場價格,VC 的定價數據更新不頻繁且可能包含特殊條款。
    • 控制差異困難: 除了財務指標外,還需要考慮創辦人、公司階段、議價能力等難以量化的因素。

詳盡解釋:

首先,資料開宗明義地指出了為新創企業或高成長年輕公司進行估值的根本性困難。傳統的估值方法,尤其是基於過去績效和穩定現金流的模式,在這些公司身上幾乎無用武之地。原因在於:它們通常沒有或只有非常有限的營運歷史數據,這意味著無法從過去的趨勢來預測未來;它們的商業模式可能仍在探索或快速迭代中,尚未被市場充分驗證,未來盈利能力和營運模式存在巨大變數;最關鍵的是,它們的生存本身就面臨高度不確定性,許多新創公司最終會失敗。當嘗試對這些公司提出傳統估值所需的四個核心問題——現有資產的現金流、未來增長的價值、業務風險有多高、何時成熟——時,會發現這些問題幾乎都難以明確回答。這導致許多人,包括一些專業投資者,會迴避為新創公司進行本質估值。

接著,資料批評了創投業者(VC)常用的一種處理方式:他們聲稱在「估值」,但實際上進行的是「定價」。 VC 的典型做法是預測公司在未來某個時點(例如五年後)可能達到的營收或盈餘,然後對這個預測的數字應用一個基於市場上其他更成熟公司交易價格的「乘數」(例如營收的多少倍),得出未來時點的「價格」。最後,再將這個未來價格以一個 VC 自行設定的「目標報酬率」(Target Rate)折現回當前。講者明確指出,VC 使用的目標報酬率往往是「憑空捏造」的,缺乏嚴謹的依據,通常是一個非常高的百分比(如 30%-70%)。這種方法看似提供了數字,但本質上是一種基於市場比較的前向定價,而非基於公司自身基本面(未來現金流)的本質估值。講者認為,這種方法並未消除不確定性,只是將其掩蓋,而且這些目標報酬率容易成為議價工具,VC 可以任意提高該比率來壓低當前的定價。

然而,資料強調,雖然困難,但進行本質估值對於理解公司的真正驅動因素至關重要。為此,資料提出了一套針對新創公司的五步驟本質估值框架:

第一步是講述一個「故事」。由於沒有歷史數據,新創公司的估值必須從一個關於公司未來如何成功的「故事」開始。這個故事需要回答關於公司的核心問題: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它如何解決現有問題或滿足新需求?潛在市場有多大?目前的競爭格局如何?公司在其中處於什麼位置?如果公司有一些早期數據(即使是虧損的),能告訴我們什麼關於「單位經濟效益」(Unit Economics)的信息?公司獲取資本的能力如何?(這決定了它能否持續燒錢並擴大規模)這個業務的資本密集度如何?(達到規模化需要投入多少資金)。這個故事不基於過去,而是基於對公司現狀、願景和市場潛力的判斷。講者特別提到,對於早期公司,創辦人的背景和能力在說服人們相信這個故事方面會起很大作用。

第二步是測試故事的真實性(3P Test)。講述故事後,必須停下來檢驗它是否可行。 3P Test 包含三個層次:
* 可能 (Possible): 這是一個非常弱的檢驗。你的故事中的設想在技術上或概念上可能實現嗎?即使之前沒人做到過。
* 合理 (Plausible): 這是一個更嚴格的檢驗。市場上是否已經有人在做類似的事情?你的公司是否具備實現這個故事的必要要素(如團隊、技術、資源)?
* 可驗證 (Probable): 這是最嚴格的檢驗。公司是否已經在市場的某個細分領域(如測試市場)嘗試過這個故事,並且有證據表明它正在奏效?一個好的 VC 必須擅長判斷創辦人的故事能通過哪一級別的 3P Test 。

第三步是將故事轉化為估值輸入值。一旦故事通過了檢驗,就需要將故事中的定性描述轉換為定量、可輸入到估值模型中的數字。這包括:
* 營收增長: 從故事中對市場規模、市場佔有率的判斷(Top-down 方法)或對公司未來具體營運計劃(Bottom-up 方法)的描述,推導出未來多年的營收增長率和規模。
* 利潤率: 基於對單位經濟效益(每賣出一份產品或服務賺/虧多少)、固定成本結構、規模經濟潛力以及稅務情況的判斷,預測公司成熟後的穩定利潤率,以及達到該利潤率所需的時間。
* 再投資: 根據故事中對業務資本密集度的描述,判斷為了實現預期的營收增長,公司需要投入多少資金用於購建資產、研發等。是否能利用現有產能支撐近期的增長?實現單位營收增長需要多少再投資?
* 風險: 根據故事中對業務競爭、市場環境、公司營運模式的判斷,估計「營運風險」,這將反映在折扣率(資本成本)中。同時,也要判斷公司的「失敗風險」(無法持續經營的風險),這取決於公司離建立可持續商業模式有多遠、以及獲取額外資本的能力。失敗風險需要在估值模型中另外處理,例如調整預期現金流或使用特定的期權定價模型。

第四步是執行估值計算。將步驟三得到的營收、利潤率、再投資和風險等輸入值代入標準的現金流折現模型。雖然計算本身是機械的,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關注一些關鍵點,例如未來現金流的模式(早期可能為負,何時轉正)、折扣率如何反映不斷變化的營運風險、以及失敗風險如何影響公司的預期價值。如果目標是估值普通股權益,還需要從公司總價值中扣除債務和其他優先權益(如期權、優先股等)。對於新創公司,員工期權通常是個需要處理的重要項目。

第五步是檢視與調整估值結果。講述一個故事並得到估值結果後,很容易對自己的判值產生「感情」。為了避免盲點,最好的做法是將你的估值故事和結果呈現給那些思維方式不同、且對該特定業務領域有深入了解的人(例如,估值一家餐廳就給廚師或服務員看)。仔細傾聽他們的批評,不要辯護,而是思考如何將這些有價值的見解融入你的故事和估值假設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資料用 Zomato(一家印度的線上餐飲外送公司)在 IPO 時的估值作為案例,詳細展示了這五個步驟的應用。講者講述了他的 Zomato 故事:印度餐飲外送市場將大幅增長、 Zomato 將成為主導者之一、公司具有強勁的單位經濟效益和規模經濟潛力、風險約為平均水平且失敗風險相對較低(因 IPO 能募集大量資金)。然後他將這個故事轉化為具體數字,例如對市場規模增長的預測、 Zomato 的目標市場份額、預期的長期高利潤率、相對溫和的再投資需求(作為中間平台而非擁有實體資產)、以及一個反映印度市場風險和公司特定風險的資本成本。基於這些輸入,他計算出了 Zomato 的預期現金流並進行折現,得出 IPO 時每股約 43 盧比的估值,而當時的發行價為 70 盧比,因此他認為該公司被高估了。

資料接著強調了應對新創公司估值中固有的高度「不確定性」。除了上述的嚴謹估值框架,還需要額外的工具。蒙地卡羅模擬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它允許估值者不再只對關鍵輸入值(如營收增長率、最終利潤率、市場佔有率等)設定單一數字,而是設定這些數字的「機率分佈」(例如營收增長可能在 10%-40% 之間,最可能的值是 25%)。如果某些變數之間存在相關性(例如市場份額高可能導致利潤率高),也可以在模擬中建立這種關聯。電腦會執行數萬甚至數十萬次模擬,每次從各個分佈中隨機抽取一個值組合來計算公司價值。最終結果不是一個單一的估值數字,而是一個「價值分佈」,顯示了在不同情境下公司可能的價值範圍,以及不同價值出現的機率。這能更真實地反映估值者對未來的「不確定程度」。

此外,資料還討論了新創公司的 「選擇權」(Optionality)。一些新創公司,特別是擁有大量用戶和數據的平台型公司,可能存在超出其當前主要商業模式的潛在價值。例如,一個餐飲外送平台不僅從外送交易中賺錢,它還可能利用用戶的餐飲習慣數據開展雲端廚房業務,或利用廣泛的用戶基礎進入其他相關領域。這種未來潛在業務的價值,在當前估值中可能難以完全體現,它構成了一種「選擇權」價值,是對核心業務估值的額外溢價。這種選擇權的價值與平台的用戶忠誠度、使用頻率(數據豐富度)以及數據的獨特性和可用性密切相關。講者以 Zomato 為例說明,其選擇權可能來自於餐飲習慣數據,可以用於發展健康餐飲等相關業務,但由於其平台主要用於餐飲外送,這種選擇權相對於 Facebook 等綜合性社交平台是有限的,因為後者收集的用戶數據更廣泛、用戶使用更頻繁。

最後,資料簡要回顧了新創公司定價的挑戰。即使不追求嚴格的本質估值,僅僅是尋找可比公司並使用乘數進行定價,對於新創公司來說也非常困難。這是因為:第一,它們缺乏穩定的財務指標來作為定價的基礎(如營收、盈餘),有時甚至沒有這些,只能用用戶數或訂閱數等間接指標。第二,大多數早期新創公司是私募的,沒有公開交易價格,可參考的 VC 定價數據有限、陳舊且不透明。第三,即使找到可比公司(公開上市或私募的),控制公司間的差異(如增長階段、盈利能力、市場地位、創辦人能力、投資條款等)非常複雜。講者以 Zomato 和美國的 DoorDash 為例,說明了即使是比較營收乘數,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Zomato 乘數更高),這可能需要用成長潛力等因素來解釋,但這種解釋本身也充滿主觀性。講者提醒,定價遊戲非常危險,估值者容易受到自身偏見的影響,選擇那些能證明其預設結論的乘數。

總結來說,這份資料的核心論點是:為新創和高成長年輕公司估值是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但這是理解其潛力的必要途徑。應區分嚴謹的「本質估值」與 VC 常用的「定價」,前者雖難但提供了更深入的洞察。資料提供了一套五步驟的本質估值框架,強調了從「故事」出發,並系統地將故事轉化為估值輸入的過程。同時,資料也強調了利用蒙地卡羅模擬來反映估值的不確定性,以及考慮平台型公司潛在「選擇權」價值的必要性。即使是相對簡化的「定價」,對新創公司而言也充滿挑戰,需要謹慎處理並警惕潛在的偏見。無論是估值還是定價,面對和管理不確定性是關鍵,而不是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