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Session 11 Valuing Growth Firms

好的,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描述和逐字稿內容,以下是關於評估高成長公司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這段影片探討了如何評估高成長公司(High Growth Firms)。相較於前一章討論的新創公司(Startups),高成長公司在生命週期上更進一步。它們已經具備一個運作中的商業模式,即使尚未獲利,也已經有產品或服務問世。然而,這些公司通常仍在虧損,擁有極高的成長預期,但歷史數據有限,這使得估值過程充滿挑戰。

影片的主要論點圍繞著如何應對評估這些公司時遇到的獨特困難,並提出一個結構化的估值方法。

核心挑戰:高成長公司的估值難點

講者首先點出了評估高成長公司的主要挑戰,這些挑戰源於其生命階段的特性:

  1. 規模擴大帶來的成長難度 (Scaling Problem): 成長率與公司規模呈反比。營收越小的公司,其成長率通常越高;隨著公司規模擴大,要維持同等的高成長率將變得異常困難,這是一個數學和規模化的必然問題。估值時必須考慮到隨著時間推移,成長率會自然放緩。
  2. 難以評估的「現有資產現金流」(Cash Flows from Existing Assets): 雖然高成長公司比新創公司有更多歷史數據,但這些歷史數據通常意義有限。公司可能仍在虧損,難以從中推斷其成熟後的盈利能力。此外,這些公司常用股票或選擇權支付員工薪酬,這會稀釋每股收益,進一步模糊了財務報表的真實盈利狀況。
  3. 難以衡量「成長的價值」(Value of Growth): 成長的價值取決於公司如何再投資以及再投資的效率(即再投資報酬率相對於資本成本)。對於高成長公司,其投資項目歷史有限,管理者聲稱的高回報率沒有足夠的歷史依據支撐,這使得未來成長價值的衡量變得非常困難。
  4. 難以量化「業務風險」(Business Risk): 即使公司已經上市,其交易歷史可能很短(一兩年),也缺乏足夠的盈利歷史。這使得估計公司的風險(反映在資本成本中)變得複雜且不確定。
  5. 不確定何時「成熟」(Mature Firm): 雖然高成長公司已經渡過了新創階段的生死關卡,擁有了商業模式,但前方仍有許多潛在的障礙。這使得預測公司何時能達到穩定狀態(成熟期)變得充滿變數。

應對挑戰的方法:五步驟估值流程

針對上述挑戰,講者提出了一個改編自評估新創公司的五步驟流程,強調「故事」(Story) 在其中的重要性:

  1. 建構估值「故事」(Tell a Story): 估值過程始於一個故事。對於高成長公司,這個故事應圍繞其現有的商業模式展開,描述這個模式如何擴大規模、實現營收成長、提高利潤率,以及需要多少再投資來支撐這些成長。這個故事需要結合公司現有的一些實質性成就(有限的財務歷史)和公司治理結構(管理層的能力)。透過檢視公司歷史和管理層,可以判斷故事的可信度。
  2. 測試故事的合理性(The 3P Test): 這個故事必須通過「3P」測試,即:
    • 可能嗎 (Possible)? 從技術或市場角度看,故事設定的未來規模是否可能實現?
    • 看似合理嗎 (Plausible)? 故事的邏輯鏈條是否合理?例如,營收成長是否與市場規模和市場份額預期相符?利潤率是否符合行業特性或公司獨特的成本結構?
    • 有可能發生嗎 (Probable)? 故事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涉及對公司執行能力、競爭環境等因素的判斷。
      這個測試幫助過濾過於樂觀或不切實際的假設。
  3. 將故事轉化為估值「輸入值」(Convert Story to Inputs): 將通過測試的故事轉化為可輸入到估值模型中的關鍵參數,主要包括:
    • 營收成長 (Revenue Growth): 不要直接套用過去驚人的百分比成長率(因為基數小)。應關注絕對營收變化,觀察歷史成長趨勢(成長率是否已經在放緩),並考慮公司所處的市場或產業的成長潛力。想像公司在未來成功時的規模(例如十年後能達到多少營收)。
    • 營運利潤率 (Operating Margins): 對於虧損公司,需要預測其何時能實現盈利以及盈利水平。考慮因素包括:公司的固定成本是否很高(高固定成本有利於規模經濟帶來的利潤率提升)、費用是否包含大量為未來成長而非當前銷售付出的成本(如研發、開發未來客戶的銷售費用),以及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延遲(某些行業前期投入大,收入延後)。如果公司目前利潤率異常高(可能來自於利基市場或定價權),也需思考規模擴大後利潤率是否會下降,並參考行業平均水平
    • 再投資 (Reinvestment): 由於利潤率變動,再投資應與營收成長而非盈利成長掛鉤。講者推薦使用「營收/投資資本比率 (Sales to Invested Capital Ratio)」來衡量再投資效率(比率越高,每單位投資帶來的營收越多,再投資越少)。參考公司自身的歷史數據(特別是邊際比率)和行業平均水平。考慮投資與營收之間的延遲
    • 風險/資本成本 (Risk/Cost of Capital): 高成長公司的資本成本不應是固定不變的,而應隨時間調整。在公司年輕、虧損、高成長階段,資本成本會較高;隨著公司規模變大、盈利轉正、業務趨於穩定,資本成本會逐漸下降,最終應趨近於成熟公司的平均水平。公司的負債比率變化也會影響資本成本。對於有特殊人物領導的公司(如 Tesla 之於 Elon Musk),其個人特質(願景、分心、中立影響)也可能影響市場對公司風險的評估,需要納入考慮。
    • 成熟期預測 (Stable Growth/Closure): 估值故事需要一個「終點」,即公司何時進入穩定成長期,以及在穩定成長期時的特性。歷史數據顯示,大多數高成長公司難以長期維持高成長(美國高成長公司的中位數成長期約 3-5 年,超過 10 年已是前 10%)。因此,不宜設定過長的超額成長期。在穩定成長期,公司應具備成熟公司的特徵:成長率低且穩定、資本成本趨於穩定成熟水平、再投資與低成長率匹配。關於穩定成長期的資本報酬率是否應等於資本成本,講者認為雖然理論上成立,但在實務上可以給予部分能夠長期賺取超額報酬的公司一定的靈活性。
  4. 計算估值 (Value the Company): 將上述輸入值應用於貼現現金流(DCF)模型計算公司價值。對於高成長公司,終端價值(Terminal Value)通常佔總價值非常大的比例(可能超過 80% 、 90%,甚至 100%)。然而,講者強調,這並不意味著高成長期的預測不重要。恰恰相反,高成長期的成長率和盈利水平直接決定了終端年份的現金流和盈利,進而決定了終端價值的大小。因此,高成長期的預測至關重要。
  5. 比較估值與市價 (Compare Value to Price): 將計算出的內在價值與公司的市場價格進行比較。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你的估值錯誤,市場價格錯誤,或者兩者都錯但一個錯得比較少。講者建議首先假設自己的估值可能錯誤,回頭檢視故事和輸入值是否有遺漏或偏差。只有在確信自己的分析後,才堅守結論,判斷股票是被低估或高估。

其他相關論點:

  • 高成長公司的定價 (Pricing High Growth Firms): 由於高成長公司通常沒有正收益或穩定的帳面價值,市場上常用營收倍數(如企業價值/營收,EV/Sales)進行比較。但要注意,傳統倍數(如本益比 P/E)無法直接反映成長性,使得高成長公司在這些指標下總是顯得昂貴。雖然有嘗試引入成長性的指標(如 PEG Ratio),但講者並不偏好。簡單的價格比較無法捕捉高成長公司的全貌。
  • 成長的價值與陷阱 (Growth Value and Trap): 成長並非總是好事。成長需要再投資。只有當再投資帶來的資本報酬率 (Return on Capital) 高於 公司的資本成本 (Cost of Capital) 時,成長才能創造價值。如果資本報酬率低於資本成本,成長反而是在摧毀價值。講者指出,全球超過一半的公司實際上賺不到其資本成本,這是一個令人警惕的統計數字。投資者應對成長故事保持懷疑,並檢查支撐成長所需的再投資及其回報。不同行業賺取超過資本成本的能力差異巨大。
  • 處理不確定性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除了蒙地卡羅模擬(前一章提及),還可以進行損益兩平分析 (Break-Even Analysis)。例如,找出需要多高的成長率或多高的利潤率才能讓估值達到市場價格。更好的方式是結合多個關鍵變量(如營收規模和利潤率)進行分析,了解不同情境下的估值結果,從而更清楚地認識到估值對故事和關鍵輸入值的敏感性。

總結 Tesla 案例:

講者以 Tesla 為例,展示了如何在實際應用中展開上述過程。從定義 Tesla 的未來營收規模(從 1000 億到 1 兆美元的潛力)到判斷其未來利潤率(是否能超越傳統汽車業,接近科技或軟體公司),再到評估其再投資效率(Sales/Capital ratio 的歷史趨勢和未來預期)和風險(不斷變化的資本成本以及 Elon Musk 的影響),每一步都體現了將「故事」轉化為「輸入值」的過程。即使講者給予 Tesla 一個非常樂觀的故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公司,擁有頂級製造業利潤率,高效再投資,成熟公司的低資本成本),其在 2021 年 11 月的估值仍遠低於市場價格,這說明當時市場對 Tesla 的「故事」可能更加樂觀,或者估值假設更為激進。這也再次證明了估值與定價是兩回事,投資的機會在於兩者出現差異時。

核心 takeaway:

評估高成長公司不能過度依賴有限的歷史數據。關鍵在於建構一個合乎邏輯、經過驗證的未來故事,將這個故事轉化為具體的估值輸入值(營收成長、利潤率、再投資、風險),並認識到成長的價值只有在其回報率高於資本成本時才能實現。估值結果高度依賴於故事的假設,而將估值與市場價格比較則是學習和判斷的過程。

總的來說,這段影片提供了評估高成長公司的一個全面框架,強調了主觀判斷(故事構建和測試)與定量分析(轉化為輸入值和 DCF 模型)的結合,並對高速成長背後的潛在風險和陷阱提出了重要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