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sing Anti Racist Anti Bias Kids With Britt Hawthorne

好的,以下是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影片資料所提取並詳盡解釋的主要論點,內容聚焦於 Britt Hawthorne 和 Dr. Becky 關於如何與孩子談論種族和種族主義,以及培養反偏見、反種族主義兒童的觀點。


這段 YouTube 影片內容擷取自 Dr. Becky 與反偏見、反種族主義教育者 Britt Hawthorne 的對談,核心議題是如何引導父母與孩子就種族和種族主義進行重要且坦誠的對話。兩位專家從各自的專業背景(Dr. Becky 為臨床心理師,Britt Hawthorne 為反偏見/反種族主義教育促進者)和個人經驗(Britt Hawthorne 身為跨種族女性和家長)出發,提供具體的策略、語言工具和心態調整建議,旨在賦予家長處理這些敏感而關鍵議題的能力。影片探討了以下幾個主要論點:

一、釐清「談論種族」與「談論種族主義」的根本區別

這是影片最核心的論點之一。 Britt Hawthorne 強調,許多家庭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談論了「種族」(race),例如注意到膚色差異,或以有趣的方式討論基於種族刻板印象的文化習俗(如她童年家庭中對義大利麵和起司通心粉作為主菜或配菜的討論)。然而,這與談論「種族主義」(racism)是截然不同的。

種族主義涉及基於種族分類而產生的不公平待遇和體系性的權力濫用。 Britt Hawthorne 指出,種族本身是一個「社會、經濟和政治建構」的概念,而非嚴格的生物學事實。儘管科學家曾試圖證明種族具有生物學基礎,但那是一種「偽科學」。種族分類是人為的,且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在美國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都被賦予一個「種族身份」(racial identity),而這個身份會影響其獲得某些資源或機會的程度。當這種差異與權力結合,導致特定群體遭受不公平對待、被剝奪資源或處於劣勢時,這就構成了種族主義。

因此,僅僅能「注意到」種族差異或膚色差異,並不等於具備理解和談論種族主義(即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能力。許多家長(包括 Britt Hawthorne 自己成長過程中)可能缺乏討論不公平待遇所需的語言和工具。這個區分至關重要,因為培養反種族主義的孩子,不僅僅是讓他們看見多元,更是要讓他們理解為何存在不公平,以及如何對抗不公平。

二、為何以及何時開始與孩子談論這些議題:越早越好,從膚色談起

影片明確指出,與孩子談論種族和反偏見的議題「永遠不嫌早」,也「永遠不嫌年輕」。 Britt Hawthorne 鼓勵家長,無論孩子多小,都可以開始這項工作。

對於兩到四歲的幼童,建議從「膚色」(skin tones)開始談起,而非立即深入探討「種族身份」。這是因為種族身份往往伴隨著複雜且困難的歷史背景,幼童尚無法理解。與幼童談論膚色的方式應該是具體的、正面的,並提供他們準確的語言來描述。例如,一起製作不同膚色的顏料,讓孩子找到接近自己膚色的顏色,並用具體的詞語來描述(如沙灘沙、杏仁色、媽媽的拿鐵色等)。在閱讀繪本或觀看電視節目時,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和討論不同人物的膚色。

這樣做的目的有二:首先,讓孩子感到舒適自在地「注意到」差異。影片強調,孩子注意到膚色差異是完全正常的好奇心表現,這不代表他們有偏見。反之,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觀察反應過度或予以壓制(例如說「噓!」或「我們不那樣說」),孩子會接收到一個負面訊息:注意到差異是「不好」的。其次,提供準確的語言,幫助他們建構對世界的理解,並認識到差異是美麗且正常的。這種基礎性的工作,為日後更深入談論種族身份和種族主義奠定基礎。

三、如何回應孩子關於膚色的提問:肯定好奇心,提供準確資訊,避免壓制

當孩子,特別是幼童,在公共場合提出關於他人膚色的直接問題時(例如「為什麼那個人的皮膚這麼黑?」),家長的反應至關重要。影片指出,許多家長在聽到這類問題時,可能會本能地感到驚恐或尷尬,這種反應源於社會長期以來提倡的「膚色盲」(colorblindness)觀念,認為看見膚色就是有偏見。

然而,Britt Hawthorne 和 Dr. Becky 認為,這種驚恐反應是錯誤且有害的。它向孩子傳達了「這個話題是禁忌的」、「你的好奇心是不好的」的訊息。從依戀理論的角度來看,孩子會將這種來自父母的不適(例如眼神閃爍、手握緊、語氣變嚴肅)與他們所觀察到的膚色或那個人聯繫起來,進而可能將差異本身視為「不安全」或「有威脅」的。

正確的回應方式是:
1. 肯定孩子的好奇心: 溫和地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2. 提供簡單、準確的科學解釋: 例如,「每個人的膚色來自於叫做『黑色素』的東西。我們的父母將這種看不見的基因密碼傳給我們。有些人有比較多黑色素,皮膚就比較深。」
3. 邀請進一步的對話: 接著問孩子「你還有什麼其他問題嗎?」或「你想再問我點別的嗎?」。這鼓勵孩子繼續表達他們的觀察和疑問,讓家長有機會理解並糾正任何不準確的結論。
4. 如果當下無法回答: 誠實地對孩子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但我現在沒有一個完整的答案。讓我去查一下資料,或者問問你的爸爸/媽媽,我會再回來告訴你。」這示範了謙遜和持續學習的態度。

總之,重點在於歡迎孩子的好奇心、正常化差異的討論,並提供一個安全開放的對話空間。

四、家長必須進行自我教育和「再教養」,處理自身的偏見

影片強調,家長在引導孩子認識反偏見和反種族主義的過程中,自身的狀態至關重要。許多家長可能像 Britt Hawthorne 一樣,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處理種族主義議題的工具和語言。我們都在一個充滿偏見和種族主義的社會中長大,不可避免地會吸收一些刻板印象、微歧視行為甚至更深的偏見。

因此,這是一項「終身學習」和「練習」的過程,甚至可以稱之為一種「再教養」(re-parenting)自己的過程。家長需要主動去教育自己,了解種族主義的歷史、現狀和影響。這需要勇氣去面對自己的盲點和不適。

Britt Hawthorne 提出了一個強有力的自我對話模式,可以在家長意識到自己持有或表達了偏見時使用,也可以示範給孩子看:「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學到了這個(偏見或刻板印象),但我會努力把它放下。」這種模式的重要性在於:
* 承認現實: 承認我們都會「拾起」社會中的偏見。
* 賦予能動性: 將偏見視為可以「放下」的東西,而非無法改變的本質。
* 示範脆弱和責任: 向孩子示範,即使是成年人,也會犯錯,並願意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並做出改變。
* 非目的地: 反偏見/反種族主義不是一個「到達」的狀態,而是一個持續「成為」(becoming)的過程。目標不是永遠沒有偏見,而是學會在偏見出現時能夠識別、質疑並努力克服它們。

家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是能夠以真實和開放的態度與孩子討論這些議題的基礎。當家長感到自在和自信時(即使是不完美的自在),孩子也能感受到這種安全感。

五、處理孩子的「前偏見」行為:聚焦行為的「不公平性」,而非標籤孩子為「種族主義者」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有限的經驗和對世界的理解尚不成熟,可能會表現出類似偏見的行為,Britt Hawthorne 稱之為「前偏見」(pre-prejudice)。例如,影片中提到的四歲白人女孩認為她只能有一個黑人朋友,或拒絕邀請某些膚色的孩子參加生日派對。這些行為往往是孩子基於周遭環境(例如生活中接觸到的人缺乏多元性)所做出「不準確的結論」。

在處理這類情況時,影片強烈反對直接將孩子標籤為「種族主義者」。原因有幾點:
1. 定義不符: 根據 Britt Hawthorne 對種族主義的定義(個人偏見加上體系性權力),兒童不具備體系性權力,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他們無法成為「種族主義者」。
2. 溝通無效: 標籤化具有羞辱和攻擊性,會讓孩子感到威脅和被評判,從而關閉溝通的大門,使他們更難以反思和改變行為。這恰好是 Dr. Becky 所強調的,如果目標是促使孩子做出改變,就不能使用會讓他們僵化、停滯不前的溝通方式。
3. 孩子理解「不公平」: 相較於複雜的「種族主義」概念,孩子更能理解「不公平」(unfair)這個詞彙。家長可以聚焦在行為本身,例如說「你現在做的這件事是不公平的」,或重申家庭價值:「我們重視對待所有人都要公平。」

Britt Hawthorne 提供了一個處理這類情況的「SHARE」架構:
* S – Say something right away (立即說出來): 不要忽視孩子的行為或言論。
* H – Help them understand (幫助他們理解):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解釋為什麼這種行為是不公平或有問題的。對於幼童,可以透過體驗式學習;對於年長的孩子,可以透過對話。
* A – Ask for help (尋求協助): 如果這個問題觸及家長自身未解決的偏見,或家長不知道如何處理,向伴侶、其他家長或專家尋求支持和建議。
* R – Repair the harm (彌補傷害): 如果孩子的行為傷害了他人,引導孩子認識到造成的傷害,並學習如何向對方道歉或彌補。這是一個重要的建模過程。
* E – Embrace the critical conversation (擁抱關鍵對話): 不要迴避困難的對話。將這些時刻視為教育和成長的機會,即使感覺不舒服。

這個 SHARE 架構為家長提供了一個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幫助他們在孩子表現出前偏見行為時,能夠以具建設性、支持性的方式應對,引導孩子走向更具包容和公平的價值觀。

六、創造一個多元、包容的家庭和周遭環境

Britt Hawthorne 強調,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們所處的環境。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缺乏多元性的環境中(例如學校、社交圈、書籍、玩具、媒體等都呈現單一族群),他們很容易形成扭曲或不準確的結論,認為某個群體是「常態」或「更好」,而其他群體是「不同」或「次要」的。

因此,積極主動地為孩子創造一個多元、包容的環境至關重要。這包括:
* 提供多元化的資源: 確保孩子的圖書、玩具、媒體內容能夠反映不同的膚色、種族和文化背景。
* 擴展社交圈: 努力讓孩子有機會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建立真實的跨種族友誼(這也需要家長以身作則)。
* 參與社區: 帶孩子參與多元化的社區活動或組織。
* 反思自身環境: 家長需要誠實地檢視自己的社交圈、經常光顧的地方、信仰團體等是否缺乏多元性,並有意識地去擴展。

當孩子身處於一個自然展現多元性的環境時,他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世界的真實面貌,也能更自然地接納和欣賞差異。創造這樣的環境是家長培養孩子反偏見意識的一項重要預防性工作。

七、社群與連結的力量

最後一個重要論點是,這項工作不應孤立進行。 Britt Hawthorne 強調了「社群」(community)的重要性。與伴侶、家人(包括祖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家長討論這些議題,分享經驗和挑戰,可以獲得支持、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這些對話可能令人不適,但也可能帶來深刻的連結和理解。在社群中進行這項工作,可以減輕家長的孤獨感,並提供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動力。

總結

綜上所述,影片的核心論點圍繞著賦予家長教育孩子反偏見和反種族主義的能力。這涉及理解種族和種族主義的區別、及早(從膚色)開始進行年齡適宜的對話、正面處理孩子關於差異的好奇心、家長持續進行自我教育和反思、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前偏見」行為(聚焦不公平性並學習彌補傷害)、積極創造多元化的成長環境,以及在社群中尋求支持。整體的訊息是:這是一項充滿挑戰但至關重要的工作,需要持續的努力、學習和實踐,目標不是完美,而是不斷「成為」一個更具反偏見和反種族主義意識的個人和家庭。家長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可以在家中播下理解、公平和行動的種子,培養出不僅能看見世界的不公,更能成為解決方案一部分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