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深入探討了企業生命週期,特別是關於如何判斷企業所處的階段、影響生命週期形狀和長度的決定因素,以及對比了 20 世紀和 21 世紀企業生命週期的顯著差異。以下是其主要論點的詳細解釋:
- 判斷企業生命週期階段的方法:
- 企業年齡(Corporate Age): 講者首先提出企業年齡作為判斷生命週期階段的最簡單指標。他分析了全球公開交易公司的年齡分佈,發現年齡與營收成長率和營業利潤率呈現相關性。年輕公司通常有較高的營收成長率和較低的(甚至為負)利潤率,而老年公司則成長較慢,利潤率趨於穩定或下降。雖然這是一個粗略的指標,且存在例外(例如,日本有許多歷史悠久的企業),但從整體數據來看,年齡確實能反映企業在生命週期中的位置。然而,講者也指出,對於科技公司而言,由於其生命週期速度不同,25 歲的科技公司可能已經是成熟或甚至衰退的公司了。
- 產業(Sector/Industry): 其次,講者提到人們常用產業別來判斷企業是否處於成長階段,例如將科技公司視為成長型公司。然而,他分析了各產業的營收成長率和利潤率數據後發現,雖然科技業的成長率高於市場中位數,但並非最高(例如醫療保健業在全球範圍內可能更高),而且產業別與利潤率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強。這表明,單純依賴產業別來判斷企業生命週期階段是一個不太可靠的快捷方式,不能像年齡那樣提供一致的洞見。
- 營運指標(Operating Metrics): 講者認為,最能精確判斷企業所處生命週期階段的指標是其營運數據,包括營收成長率、營業利潤率、再投資水平和自由現金流。
- 新創期 (Startup): 通常沒有營收或營收成長極高,利潤率為負,再投資極高,自由現金流極負。
- 成長期 (Growth): 營收成長率高,利潤率開始轉正並逐步改善,再投資仍然高,自由現金流為負或開始轉正。
- 成熟期 (Mature): 營收成長率放緩但穩定,利潤率達到頂峰且穩定,再投資水平穩定,自由現金流達到頂峰並為正。
- 衰退期 (Decline): 營收成長率下降(可能為負),利潤率下降,再投資可能為負(去投資),自由現金流下降。
講者透過將公開交易公司按營收成長率和利潤率劃分,展示了不同生命週期階段企業在這些指標上的分佈,例如「超級成長型」公司同時擁有高成長和高利潤率,而「糟糕型」公司則兩者皆低。因此,分析這四個關鍵營運指標的組合,是判斷企業在生命週期中位置的最佳方式。
- 影響企業生命週期維度的決定因素:
講者將企業生命週期分解為四個維度,並分析了影響每個維度的關鍵因素:- 長度(Length): 決定企業能持續多久。因素包括:
- 業務類型:需求持久的業務(如建築神龕的日本古老企業金剛組 Konco Gumi)生命週期更長。
- 建立業務所需時間:需要漫長時間和大量資本的業務通常生命週期更長。
- 競爭者進入壁壘:進入壁壘越高(如公用事業壟斷),企業生存時間越長。
- 宏觀經濟條件:處於經濟和政治穩定國家的企業更容易長期生存。
- 所有權結構:私人/家族企業若能有效傳承,壽命可能更長;依賴關鍵人物的企業壽命則受限於該人物。
- 管理層的時間視野:追求穩定而非快速擴張的管理層可能延長企業壽命。
- 高度(Height): 決定企業能達到多大的規模。因素包括:
- 產品或服務的潛在市場規模(TAM):市場越大,企業潛力越高。
- 地理覆蓋範圍/全球化:能擴展到全球市場的企業規模更大。
- 技術應用:技術能擴大業務的可觸及範圍,例如 Uber 將本地計程車服務全球化。
- 網絡效應:隨著規模擴大而更容易吸引更多用戶和供應商,形成「贏家通吃」效應,使企業變得更大。
- 監管限制:反壟斷法規等可能限制企業的規模上限。
- 斜率(Slope): 決定企業達到生命週期頂峰的速度。因素包括:
- 資本密集度:資本密集度較低的業務(如軟體)比資本密集度高的業務(如製造業、鋼鐵廠)擴張速度更快。
- 資本的可得性:在容易獲得風險資本的市場,企業能更快擴張。
- 客戶慣性:客戶轉換成本低或忠誠度低的業務,新進入者能更快吸引客戶。
- 監管批准速度:需要漫長監管批准的行業(如製藥)擴張較慢。
- 頂部的平坦度(Flatness at the Top): 決定企業能在巔峰狀態維持多久。這主要取決於企業建立的競爭優勢或「護城河」(Moats)。講者引用了 Morningstar 對競爭優勢的分析框架,分為寬度(Wide/Narrow/No Moat)和類型(品牌、轉換成本、網絡效應、成本優勢、規模效率)。競爭優勢越強大、越可持續,企業在頂峰維持的時間越長。諷刺的是,那些能快速擴張的業務(高斜率),往往難以在頂峰維持很久,因為讓它們快速成長的因素也使得競爭更容易進入,導致衰退也更快。
- 長度(Length): 決定企業能持續多久。因素包括:
- 20 世紀與 21 世紀企業生命週期的對比:
這是講者的核心論點之一。他將典型的 20 世紀企業(如 GE 、 Ford)與 21 世紀企業(如 Yahoo)進行對比,指出兩者的生命週期模式存在根本性差異:- 20 世紀企業: 特點是緩慢而漸進的建立過程(需要數十年),能在頂峰維持較長的時間(因為建立起強大的競爭優勢),然後緩慢而漸進的衰退。總體而言,其生命週期是漫長且相對穩定的,成功企業可以持續 80-100 年甚至更久。許多傳統的商業分析和企業估值方法(如使用永續價值)是建立在這種模式之上的。
- 21 世紀企業: 特點是極度壓縮的生命週期。借助技術、充足的資本和低資本密集度,它們能非常快速地成長(從無到有只需幾年),但在頂峰維持的時間非常短(可能只有三五年),然後快速進入衰退。講者用「科技公司以狗年老化」(Tech companies age in dog years,意指老化速度是人類的七倍)來比喻其加速的生命週期。像 Yahoo 這樣從成立到衰退可能只用了 20 多年。
- 生命週期模式改變的含義:
21 世紀企業生命週期的壓縮和加速,對企業經營、分析和投資產生了重要影響:- 企業經營: 管理者需要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更頻繁地進行策略調整。
- 企業估值: 傳統上在進行企業估值時,常假設在一個預測期(如 5-10 年)之後,企業將進入永續經營階段並創造穩定的現金流。對於生命週期長達數十年的 20 世紀企業,這個假設帶來的誤差相對較小。但對於生命週期可能只有 20-25 年的 21 世紀企業,這種永續經營的假設會導致巨大的估值偏差。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評估這些壽命可能較短的企業的價值,例如調整永續價值的計算方式或引入更複雜的生命週期模型。
- 投資決策: 投資者需要意識到 21 世紀企業生命週期的高度不確定性和快速變化,這要求對企業的競爭優勢、市場變化和潛在顛覆因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 延長企業生命週期或應對顛覆的額外策略:
- 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ies): 講者提到一些歷史悠久的家族集團或大型企業集團(如印度的 Tata 集團)通過建立控股公司來管理一個包含處於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多個業務組合。這種模式的目標是實現整個集團的生存,而非單一業務的永續。通過不斷添加高成長的新業務,集團作為一個整體可以維持較長的壽命。
- 顛覆效應(Disruptor Effect): 最後,講者強調了近年來「顛覆者」對企業生命週期的影響。顛覆者能快速進入並挑戰那些擁有強大競爭優勢的成熟企業,打破了「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即業績會回歸到長期平均水平)的假設。這使得即使是看似穩定的企業生命週期也充滿不確定性,在分析和投資時必須考慮到這種外部衝擊的可能性。
本節提供了一套衡量企業在生命週期中位置的方法(從粗略的年齡到更精確的營運指標),闡述了影響企業生命週期長度、高度、擴張速度和巔峰持久性的多重決定因素,並鮮明地指出了 21 世紀企業與 20 世紀企業在生命週期模式上的巨大差異——前者呈現出高度壓縮和加速的特徵。這種模式的轉變,對企業管理和金融分析(特別是估值)帶來了深刻的挑戰和影響,要求我們重新思考傳統的方法和假設。同時,資料也觸及了通過投資組合來實現集團生存的策略,以及外部顛覆對企業生命週期帶來的根本性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