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的內容圍繞著「成為母親後如何不失去自我」這一核心主題,並提出了幾個主要論點。以下將對這些論點進行詳盡的解釋:
主要論點一:成為母親是一項巨大的身分轉變,伴隨的心理感受往往比實際行動更具挑戰,且容易導致自我失落。
影片開頭就直接點出這個普遍的感受:「大家總說寶寶改變一切,但我們可能未能真正理解成為母親會如何深刻地改變自己。」這種改變不單指日常作息或生活方式,更觸及個人深層的身分認同。主持人和來賓都強調,改變的「行為」本身可能相對容易(例如學習照顧新生兒、調整睡眠時間),但伴隨「改變」而來的「感受」才是真正的難關。這種感受可以是失落感、焦慮、甚至產後憂鬱。
來賓 Cleo Wade 以其個人經驗為例,提到自己在母親身分之外,曾經歷「在看似達成許多外在目標時,卻找不到或無法體會自由與快樂」的時刻。當這份個人上的失落感,疊加到初為人母的身分轉變上,尤其在產後期間,這種「失去自我」的感覺會變得更加劇烈。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變得像個「陌生人」,曾經讓你感到充滿活力、連結感或快樂的事物,現在似乎遙不可及。這種身分和感受上的巨大轉變,使得許多新手媽媽感到困惑和痛苦,彷彿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過去熟悉的自己。
主要論點二:社會文化對母親抱持的「應有」感受預期,特別是將感恩與愧疚捆綁,會加劇負面情緒,阻礙真正的復原。
影片中深入探討了「愧疚驅動的感恩不是真正的感恩」這一觀點。當你擁有一個健康的寶寶,周遭的人(甚至是你自己)可能會認為「你應該感到幸福和感恩」。然而,如果妳正經歷產後憂鬱或巨大的身分失落,內心深處可能並沒有感受到那份預期的快樂。這時,「我應該感到感恩」的念頭反而會與內心的真實感受產生衝突,形成強烈的愧疚感。你可能質問自己:「為什麼我感到這麼糟糕?我明明擁有這一切,我不應該這樣!」這種愧疚感使得妳難以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因為你試圖從一個「有虧欠」的位置去達成「感恩」的狀態,這讓妳永遠處於「匱乏」或「不夠好」的狀態,難以真正走出陰霾。
來賓提到,真正的感恩是根植於當下時刻,不帶任何故事或預期。它是一種對「此時此刻我還好」、「太陽依舊升起」的純粹體會。而當愧疚感介入時,這種純粹的感恩便無法產生。此外,社會對於母親「應該」具備的情感範圍往往非常狹窄,例如,你不應該抱怨育兒的辛苦,不應該感到厭煩,更不應該承認自己對某些育兒階段(例如嬰兒期)感到不愉快。這種缺乏容納矛盾和複雜感受的空間,使得許多母親無法誠實面對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進而感到孤立和更加痛苦。影片強調,承認「我不好」或「這很困難」是邁向「好起來」的唯一途徑,跳過這一步只會延長復原的時間。
主要論點三:奪回個人身分(Reclaiming Yourself)的核心在於「自我之愛」(Self-Love),而「自我關懷」(Self-Care)是實踐這種愛的方式。
面對自我失落的困境,影片提出了解決方案:回歸並實踐自我之愛。 Cleo Wade 在她的書名《Remember Love》中呼應了這一點。她的個人經驗是,在最艱難、感覺像溺水的時候,腦中閃過「Remember Love」這兩個詞,就像一道光將她從迷霧中拉出,讓她清楚地意識到,是時候開始找到出路了。她發現自己每天對自己的內心對話充滿批判和負面,這是對自我缺乏愛和溫柔的表現。從寫下「Please remember love」(請記得愛)這句話開始,她意識到對自己溫柔以待是第一步。
影片強調,自我之愛不是在你感覺「像自己」的時候才存在,而是在你感到陌生、改變巨大、甚至不喜歡自己狀態的時候,依然選擇去愛和接納那個當下的你。而「自我關懷」就是具體「證明」這份愛的方式。如同對待任何你愛的人一樣,你會給予時間、關注、溫柔和理解。對自己也應如此。如果說「自我之愛是說我愛你」,那麼「自我關懷就是說證明它」。這意味著需要調整過去的自我照顧方式,去適應和滋養這個因成為母親而改變的「新」自我。
主要論點四:改變始於內心對話,而「正向肯定句」(Mantras)是錨定思緒、選擇下一思想的有力工具。
影片多次強調「你所做的第一個改變,是你所選擇的下一個想法」(The first change you make is the new thought you take)。我們的大腦不斷地吸收外界資訊,並在此基礎上產生思想流。尤其在焦慮或憂鬱時,這些思想會像漩渦一樣擴大和盤旋。正向肯定句(或稱為咒語、宣言)的作用在於提供一個簡單、集中的錨點,將擴大的思緒拉回。
來賓認為,肯定句就像為混亂的情緒和思緒設定了界限,讓你能夠有意識地選擇接下來要思考的方向。它不是否認你當下的困難感受,而是提供一種工具來轉移注意力或重新校準內心狀態。例如,在產後憂鬱的迷霧中,聽到「Remember Love」這兩個詞,就成為 Cleo Wade 改變內心對話的開端。她開始有意識地用更溫柔、更具支持性的方式與自己交談,而不是不斷挑剔自己。這種有紀律地運用肯定句,幫助她逐步從負面思想循環中抽離,為復原鋪平道路。
主要論點五:實踐自我關懷可以從最基本和簡單的行為開始,並應將其視為滋養「個人身分」的重要組成,而非奢侈品。
許多人,特別是母親,對於「我需要什麼」感到困惑或覺得不配有需求。影片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視角:如果不知道自己確切需要什麼,可以從「任何人」都需要的基本東西開始。就像孩子摔倒需要溫柔的安慰,每個人(包括你自己)都需要經歷被賦予溫柔、時間和關注。
具體的簡單實踐可以包括:喝水、曬太陽、進行簡單的身體活動(例如散步)、將腳放在泥土中感受大自然。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其實是在建立一種「給予自己」的習慣,是實踐自我關懷的起點。 Cleo Wade 提到她在產後每天堅持散步,觀察周圍的樹木和自然景象,這幫助她與內心的季節性變化(有枯萎也有新生)產生連結,從而理解和接納自己的狀態。 Dr. Becky 也分享了自己在育兒早期每天下午固定時間出去散步的經驗,即使只是短暫的移動和呼吸新鮮空氣,也能提供關鍵的「重置」。
影片強調,這些簡單的行為不是無關緊要的,它們是打斷負面情緒流、為自己加油的方式。即使只有五分鐘,在感到壓力巨大時躲進儲藏室或浴室,給自己一杯水,短暫地獨處和允許自己休息,也是一種重要的「微時刻」關懷,能幫助避免徹底的情緒崩潰。
主要論點六:將自我關懷融入生活,是在為孩子樹立榜樣,教導他們關愛自己和設定界限的重要性。
影片觸及了母親們常有的「愧疚感」,擔心自己花時間照顧自己會讓孩子感到被忽略或「被拒絕」。然而,影片提供了更具啟發性的觀點:當母親有意識地為自己的「個人身分」留出空間和時間時,這不是自私,而是在向孩子展示一個健康、完整的人如何生活。
正如孩子透過觀察學習一切,他們也會觀察父母如何對待自己。如果孩子從未見過母親坐下來休息、尋求支持,或為自己設定界限,他們長大後也可能難以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需求。影片引用了一位女性的例子,她的母親一生都在工作和為家人操勞,從未休息,這使得她自己很難理解和實踐「自我關懷」,甚至對這個概念感到抗拒。
因此,當母親堅持自己的關懷時刻(即使孩子可能當下表達不滿),這其實是在教導孩子:每個人都有需求,為自己設定健康的界限是自我之愛和健康關係的一部分。這不是「拒絕」孩子,而是幫助他們理解愛的不同形式,以及界限在關係中的必要性。通過這樣做,母親不僅滋養了自己,也為下一代樹立了寶貴的榜樣,打破「犧牲自我」的循環。
總結:
這段影片的核心主旨是,母親的身分不應吞噬個人的存在。一個強大、有韌性的母親,是建立在一個被滋養、被看見的「人」的基礎之上。成為母親帶來的劇烈改變和伴隨的複雜情緒是正常的,不應被社會預期或內在愧疚所壓垮。復原的道路始於溫柔地接納當下的自己,透過改變內心對話(例如運用肯定句)來錨定思緒,並將自我之愛轉化為具體的自我關懷實踐。這些關懷可以從最微小、最基本的需求開始滿足,累積起來,如同自然界的循環,帶來修復與新生。最終,母親為自己投入的時間和努力,不僅是為了個人的福祉,也是在為孩子示範如何成為一個愛自己、有界限、完整的個體,這是一份深遠而寶貴的禮物。影片鼓勵所有母親記住,自我之愛是與生俱來的權利,而自我關懷是終身探索和滋養不斷變化的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