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主要探討了企業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融資決策,特別是關於如何平衡債務(debt)和股權(equity)的比例。
企業的融資來源僅有兩種:股權與債務。
企業用來為自身運營和投資提供資金的方式只有兩種:使用自有資金(股權,Equity)或借入資金(債務,Debt)。股權代表所有權,通常是透過股東出資或保留盈餘累積;債務則是向外部借款,需要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融資決策的核心問題,便是確定這兩種資金來源的最佳組合比例。
存在一些關於債務和股權的「假象」(Illusory Tradeoffs),它們往往導致錯誤的決策。
作者駁斥了一些常見但有誤導性的觀點:
- 借債能提高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 RoE): 技術上,減少股權投入確實能在相同盈利下提高 RoE 。但這並未考慮風險。借債增加了公司槓桿,使股權風險更高,股權的必要報酬率(Cost of Equity)也會隨之上升。單純追求高 RoE 而忽略風險,是本末倒置。
- 債務比股權便宜: 債務的利息成本通常低於股權的預期報酬率,這是因為債權人在清償順序上優先於股東。但這份優先權使得剩餘的股權投資面臨更高的風險。從公司整體的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WACC)來看,債務「便宜」的假象很快就會消失,因為股權成本上升抵銷了債務成本的表面優勢。
- 借債會降低淨利: 這是真的,因為必須支付利息。但同時投入的股權也減少了。雖然淨利可能下降,但如果股權投入大幅減少,每單位股權的報酬率(拋開剛才說的 RoE 假象來看)可能依然是划算的。
- 股權是免費的(特別是未支付股利的股權): 有些人誤以為股權成本只有支付的股利。但實際上,股東投資是期望獲得股價升值作為報酬的。這種潛在的資本利得是股權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支付股利的股權並非「免費」,而是股東預期未來能通過股價上漲獲得更高的回報。
這些假象會導致年輕公司盲目追逐所謂「便宜」的創投債務,或成熟的家族企業因認為「自己的股權免費」而完全迴避債務。
真正的債務/股權權衡來自債務的真實利益與成本。
債務的利益 (Benefits of Debt):
- 稅務優惠 (Tax Benefit): 這是借債最主要的真實好處。稅法通常允許企業將利息支出作為費用在計算應稅所得時扣除。這意味著公司因支付利息而減少的稅款,相當於政府為債務提供了補貼。公司的稅率越高,這種稅務優惠的好處就越大。如果沒有這項稅務優惠,借債的主要驅動力將大幅減弱。
- 提升管理紀律 (Added Discipline): 特別對於那些擁有大量現金流、管理層缺乏有效監督的成熟公司而言,借債可以迫使管理層更審慎地進行投資決策。由於必須按時支付利息,不良的投資決策可能導致公司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這對管理層構成了切實的威脅,促使他們更注重投資回報和現金流管理。
債務的成本 (Costs of Debt):
- 破產成本 (Bankruptcy Cost): 借入債務增加了公司面臨財務困境甚至破產的風險。一旦公司被認為處於困境,即使尚未正式破產,也會產生間接成本,例如客戶可能停止購買、供應商可能要求現金支付、員工可能離職等,這些都會損害公司的價值和未來。公司盈利波動性越大,破產風險和相關成本就越高。
- 代理成本 (Agency Costs): 債權人與股東之間存在利益衝突。債權人偏好穩定、可預測的現金流項目,以確保利息和本金的償還;而股東(作為剩餘索取者)可能偏好風險較高、潛在報酬也高的項目。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債權人可能會要求更高的利率或設定嚴格的契約條款(Bond Covenants),限制公司的某些行為(如限制派發股利、限制進一步借款等),這些限制可能影響公司的營運靈活性和股東的決策空間,形成代理成本。
債務的真實利益與成本會隨著企業生命週期的推進而變化,進而影響不同階段企業的最佳債務水平。
- 稅務優惠: 年輕公司往往處於虧損或盈利不穩定的狀態。由於利息的稅務優惠只有在公司盈利並繳稅時才能完全實現,年輕公司能從中獲得的實際好處較少。隨著公司成熟並穩定盈利,稅務優惠的好處會顯著增加。
- 管理紀律: 年輕公司常有較高比例的內部人(如創始人)持股,他們同時也是管理者,其個人財富與公司價值緊密綁定,已有內在的紀律約束。而成熟公司股權分散,機構投資者多為被動投資者,管理層與所有者之間更容易產生代理問題,此時債務帶來的外部紀律約束價值更大。
- 破產成本: 年輕公司通常盈利波動性更高,利息保障倍數(Interest Coverage Ratio,即營運利潤與利息支出的比率)較低,更接近財務困境的邊緣,因此借債面臨的破產風險和成本更高。成熟公司盈利更穩定,現金流更充裕,破產風險相對較低。
- 代理成本: 貸款給年輕公司對債權人來說監控難度更高,因為年輕公司的資產往往是無形資產(如增長潛力、技術等),且管理層的歷史記錄較短,行為難以預測。這使得債權人對年輕公司收取更高的風險溢價或設定更嚴格的條款,代理成本較高。成熟公司資產更具體,營運歷史更長,對債權人來說可預測性更高,代理成本相對較低。
- 結論: 債務的利益(稅務優惠、管理紀律)對年輕公司較低,而成本(破產風險、代理成本)對年輕公司較高。這導致理論上年輕公司應借入較少債務,而成熟公司可以且應該借入更多債務。實際數據(不同年齡公司的債務比率)也印證了這一點。
市場摩擦可能導致企業偏離基於真實利益與成本衡量的「最佳」債務水平。
鼓勵過度借債的摩擦:
- 政府或機構提供的破產保護或紓困,降低了公司對破產成本的感知,可能導致過度借債。
- 政府提供的補貼性低利率貸款(如針對綠色能源公司),人為降低了債務成本,鼓勵借入更多。
- 創始人或控制股東過度看重對公司的控制權,不願稀釋股權,即使債務風險高也傾向於借債而非發行新股。
鼓勵不足借債的摩擦:
- 公司重視營運靈活性,不願接受債權人設定的嚴苛契約條款,即使能從借債中獲益也選擇少借或不借(如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
- 公司股價被市場高估(非理性繁榮),使得股權融資成本被人為降低,公司可能傾向於發行股權而非債務。
- 行業監管限制了公司的債務上限,即使根據自身情況可以承擔更多債務,也必須發行股權。
理論上,企業的最佳債務水平應是使其加權平均資金成本(WACC)最小化的水平。
- WACC 是股權成本和債務成本的加權平均值,反映了公司為所有資金來源支付的平均成本。降低 WACC 能提升公司價值。
- 尋找最佳債務比例的方法是:計算在不同的債務佔總資本比例下,公司的股權成本、債務成本和實際稅率,進而計算出不同債務比例下的 WACC 。使 WACC 達到最低點的債務比例就是理論上的最佳比例。
- 關鍵在於,當債務比例增加時,股權成本和債務成本都會上升:股權風險(Beta)因財務槓桿而增加,推高股權成本;違約風險升高導致信用評級下降,推高債務成本。同時,利息支出可能超過應稅所得,導致無法完全享受稅務優惠。
- 透過計算不同公司在不同債務水平下的 WACC 變化曲線,可以發現年輕、盈利能力相對其市值較低的公司(如 Airbnb)最佳債務比例趨近於零,而成熟、盈利能力相對其市值較高的公司(如 Kraft Heinz)可以承擔較高的債務比例。企業賺取足夠盈利或現金流的能力(相對其企業價值)是決定其債務承載能力的重要因素。
許多公司實際上的融資決策是「模仿同行」(Me-Too Finance)。
- 雖然有理論方法計算最佳債務比例,但許多公司只是觀察行業內其他可比公司採用的債務水平,並盡量與同行平均水平保持一致。
- 這樣做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尋求庇護」。如果公司的融資決策最終證明是錯誤的,CFO 或 CEO 可以辯稱「大家都是這麼做的」。這是一種風險規避或責任轉嫁的方式。
- 模仿同行在成熟、同質性高的行業中較為可行,因為同行之間的經營模式和風險特徵可能比較相似。但在年輕、快速變化或公司差異較大的行業中,很難找到真正可比的同行,模仿策略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選擇「正確的」債務類型與數量同等重要,且債務類型也應與公司資產特徵相匹配,並隨生命週期變化。
- 債務類型應匹配資產/現金流特徵: 理想的債務設計應該使其現金流特徵與公司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特徵相匹配,以降低違約風險。例如:
- 項目週期長的公司應使用長期債務。
- 現金流以特定貨幣為主的公司應使用該貨幣計價的債務。
- 有能力將通膨轉嫁給客戶(定價能力高)的公司更適合浮動利率債務。
- 現金流受特定因素(如大宗商品價格)影響顯著的公司,可以考慮將債務條款與這些因素掛鉤。
- 債務類型隨生命週期變化:
- 年輕的成長型公司由於盈利不穩定且增長前景不確定,可能更適合使用可轉換債券(Convertible Debt),其前期利息支付較低,並包含一個未來轉換為股權的選擇權,將部分風險轉嫁給債權人(未來股東),並使債務成本與公司表現掛鉤。許多年輕公司也可能利用認股權證(Warrants)等與股權相關的工具融資。
- 成熟公司由於現金流穩定且增長預期明確,更傾向於使用傳統的直線型債務(Straight Debt)、固定利率債務。
- 結論: 企業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不僅負債的總量應有差異,所採用的債務工具種類也應隨之調整,以更好地匹配公司的風險特徵和現金流能力。
企業的融資決策(債務與股權的選擇)不應基於表面的、有誤導性的理由,而應權衡債務帶來的真實稅務優惠和管理紀律利益,與其增加的破產風險和代理成本。這種權衡的結果會隨著企業在生命週期中的推進(從年輕的、盈利不穩定的成長階段到成熟的、盈利穩定的階段)而發生根本性變化,導致成熟公司比年輕公司適合承擔更多的債務。同時,市場摩擦、企業對控制權或靈活性的偏好,也可能導致企業實際的融資決策偏離理論上的最優解。最後,影片強調,除了債務的「量」,債務的「質」——即債務的類型和結構——同樣重要,應根據公司的資產特徵和生命週期階段進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