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認為當代社會對於「消費」的理解有何問題?為什麼他想要質疑「消費」這個概念?
作者認為,當代社會廣泛且不加定義地使用「消費」這個詞彙,將許多本質上不同的活動,例如購買冰箱磁鐵、化妝、烹飪、唱歌、看電視等,都歸為同一類,並視為類似於「吃東西」的行為。他質疑這種將所有非直接生產或交換新商品的活動都籠統地稱為「消費」的假設。作者想要探討這個詞彙的起源、我們使用它的原因,以及它所隱含關於財產、慾望和社會關係的假設。他認為,這種思考方式可能並不恰當,應該尋找更好的概念來理解這些現象。
2.「消費」這個詞的詞源及其歷史演變是怎樣的?這如何影響我們今天的理解?
「消費」(consume)一詞源於拉丁語的 “consumere”,意指「完全佔有、奪取」,引申為「吃掉、吞噬、浪費、毀滅或花費」。在早期的英語和法語中,「consumption」幾乎總是帶有負面含義,指涉破壞、燒毀、消散或浪費。例如,消耗性疾病會「consume」受害者。將「消費」理解為飲食是後來才出現的次要意義。當應用於物質商品時,「消費」幾乎等同於浪費,意指不必要地徹底毀壞某物。現代意義上將「消費」作為「生產」的對立面,是在十八世紀晚期的政治經濟學文獻中才真正出現的。這種演變使得原本帶有毀滅和浪費含義的詞彙,被用來描述人們在工作之外的幾乎所有涉及商品購買和使用的活動,忽略了這些活動可能具有的創造性、社交性和意義建構的面向。
3. 作者如何批判當前社會科學中關於「消費」的常見觀點?他特別提到了哪些論點?
作者批判了社會科學中常見的觀點,即認為過去的社會理論家未能充分重視「消費」。他指出,許多關於「消費」的學術討論都以批判馬克思主義過於關注生產而忽略消費開始,這種做法反而保留了馬克思主義中將世界劃分為生產和消費兩個截然不同領域的觀點。作者認為,即使承認消費者並非被動地接受行銷,而是積極地創造產品的意義並塑造身份,但如果「消費」的定義過於寬泛(例如將所有使用非自製產品的創造性自我表達都納入其中),那麼這種觀點就變得不具備真正的洞察力。他質疑為什麼只要涉及製造商品,該活動的本質就被「消費」所定義,並認為這種理論選擇內含了關於人類慾望和滿足的潛在宇宙觀。
4. 作者探討了西方哲學傳統中「慾望」的概念,他提到了哪些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慾望」的本質是什麼?
作者探討了西方哲學中關於「慾望」的幾種主要觀點。一種觀點(源於柏拉圖)認為慾望源於缺乏或匱乏感;另一種觀點(源於斯賓諾莎和尼采)則認為慾望是自我保存和持續存在的內在動力。拉康發展了將慾望視為對自身破碎感尋求想像性完整的觀點,而德勒茲和瓜塔里則認為慾望是流動於萬物之間的能量,而非源於缺乏。作者認為,儘管定義各異,但慾望與需求、衝動或意圖不同,它必然涉及想像力。慾望的對象總是想像性的,通常是想像性的整體。此外,作者引用托多羅夫的觀點,認為慾望總是對社會關係的慾望,涉及對認可的追求,但西方哲學傳統的極端個人主義往往忽略或將其視為衝突的根源。
5. 作者借鑒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心理學和慾望理論,提出了什麼有趣的觀點?他如何將其與現代消費主義聯繫起來?
作者借鑒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慾望理論,特別是關於情慾的觀點,指出當時的主流觀點認為慾望的滿足主要在於想像和沉思,而非實際佔有或「擁抱」慾望的對象。試圖通過實際佔有來滿足慾望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憂鬱症的表現,源於無法理解非物質的事物。作者認為,從中世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整個文明可能都建立在一種臨床憂鬱症的形式之上。他還提到,文藝復興時期的魔法師將情慾的機制視為所有形式慾望的範式,並認為掌握了情感圖像運作方式的人可以控制他人。作者認為,從以情慾為模型的慾望觀到以食物慾望(「消費」)為主要隱喻的現代消費主義,是一種轉變,但也許現代消費主義的創新之處在於將大眾的物質主義與精英階層對短暫和難以捉摸的想像的追求結合起來。
6. 作者認為「佔有性個人主義」的興起如何影響了我們對慾望和「消費」的理解?他提出了所有權的哪些要素?
作者認為,十六和十七世紀「佔有性個人主義」的興起,即人們越來越多地根據產權來定義他們與世界的關係,使得如何「擁有」事物或經驗成為一個核心問題。他認為,「消費」的概念解決了財產本質上的一個矛盾或困境。從分析的角度來看,財產是一種社會關係,涉及排除他人對特定物品的權利。但從主觀角度來看,作者認為西方的所有權概念結合了至少三個不同的要素:(1)「認同」或「歸屬感」;(2) 接近或控制;(3) 主權或支配權,後者甚至暗示了毀滅的可能性。由於真正的主權(包括毀滅的權力)與持續擁有相矛盾,因此「消費」(尤其是吃東西)作為一種既能「毀滅」又能將對象「納入」自身的方式,成為在將一切人際關係都想像為財產問題的世界中,談論慾望和滿足感的完美隱喻。
7. 作者在結論中對「消費」這個詞的當前使用提出了哪些建議?他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重新思考非異化的生產?
作者在結論中建議,應該限制「消費」一詞的使用,僅限於事物真正被消耗的情況,或者那些深受他所描述的意識形態影響、行為者自身也默認理解的情況。他不認為所有涉及購買和使用商品的活動都必然是「消費」。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將過去稱為「消費」的領域,更恰當地視為人類自身生產的領域,而不僅僅是勞動力,而是作為個體、內在的社會關係網絡的生產。他呼籲重新思考非異化生產的意義,特別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和抵抗的背景下。與其將全球南方貧困人口的物質使用視為他們順從新自由主義邏輯的表現,不如考慮他們可能是在堅持一種以人際關係建構為優先的傳統方式。作者強調,「消費」的意識形態有效地讓我們忘記了社會生活主要是關於人類的相互建構的。
8. 作者認為「消費」的意識形態如何影響我們對慾望、社會關係和社會的想像?
作者認為,「消費」的意識形態通過以下方式產生影響: (a) 將人類慾望本質上視為個體與幻象之間的關係; (b) 將人際關係視為通過佔有和毀滅世界來建立彼此主權或自主性的無盡鬥爭; (c) 成為我們想像人際關係可能性的基礎(「他者」的問題); (d) 在物質層面,將社會想像為一個巨大的生產和毀滅引擎,唯一重要的活動是製造物品或進行儀式性的毀滅以騰出空間生產更多,這種觀點忽略了大多數人實際所做的事情,並且在經濟行為層面是不可持續的。 他認為,即使社會理論家直接挑戰這種世界觀,不加反思地使用「消費」等詞彙也會削弱他們的努力,並不斷複製我們希望削弱的潛在意識形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