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umption by David Graeber

1. 為什麼人類的許多自我表達或享樂行為現在都被視為類似於「消費」食物的行為?「消費」這個詞是如何出現的,我們為什麼一直使用它?

自 1980 年代以來,人類學家開始不斷收到強調「消費」重要性的呼籲,這個詞在過去二十年已成為理論論述的常見詞彙。然而,人類學家很少檢視這個詞,質疑為什麼我們現在將幾乎所有形式的人類自我表達或享樂都視為類似於吃食物。作者認為,「消費」的概念最終解決了佔有式個人主義中的某些概念問題。他並非要批判消費或消費者行為,而是想探討我們為何認為這些事物存在,以及我們使用「消費」來描述購買冰箱磁鐵、化妝、烹飪、唱歌或看電視等不同行為時,背後關於財產、慾望和社會關係的假設。這個詞的當代用法是相對較晚才出現的。在 14 至 17 世紀,「消費」幾乎總是帶有負面含義,等同於破壞或浪費。現代意義上的「消費」直到 18 世紀晚期才在政治經濟學文獻中出現,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將其用作「生產」的反義詞,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下工作場所和家庭的分離。

2. 當代人類學對「消費」的理解,與早期馬克思主義視生產為歷史驅動力、將消費需求視為廣告操縱的結果,有何不同?人類學家是如何轉向將消費者視為積極、有創造力、批判性的行動者的?

早期馬克思主義觀點主要關注生產,認為消費需求是製造商為了追求利潤而通過廣告等手段人為創造出來的,消費者被視為被動的受害者。然而,從 1980 年代中期到 1990 年代初期,人類學家開始提出不同的觀點。受迪克·赫伯迪格對次文化研究的影響,人類學家們觀察到,年輕的消費者在挪用和改造大眾文化產物時表現出積極性、創造性和批判性。他們通過「拼貼」(bricolage) 的過程,挪用、重音化、重新組合或轉碼大眾文化的物質,以實現自己的目的,並在此過程中建構身份。丹尼爾·米勒等多位學者提出了各自的消費理論,但當時在學術界形成了一種標準敘事:人們不再是媒體操縱的被動受害者,而是積極的行動者,他們通過自己選擇的產品創造意義,並以他們擁有的汽車、穿著的衣服、聽的音樂和觀看的影片為基礎塑造身份。否認消費,就被認為是否認了那些聲稱要解放的人們的生活意義。

3.「消費」概念的廣泛使用,對人類學研究產生了哪些影響?為什麼作者認為,將非工作時所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定義為「消費」是有問題的?

「消費」概念在人類學中的興起,導致了「消費者文化理論」等合成學科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類學家與廣告公司合作。作者認為,雖然由此產生的「消費研究」領域產生了許多有趣且有價值的分析,但最初選擇使用「消費」這個詞本身就造成了影響。一個奇怪的事實是,那些寫關於消費的人幾乎從不定義這個詞。在常見的學術和流行用法中,「消費」已廣泛指稱「任何為了非生產或交換新商品的目的而進行的對任何製造或農產品的購買、使用或享樂的活動」。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這意味著幾乎所有非工作時間所做的事情。例如,一個青少年樂隊自學樂器、創作歌曲和排練,如果按照這種廣泛的定義,他們的行為更可能被歸入消費領域,僅僅因為他們沒有自己製造吉他。作者認為,如此寬泛地定義「消費」,使得人類學家可以辯稱消費通常被錯誤地描述為被動順從,而實際上它往往是重要的創造性自我表達形式。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製造品參與的活動就自動定義了其本質?

4.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消費」(consume) 這個詞的歷史演變是怎樣的?現代「消費社會」的概念與早期「消費」的負面含義有何關聯?

英語動詞「to consume」源自拉丁語「consumere」,意為「完全佔有或奪取」,引申為「吃光、吞噬、浪費、毀滅或花費」。例如,「被火吞噬」或「怒火中燒」仍然保留著徹底佔有甚至毀滅的含義。「Consumption」一詞在 14 世紀首次出現在英語中。在早期的法語和英語用法中,這個詞幾乎總是帶有負面含義。消費某物意味著摧毀它,使其燃燒、蒸發或消失。因此,消耗性疾病「消耗」受害者,這也是肺結核被稱為「consumption」的原因。最初,「消費」作為吃喝的含義是次要的。當應用於物質商品時,「消費」幾乎總是與浪費同義:它意味著破壞了本不必(至少不必如此徹底地)被破壞的東西。因此,當代的用法是相對較晚才出現的。如果我們仍然使用 14 世紀甚至 17 世紀的語言,「消費社會」將意味著一個由浪費者和破壞者組成的社會。

5. 西方哲學傳統中關於「慾望」的理論有哪些不同的觀點?「慾望」與「需求」、「衝動」或「意圖」有何不同?作者認為「慾望」的本質是什麼?

西方哲學傳統對「慾望」的思考包含多種看似矛盾的觀點。自柏拉圖以來,最常見的觀點認為慾望根植於缺失感或匱乏感:人們渴望自己沒有的東西。另一種可以追溯到斯賓諾莎的傳統則認為,慾望並非源於對某個缺失對象的渴望,而是更根本的東西:自我保存,即渴望繼續存在(尼采的「渴望自身的生命」)。在當代社會理論中,這兩種觀點持續爭論。拉康發展了將慾望視為匱乏的理論,強調「鏡像階段」中自我意識的建構與對完美形象的追求。德勒茲和瓜塔里則反對這種觀點,認為慾望不是匱乏,而是在萬物之間「流動」的能量。作者認為,慾望與需求、衝動或意圖的不同之處在於,慾望必然涉及想像。慾望的對象總是想像的對象,而且通常是某種想像的整體。此外,如托多羅夫所言,慾望總是暗示著對某種社會關係的渴望,必然涉及對某種認可的追求。

6.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關於愛情的「氣動系統」理論是如何理解慾望的?這種理解與現代消費主義將慾望視為購買和佔有物質商品的驅動力,有何不同?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愛情理論圍繞著「氣動系統」的概念展開。該理論認為,理性靈魂通過一種稱為「靈氣」(pneuma) 的中間星體物質來感知物質世界的對象,靈氣將感官印象轉化為幻象,這些幻象在身體的氣動系統(以心臟為中心)中循環,然後才能被靈魂的智力理解。由於這是想像力的領域,所有感覺甚至抽象概念都必須通過想像力,在情感上被賦予能量,然後才能到達心靈。因此,情色理論認為,當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時,他真正愛的不是女人本身,而是她的形象,這個形象一旦進入他的氣動系統,就會逐漸控制它,吸取他的想像力,並最終消耗他的所有身心能量。這種觀點認為,慾望的滿足不在於「擁抱」幻想的對象,而是體驗幻想本身以及隨之而來的挫敗感和否定感中所蘊含的精神或神秘價值。相比之下,現代消費主義將慾望視為購買和佔有物質商品的驅動力,期望通過獲得商品來滿足慾望。作者認為,從中世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整個文明——如同坎貝爾所描述的那樣——實際上是一種臨床憂鬱症的形式。

7. 作者認為,「消費」的概念是如何與「佔有式個人主義」的興起以及財產權的觀念聯繫起來的?為什麼「消費」的隱喻能夠解決個人主義中「擁有」的矛盾?

作者認為,「消費」的概念最終解決了佔有式個人主義內在的某種矛盾。隨著 16 和 17 世紀市場的擴張以及世界根據市場邏輯的重新定義,人們越來越將自己視為孤立的個體,他們與世界的關係不是社會關係,而是財產權。「擁有」事物或體驗的問題由此成為一種危機。從分析的角度來看,財產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係,是個人和集體之間關於貴重物品處置的安排。然而,人們傾向於將其視為個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在英國法律中,這種關係仍然按照主權邏輯來描述,個人對其財產的權力與國王或國家擁有的權力相同。擁有物品的最終證明似乎是摧毀它的能力,但這樣做就失去了它。作者認為,「消費」的隱喻完美地解決了這個悖論。當你吃東西時,你確實摧毀了它(作為一個自主的實體),但同時,它以最物質的方式「包含」在你體內。因此,在一個所有人類關係都被重新想像為財產問題的世界裡,吃食物成為談論慾望和滿足感的完美比喻。

8. 作者對當前人類學中廣泛使用的「消費」概念提出了哪些批判?他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重新思考那些被歸類為「消費」的活動?

作者批判了當前人類學對「消費」概念的輕率使用,認為它實際上是一種意識形態,使我們接受了現代主義關於經濟由生產和消費兩個領域組成的假設。任何非市場生產的活動都預設地成為消費,一種既摧毀又包含其對象的象徵性進食。在這種意識形態體系中,社會生活被視為對產品的追求,其賦予生命的創造力幾乎被遺忘。作者認為,即使人類學家試圖挑戰這種世界觀,不加反思地使用「消費」等詞彙也會削弱我們的努力,並再現我們試圖質疑的潛在意識形態邏輯。他建議我們應該開始將消費不是作為一個分析術語,而是作為一種需要被研究的意識形態來對待。我們應該考察哪些人真正將其身份的關鍵方面建立在對製成品的破壞性包含之上,他們何時以這種方式看待自己,以及他們如何與那些以不同方式理解他們與物質世界關係的人相處。如果我們希望繼續使用政治經濟學的術語,或許更明智的做法是將我們一直稱之為「消費」的領域視為人類存在的生產領域,而不僅僅是勞動力,而是作為人,作為有意義的社會關係的內化聯繫。畢竟,社會生活實際上是關於人的生產(物的生產只是其從屬的環節),只有資本主義的非常不尋常的組織方式才使我們有可能想像其他情況。作者總結認為,就社會生活主要是並且一直是關於人類的相互創造而言,消費的意識形態在幫助我們忘記這一點方面是極其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