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金融 101」(Corporate Finance 101),主要圍繞著企業金融的基本原則展開,並探討這些原則如何隨著企業生命週期的演變而調整其側重點。影片的核心論點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
一、 企業金融的三大基本決策
影片開宗明義指出,企業金融的核心在於幫助企業運行,而企業所做的每一個財務相關決策,基本上都可以歸類到以下三個主要範疇:
- 投資決策 (Investment Decision): 這是關於企業應將資金投入何處的決策。這包括選擇要進行的專案、購買哪些資產,甚至是併購其他公司。成功的投資決策要求企業投入那些能賺取「高於門檻報酬率」(hurdle rate) 的專案。門檻報酬率是指企業要求投資必須達到的最低報酬率,它應該反映投資本身的風險。影片強調,衡量子公司的投資回報時,應基於現金流量而非會計盈餘,並且要考慮現金流量的時間價值(即越早收到的現金越有價值)。任何策略性或協同效應的好處或成本,都必須量化並納入投資回報的評估中,不能單純基於非財務理由來推翻決策。
- 融資決策 (Financing Decision): 這是關於企業如何籌集所需資金的決策。主要涉及兩個層面:
- 債務與股權的組合 (Mix of Debt & Equity): 企業需要決定使用多少債務(借來的錢)和多少股權(股東投入的錢)。其基本原則是尋找能最小化企業總體資本成本(即融資的門檻報酬率)的債務股權比例。透過適當的槓桿操作,企業可以利用債務的稅務優勢(利息可抵稅)來降低稅後資本成本,但過高的債務比例也會增加破產風險。
- 債務的類型 (Type of Debt): 企業還需要選擇最適合自身資產特性的債務類型,例如長期或短期、固定利率或浮動利率、以何種貨幣計價等。核心原則是讓債務的特性與資產的特性相匹配。例如,如果企業的投資是長期的,其債務也應傾向長期;如果現金流量主要以歐元產生,那麼發行歐元債務會更匹配。這種匹配有助於降低企業的違約風險,進而降低借款成本和失敗的可能性。
- 股利決策 (Dividend Decision): 這是關於企業應將多少現金返還給其所有者(股東)的決策。其基本原則是如果在扣除所有必要的投資需求和融資還款後,企業仍有剩餘現金,且找不到能賺取高於門檻報酬率的新投資機會,那麼就應該將這些現金返還給股東。返還的方式可以是發放現金股利,也可以是股票回購。影片指出,理想情況下,返還給股東的現金應該是企業在滿足了所有營運和投資需求後的「剩餘現金流量」(Residual Cash Flow),這可以透過計算「股東自由現金流量」(Free Cash Flow to Equity, FCFE) 來衡量。與傳統傾向固定發放的現金股利相比,影片認為股票回購提供了更大的彈性,可以根據企業當年的現金流量狀況和市場情況進行調整。
二、 企業金融的最終目標:最大化企業價值(股東財富最大化)
影片明確指出,企業金融的所有決策都應服務於一個單一的目標:最大化企業的價值。雖然企業存在多個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包括股東、債權人、員工、客戶、社會甚至競爭對手,但傳統企業金融將股東放在首位(Shareholder Primacy),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
影片為此提供了關鍵的理由:股東是唯一沒有與企業建立具體合約關係的群體。債權人有借款合約、員工有勞動合約、客戶購買產品服務有隱含的合約、社會有稅收和法規等合約性要求。這些群體都可以通過合約條款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並在企業未能履行義務時追索。然而,股東只有剩餘索償權(Residual Claim),他們只能獲得在所有合約性義務(包括支付債務利息本金、員工薪資、供應商貨款、稅金等)都被滿足後剩餘的一切。正因為股東承擔了最大的剩餘風險,且他們的索償權是最弱的(只有在其他所有人都得到滿足後才能分錢),因此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對股東負責,以確保剩餘的部分盡可能大,進而最大化股東的財富。
影片也反駁了「利害關係人財富最大化」的主張,認為這會讓企業失去方向(rudderless),因為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利益往往相互衝突,無法同時滿足。如果管理者被要求對所有人都負責,實際上可能導致對任何人都無法有效問責。雖然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並非完美,可能存在被鑽漏洞的「洩漏點」(leakages),但影片認為在現有框架下,它是相對最佳的選擇。
三、 企業生命週期與決策側重點的轉移
影片最後一個核心論點,是將上述三大決策與企業的生命週期聯繫起來。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面臨的挑戰、機會和風險性質會發生變化,這也使得企業在三大決策中的側重點發生轉移。
- 早期階段(年輕企業): 在企業生命的早期,一切都關乎成長。這時企業的業務模式可能尚未確立,主要價值在於未來的成長機會。因此,投資決策處於絕對優先地位。企業需要不斷地尋找和投入能支持其業務模式和擴張的專案。由於企業尚未盈利或現金流不穩定,融資能力有限,也幾乎不可能有剩餘現金返還股東。因此,融資決策和股利決策在這一階段的重要性相對較低。
- 成熟階段(成熟企業): 隨著企業業務模式穩定、成長速度放緩,主要的投資機會減少,價值從未來成長轉移到現有資產產生的現金流。此時,融資決策的重要性顯著提升。企業會開始關注如何優化其資本結構(債務股權比例),以降低整體資本成本,從而提升企業價值。雖然仍在進行投資,但投資的數量和影響力不如早期。
- 衰退階段(衰退企業): 當企業進入衰退期,好的投資機會變得極少甚至消失。此時,企業的主要任務不再是投資和成長,而是如何處理現有資產並將現金返還給股東。因此,股利決策(或更廣義的現金返還決策)成為最核心的任務。企業需要有效地管理現金流,償還債務,並將無法有效利用的剩餘現金以股利或股票回購的方式分配給股東,以最大化在這種狀況下股東的剩餘價值。
雖然所有企業在其整個生命週期中都會面臨這三個決策,但隨著從初創到成長、再到成熟和衰退,企業和其管理層的精力與資源在投資、融資和股利這三個領域的分配和關注程度會發生顯著的變化。這也意味著在不同階段,企業所需的關鍵人才和能力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年輕企業更需要能找到並執行投資專案的人,成熟企業需要能優化融資結構的人,衰退企業需要能有效處置資產並返還現金的人)。
這段內容為企業金融提供了一個結構性的框架,將決策、目標與企業發展階段相結合,強調了理解企業生命週期對於做出恰當財務決策的重要性。核心在於圍繞股東財富最大化這一目標,在不同階段適切地側重投資、融資和股利這三大關鍵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