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sion 4 Corporate Life Cycle Transitions

本節探討公司在從其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轉移到下一個階段時,所面臨的各種「轉型」,尤其著重於融資(Financing)方面的轉型。講者指出,這些轉型充滿了希望與挑戰,並且不僅限於融資,還包括營運和治理方面的轉型,儘管影片主要聚焦於融資。

影片詳細分析了公司在其成長過程中,幾個關鍵的融資轉型階段:

一、從自有資金到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 VC)

這是公司從初創期邁出的第一步外部融資。

  1. VC 的階段性與結構: VC 融資是分階段進行的,最早期可能是 Pre-seed 或 Seed 輪,通常針對只有想法或尚未有營收的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會有後續的系列融資,依序稱為 Series A 、 B 、 C 等等。從公司經歷的 VC 輪次字母,可以看出其融資階段。
  2. VC 的條款與定價(Pricing): 當公司從 VC 獲取資金時,VC 會要求獲得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作為回報。 VC 融資的條款決定了 VC 獲得的回報。這裡講者特別強調,VC 使用的是「定價(Pricing)」,而非傳統意義上的「估值(Valuation)」
  3. VC 定價的邏輯: VC 的定價方式相對簡單。他們預測公司未來某個時間點(例如三年或五年後)的營收或盈利,然後根據當時其他類似公司的市場交易價格(例如營收的某個倍數),計算出一個預期退場價格(Exit Pricing)。接著,他們使用一個「人為設定」的折現率(例如 30% 、 50% 、 70%)將這個未來價格折算回今天,得出一個當前的「定價」。這個過程與傳統估值方法不同,主要取決於對未來預測(營收)和應用倍數及折現率的協商,是創業者與 VC 之間的議價過程。
  4. 投前估值(Pre-money)與投後估值(Post-money): 這是 VC 融資中常見的概念。投前估值是指 VC 注入資金前公司的價值,投後估值是指注入資金後公司的價值(等於投前估值加上 VC 注入的資金)。計算 VC 獲得的股權比例時,分母使用投前還是投後估值會顯著影響結果,這也涉及議價。如果 VC 的定價方法是折現未來退出價格,這個價格通常已經是投後價格。
  5. 上輪融資(Up Round)與下輪融資(Down Round): 如果公司後續輪次的 VC 融資定價高於前一輪,稱為 Up Round 。反之,如果定價下降,稱為 Down Round 。 Down Round 對現有股東(包括創始人和前一輪的 VC)不利,因為新投資者會以更低的價格獲得更大比例的股權,導致現有股東被稀釋。
  6. VC 條款中的保護機制: 為了應對 Down Round 帶來的稀釋風險,VC 通常會在投資條款中加入保護機制,要求在 Down Round 發生時,現有 VC 能獲得額外的股份補償,以維持其股權比例或價值。
  7. 難以從 VC 融資推斷實際價值: 由於 Pre-money/Post-money 的計算差異以及 VC 條款中內建的保護機制,外界很難僅憑某輪 VC 融資的金額和所換取的股權比例,準確推斷出公司的實際價值。簡單的數學計算往往會高估公司的真實狀況。
  8. VC 市場趨勢: VC 資金的供給並非恆定不變的水龍頭。 VC 市場會經歷熱潮和寒冬的循環,與整體經濟狀況(特別是風險偏好)緊密相關。例如,網路泡沫時期和 2008 年金融危機後,VC 資金供給都曾大幅減少。如果初創公司在 VC 寒冬時期需要資金,將面臨巨大困難。
  9. VC 生態系的演變: VC 已經從主要集中在美國、由機構投資者主導的模式,轉變為一個全球性的現象。同時,個人和散戶投資者也開始透過新的管道參與 VC 投資。企業風險投資(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部分原因是大型科技公司將 CVC 作為內部研發的替代方式,以及這些公司擁有龐大的現金儲備尋求投資出路。

二、從私有公司轉向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這是公司從私有實體轉變為上市公司的重要轉型。

  1. IPO 的動機: 公司選擇 IPO 通常是認為可以從公開市場獲得比私募投資者更好的融資條款,同時也為現有股東(如創始人、 VC)提供一個退出(Cash out)的機會。
  2. IPO 的權衡與代價: 上市公司必須遵守更嚴格的資訊披露要求,這與私有公司形成鮮明對比。此外,上市公司需要對廣大的公眾股東負責,這可能帶來持續的壓力,有時甚至會促使公司為了短期股價表現而做出不符合長期利益的決策。
  3. 延長私有階段的可能性: 在過去二十年,由於「灰色市場(Gray Market)」的發展,公司可以更容易地在私有階段募集到大量資金,來源甚至包括通常投資於上市公司的機構投資者(例如 Uber 在上市前從沙烏地主權基金和富達等機構募集巨資),這使得公司可以選擇更長時間保持私有狀態。
  4. 傳統 IPO 流程(由投資銀行承銷): 這是過去幾十年來主流的 IPO 方式。公司會聘請一家或多家投資銀行作為主承銷商。銀行負責評估公司、設定一個初步和最終的發行價格(通常會低於銀行認為市場願意支付的價格,以提供一個「緩衝」或保證成功)、組織路演(Roadshow)向潛在投資者推介、以及在上市後初期維持市場穩定。
  5. 傳統 IPO 的優勢與弊端: 銀行在傳統 IPO 中提供的服務包括信用背書、定價、銷售能力和上市後交易管理。然而,這種方式的弊端在於成本高昂(承銷費用可達募集資金的 3-5% 或更高),以及普遍存在的「發行抑價(Underpricing)」,即股票發行價低於上市首日的市場價格,導致公司和現有股東「錯失」了一部分潛在的價值。
  6. IPO 流程的替代方案: 針對傳統 IPO 的缺點,市場出現了其他方式:
    1. 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 公司不通過承銷商設定發行價,而是直接在證券交易所掛牌,讓市場供需決定價格。優點是節省承銷費用,且避免了發行抑價(沒有資金被留在桌上)。主要缺點是,至少目前法規限制下,直接上市主要用於現有股東出售股份,公司本身難以在上市當天募集新的資金,這對於需要大量成長資金的公司是一個阻礙。
    2.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 SPAC): 這是一種先創建一個沒有實質業務的「殼公司」並公開上市募集資金的方式,其吸引投資者主要依賴於發起人(通常是知名投資者)的信譽。 SPAC 上市後,會尋找一家私有公司進行合併(稱為「De-SPAC」交易),從而使該私有公司實現變相上市。 SPAC 的潛在問題在於發起人往往會為自己保留相當大比例的已募集資金(可能高達 15-20%),這使得其他投資者(SPAC 的股東)很難獲利,且存在潛在的利益衝突。 SPAC 的長期前景取決於其成本結構是否能降低。
  7. IPO 市場的周期性與上市公司類型變化: IPO 市場也存在熱潮和寒冬的周期,與 VC 市場的趨勢往往一致。同時,過去幾十年來,選擇 IPO 的公司類型也發生了變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公司通常規模較小但已經盈利(如蘋果、微軟),而近十年的 IPO 公司雖然營收規模更大,但虧損的比例顯著增加。這反映了市場對公司在上市前「燒錢」擴張、尚未證明其商業模式盈利能力的容忍度提高了。

三、已上市公司募集額外資金

公司上市後,如果需要更多資金來支持成長或再投資。
1. 主要的資金來源: 對於已上市公司而言,主要的再投資資金來源是內部留存收益(Internal Earnings),即公司盈利中沒有作為股息分配出去的部分,約佔所需資本的 65-75% 。
2. 外部資金來源: 如果內部資金不足需要向外募集,公司更傾向於通過發行債務(Bonds)而非股權(Stocks)來籌集資金。
3. 債務優於股權的原因: 主要原因是發行成本。發行債券的成本通常比發行股票的成本低得多,且公司規模越大,發行成本相對越低。
4. 低成本股權融資方式(美國較少見): 供股(Rights Issue)是一種向現有股東按比例發行新股的方式,通常會給予現有股東一定的折扣。這種方式可以避免傳統發行新股的高昂承銷費用,從而以更低的成本募集股權資金。然而,美國公司由於對「稀釋」的「迷思」(儘管所有股東都獲得相同的權利且折扣對所有人都適用,實際並無不利稀釋),對採用供股方式比較猶豫。

四、從成熟或衰退的上市公司到私有化(通過私募股權 Private Equity, PE)

當公司步入成熟甚至衰退期,可能會成為私募股權投資者(PE)的目標,被從公開市場買下並私有化。
1. PE 目標公司的特徵: PE 投資者傾向於尋找那些:
* 槓桿率較低(債務較少),以便 PE 能夠在收購後通過增加債務來融資。
* EBIT(息稅前利潤)表現不佳,但 PE 認為通過改善經營能夠顯著提升盈利能力和現金流。
2. PE 收購流程: PE 公司會發起對公開上市公司的收購,買斷絕大多數(例如 96% 以上)的流通股份,使公司退市。這種收購的資金來源通常是 PE 自身的股權加上大量借款(或其他投資者的股權)。這實際上是用私募股權和債務替換了原來的公眾股權。 PE 通常會盡量保留原來的管理層,以協助經營和過渡。
3. PE 對私有化公司的「改造(Fix)」與目標: PE 收購公司後,會作為私有公司進行管理,目的是通過各種手段提升其價值,包括:
* 進行經營改革,提高效率。
* 出售非核心或邊緣資產。
* 增加公司債務(優化資本結構或為自身帶來資金)。
PE 的最終成功衡量標準並非將公司永久保持私有,而是在改造後將公司以更高的價格重新上市(即「翻轉,Flip」),或者出售給其他買家。
4. PE 投資的風險: PE 投資面臨多種風險,包括:選錯收購目標(商業模式本身有問題而非僅是效率低下)、收購價格過高、出售了不該出售的資產、承擔了過多債務導致經濟衰退時破產,以及在改造後無法成功以預期價格重新上市。
5. PE 行業的趨勢: PE 的市場周期與 VC/IPO 不同,因為它們主要關注生命週期後期的公司。 PE 行業的趨勢包括:交易規模越來越大、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以及從早期幾乎完全依賴槓桿收購(LBO)轉變為在部分交易中更願意使用更多股權融資(講者認為這是一個健康的轉變)。

本節闡釋了公司在其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必然經歷的幾個關鍵融資轉型階段,從最初依靠內部資源,到吸引風險投資,再到首次公開募股,以及上市後如何募集額外資金,最終可能在成熟衰退期被私募股權基金私有化再改造。影片不僅描述了每個轉型的過程、原因和機制,也深入探討了相關的關鍵條款、市場結構、參與者(VC 、銀行、 SPAC 發起人、 PE)及其動機,以及這些市場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和每個轉型階段伴隨的挑戰與風險。特別是 VC 的「定價」與傳統「估值」的區別、傳統 IPO 的弊端與新方法的湧現、以及 PE「收購-改造-翻轉」的商業模式及其風險,都是影片著重闡述的主要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