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訪談逐字稿,由知名伴侶治療師 Esther Perel 回答聽眾關係問題,其主要論點可歸納並詳盡解釋如下:
這集訪談聚焦於親密關係中的常見挑戰,特別是當伴侶成為父母後所面臨的困境。 Esther Perel 提出了多個核心觀點,旨在幫助人們重新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重拾伴侶間的親密與連結。
論點一:安排性愛並非負面,關鍵在於將例行公事轉化為富有意圖與創意的「儀式」。
許多成為父母的人,特別是新生兒父母,常覺得安排性愛是件「可怕」或不浪漫的事。 Esther Perel 強調,在育有幼兒的階段,生活充滿結構和限制,自由反而來自於這種結構,而非缺乏結構。在這樣的背景下,「安排」性愛時間不僅不糟糕,反而是一種必要的結構。然而,問題不在於「安排」本身,而在於人們對「安排」的理解。如果在美國文化中,「安排」常與任務導向、行事曆上的勾選畫上等號,這確實難以產生情慾。 Perel 建議換個視角,將安排好的時間視為一種「儀式」。
儀式與例行公事的區別在於,儀式是注入了意圖、創造力和期待的例行公事。一旦時間被確定下來(例如「週六早上」或「週日晚上」),重要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你們如何運用這段時間。你可以運用這段時間去玩耍、去連結、去體驗。她提到,期待是情慾想像的基石,知道有這樣一段預留的時間,可以讓人們期待共同的時光、連結的時光、快樂的時光。因此,關鍵在於如何將這段被安排好的時間變得特別、有意義,讓它成為一種神聖或至少是充滿期待的儀式,而不是另一個待辦事項。就像有了容器(安排好的時間),裡面可以有很多精彩的內容。
論點二:照顧者的模式(特別是母親)與情慾模式存在衝突,女性需要有意識地從照顧狀態轉向關注自身的需求與愉悅。
這是訪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 Perel 指出,成為照顧者(尤其是孩子的照顧者)的狀態,與成為浪漫或情慾個體(lover/erotic being)的狀態之間存在顯著的衝突。她觀察到,許多異性戀男性伴侶會表示,看到伴侶被喚起或享受其中會讓他們感到興奮,因為這消除了潛在的「掠奪」恐懼。然而,她卻很少聽到異性戀女性說,看到伴侶被喚起會讓她們興奮,除非她們自己也感到投入。對女性而言,情慾的關鍵在於「發生在她身上」的感受。這需要她能夠將注意力從對他人的擔憂、責任和照顧中抽離出來,轉而聚焦於自己。
Perel 使用了一個稍嫌強烈的詞語「健康的自戀(healthy narcissism)」,來描述這種將焦點轉向自身需求、允許自己體驗愉悅而不需擔心他人的能力,這是從母親或照顧者轉向情慾個體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她形象地比喻,對一些女性而言,這可能只是「脫下沾滿口水圍裙」的簡單行為;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需要暫時離開家,甚至離開城市。關鍵在於,她需要多少距離才能從照顧的中心點中抽離出來,感到無憂無慮(carefree),以便關注自己,允許自己體驗愉悅,而無需擔心她所負責的人是否會出事。這種從照顧者到情慾個體的轉變,並非關乎對伴侶慾望的缺乏,而是關乎她自身能否轉換到一個可以容納情慾的心理狀態。這是一個幾乎是進化上的挑戰,因為歷史上母親和情婦是兩個被區分開來的角色,而現代女性試圖在同一個屋簷下整合這兩者,這絕非易事,也不是買幾件性感內衣就能解決的問題。
論點三:從照顧者到情慾個體的轉變需要伴侶的支持和共同創造過渡儀式,且不應將缺少主動慾望視為問題。
承接上一個論點,Perel 強調這種轉變需要伴侶的理解與支持。當女性表示需要空間或感到難以切換時,伴侶應該理解這是一種深刻的、幾乎是進化層面的挑戰,而不是對他個人的拒絕。伴侶可以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詢問「有什麼能幫助妳過渡?」這可能是一個淋浴、一次散步、一段獨處時間、聽音樂,或者仅仅是 15 分鐘的安靜不被打擾的時間。將這些過渡方式納入「安排」的儀式中,能給予伴侶一個具體的支持角色,而不是讓他們覺得只能透過「說服」來讓對方產生慾望。
此外,Perel 強調情慾的開始不一定始於主動慾望(initiating desire),也可以是回應式慾望(responsive desire)。有時候,性愛可能始於一種「好吧,我不確定,但我想試試看,看看會發生什麼」的意願。這並不意味著對方慾望較低或關係存在巨大差異;這只是在這個階段,意願(willingness)是她從母親角色轉向情人角色的方式。伴侶不應將這種回應式的開始視為缺乏慾望的標誌,而應視為一種嘗試連結的信號。如果女性表示需要更大的空間(例如離開城市),即使無法實際做到,也可以透過幻想和玩樂來創造。 Perel 鼓勵伴侶在家庭生活中保有玩樂和想像力,質疑為何只有孩子才玩遊戲、將書本變成石頭假裝河流,而成人卻因自我意識或認為家庭生活必須嚴肅而放棄了這種能力。她認為,在自己的家裡越界、打破常規、走出角色設定的框架,是具有情慾潛力的行為,即使一開始會感到尷尬。
論點四:犧牲奉獻的「烈士型父母」模式不僅不利於父母,更可能對孩子造成情感負擔。為自己和伴侶留出時間並非自私,而是必要且有益於家庭整體健康。
許多父母,特別是母親,會對花時間在自己身上或伴侶關係上感到罪惡感,覺得應該把一切都給孩子。 Perel 強烈反對這種「烈士型父母(martyrdom)」模式。她認為,這種全身心的犧牲奉獻模式對任何人都不利,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她指出,看似無私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在不經意間將情感負擔轉嫁給孩子。當父母過度犧牲卻不為自己充電或擁有獨立生活時,他們可能會期望孩子來驗證他們的犧牲、成為他們情感的照顧者,或者期望孩子能填補他們因自我剝奪而產生的孤獨與失聯。當孩子無法滿足這些需求,或者開始挑戰父母、表達獨立意願時,父母可能會感到怨恨。這種將孩子捲入父母情感需求的模式,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
Perel 認為,父母需要為自己騰出時間(即使感到內疚),需要滋養自己的伴侶關係。這不是自私,而是為了個人的福祉和家庭的整體健康。一個感到有活力、有連結、不被耗盡的父母,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健康的支持。她提到,你的祖父母或父母那一代並不總是對外出吃飯或離開孩子兩週感到罪惡,這種普遍的罪惡感是現代社會對父母,特別是母親,施加的巨大壓力,需要被正視和反對。
論點五:當伴侶間感到疏遠時,重新連結的過程需要脆弱、承擔自身責任,並從緩慢、非性化的肢體接觸開始。
對於那些感到與伴侶關係遙遠、情慾火花已熄滅的夫妻,Perel 提供了具體的重建步驟。首先,她強調了「承認」疏遠的重要性。這可以透過寫一封信,或找到一個安靜的時間,向伴侶表達你對關係現狀的觀察和感受——例如,意識到關係已經疏遠了多久,以及你對此感到震驚或悲傷。至關重要的是,要「承擔自己的那一部分責任(own your part)」,而不是相互指責。表達你想念對方、想念過去的「我們」,甚至是想念過去的自己。這是一種脆弱的表達,但也是重建的開始。
接著,行動必須跟隨意圖。僅僅表達想改變是不夠的,需要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展現你的重視。這不必是盛大戲劇化的場面,可以從小事做起,比如精心佈置一頓晚餐,或者仅仅是在一起時,自然地牽起對方的手、按摩他們的肩膀、撫摸他們的頭髮。這些肢體接觸本身並非為了引導至性行為,而是為了重新建立身體上的連結,讓對方感受到被看到、被重視、被渴望(作為一個有 sensuality, sexuality 的人)。 Perel 強調,人們可以沒有性愛而活,但很難在沒有觸摸的情況下活得好(we don’t live well without touch)。這些緩慢、細微、非要求性的肢體接觸,是重新拉近距離、融化僵硬感的有效方式。同時,溝通時要避免抱怨或責備的語氣(例如「你怎麼等了這麼久才親我」),而是專注於當下的感受(「這感覺很好」)。這些都是重新喚醒關係活力、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感性、有情慾的個體仍然有吸引力的重要步驟。
論點六:慾望是個人所擁有和控制的,它與是否感到「活著」緊密相關,而非 solely 由伴侶決定或引發。
Perel 強調,慾望是一種個人內在的經驗,不能被強迫或由他人直接「開啟」。她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如何『開啟』或『關閉』自己?」這個問題將慾望的責任和能力置於個體自身。人們可以被他人吸引,可以被要求做某事,但無法被要求「想要(want)」。想要是完全屬於個人的體驗。
她進一步解釋,這種「想要」或「感覺活著(feeling alive)」的狀態,不一定直接等同於性慾。許多女性在歷史上為了各種原因發生性行為,但內心可能毫無感覺。 Perel 認為,人們真正渴望的是在關係中體驗到一種生命力、一種活著的感覺。當一個人因為擔憂、焦慮、疲憊或缺乏自我關注而感到「關閉」時,情慾也難以被喚起。因此,培養自己的慾望,實際上是培養一種感受生命力、滋養自我的能力——這可能來自於接觸大自然、聽音樂、與朋友外出等等。這些看似與性無關的活動,實際上是「開啟」自己的方式,讓自己處於一個能夠體驗「想要」和情慾的狀態。這再次回歸到她強調的父母不應過度犧牲自己,因為父母的活力和「活著」的感覺,是維持伴侶關係情慾並最終滋養整個家庭的基礎。
論點七:利用「第三方」(如播客、文章)作為談論敏感關係議題的橋樑。
最後,Perel 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溝通建議。對於感到難以直接與伴侶討論敏感關係問題的夫妻,可以利用「第三方」作為媒介。這意味著你們可以一起聽一集播客(比如這一集)、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然後以此為基礎來討論。這樣做的好處是,討論的起點是關於外部內容,而不是直接指向彼此的缺點或問題,這可以減少防禦心,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空間來探討共同關注的話題。例如,可以對伴侶說:「這集播客裡有些觀點讓我很有啟發,也許你也聽聽看,我們可以聊聊。」這提供了一個更容易的切入點來開啟可能艱難的對話。
總結而言,Esther Perel 在這集訪談中提出的核心觀點是,親密關係(特別是父母伴侶的關係)需要有意識的努力和新的視角。從將安排性愛視為儀式,到理解並支持女性從照顧者模式轉向情慾模式的挑戰;從鼓勵在家庭生活中保有想像力和玩樂,到反對犧牲奉獻的育兒模式;從強調重建連結需從脆弱和非性化的觸摸開始,到認識到慾望是個體的生命力展現——她鼓勵伴侶們正視困難,承擔個人責任,並透過 intentionality(意圖)和 creativity(創造力)來維繫和深化他們的連結。最終的目標是讓伴侶關係保持活力,這不僅能滋養個人,也能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健康、更有愛的家庭環境。投資於伴侶關係,實際上是在投資於整個家庭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