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Work With Your Childs Teacher To Build A Confident Learner W Lego Education Dr Jenny Nash

好的,這段 YouTube 影片及文字資料,標題為「How to Work With Your Child’s Teacher to Build a Confident Learner w/ LEGO Education Dr. Jenny Nash」,主要探討父母如何與老師合作,共同協助孩子成為自信的學習者。核心內容由臨床心理學家 Dr. Becky 和 LEGO Education 的教育專家 Dr. Jenny Nash(同時也是家長和前教育工作者)共同分享。以下是從提供的資料中提取的主要論點及詳細解釋:

主要論點一:處理與老師溝通前,應先聚焦於與孩子的情感連結與經驗探索。

影片及對話強調,當孩子從學校帶回負面或令人困擾的經驗(例如老師的懲罰方式讓孩子不舒服),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立即想「去解決問題」或「改變老師」。然而,這樣做可能錯失了與孩子建立深刻連結、處理他們情感的寶貴機會。

  • 先傾聽與探索孩子的感受: Dr. Nash 和 Dr. Becky 都建議,當孩子回家訴說學校的不愉快時,父母應先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孩子的感受。問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例如「這件事讓你感覺如何?」「是什麼讓你感到沮喪或不開心?」這樣做不是為了得到一個深刻的答案,而是向孩子表明「我重視你的感受」,並藉此幫助孩子開始思考自己的情緒。
  • 驗證孩子的經驗: 讓孩子知道你聽見了、相信他們的感受,即使你可能還不了解事件的全貌。例如,聽到孩子訴說同學的作品被老師丟掉,可以說「噢,你看到班尼特的作品被丟掉了嗎?這聽起來很難受。這讓你感覺如何?」這種驗證感對於孩子處理困難經驗至關重要。
  • 協助孩子發展韌性與應對能力: 父母立即衝到學校「解決問題」,雖然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但也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如何應對困難、釐清複雜情況(因為孩子提供的資訊可能不完整)以及培養自身韌性的機會。與孩子一起探索問題,是教導他們未來如何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戰。父母的反應模式,也將影響孩子未來面對類似情況時的反應方式。

主要論點二:與老師溝通的關鍵在於建立「我們是同一團隊」的合作夥伴關係。

這可能是整個訪談中最核心且反覆被強調的策略。當父母需要與老師討論棘手問題時,抱持的心態和溝通方式至關重要。

  • 避免對抗心態,轉向合作視角: 父母與老師並非站在對立面,雙方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孩子的福祉與成長。想像與老師是坐在一張桌子的同一邊,共同面對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隔著桌子相互指責。
  • 運用「我們」而非「你」的語言: 批評或帶有指責性的「你」開頭的句子(例如「你為什麼把孩子的作品丟掉?」「你怎麼會認為那樣會激勵他?」)會立即觸發老師的防禦機制。老師會覺得自己的人格或工作能力受到威脅,進而關閉溝通的大門。相反,使用「我們」的語言,例如「我們都希望她數學能有自信」、「我們都知道她有點掙扎」,強調共同的目標和挑戰,能讓老師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視為夥伴。
  • 從理解老師的角度開始: 老師也只是人,他們可能也曾作為家長與其他老師溝通。換位思考,思考你希望如何被溝通,以及什麼樣的方式會讓你感到防禦。老師面臨許多挑戰(例如管理二三十個孩子、遵守學校規定、應對各種學生的不同需求),他們可能已經感到疲憊不堪。
  • 先表達認可與同理: 在提出問題之前,先對老師的工作量或特定方面的努力表示認可,例如「我知道您一天要照顧這麼多孩子,想必非常辛苦。」或「我很佩服您在閱讀課上的耐心」。這種「我看見你的努力」的開場白,能夠快速建立連結和安全感,使後續的溝通更為開放。
  • 聚焦於共同目標而非指責: 強調「我們」都希望孩子能達到什麼樣的「更好的結果」。例如,與其說「您的數學課太無聊了,我的孩子學不到東西」,不如說「雪莉在數學上表現還可以,但她似乎不太有自信。我希望能與您一起合作,幫助她在學年結束時對數學更有信心。」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結果導向的合作邀約,更能引起老師的積極回應。
  • 預期並接受互惠的學習: 進入與老師的對話時,除了表達自己的擔憂或提供關於孩子的資訊,也應抱持著向老師學習的心態。老師可能知道關於兒童發展、特定學科教學方法或孩子在班級互動中的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將溝通視為一個雙方都能成長、互相學習的過程。

主要論點三:家長作為孩子最了解的人,可以提供老師關於孩子獨特需求的寶貴資訊,並在家中支持學習。

雖然老師是教育專家,對兒童發展和教學法有廣泛了解,但家長是陪伴孩子時間最長、最了解孩子個人特質、學習偏好和「啟動開關」(以及「關閉開關」)的人。

  • 自信地分享關於孩子的洞察: 許多家長擔心自己提出的建議會冒犯老師,特別是如果孩子能力較超前或有特殊需求時。但訪談鼓勵家長要有信心,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了解是老師所不具備的寶貴資訊。可以禮貌地提出,例如「關於艾米莉亞的學習方式,我最近在家裡注意到一些事情,我想或許能和您分享,也許能幫助她更好地應對這些數學難題。」這種方式是提供資訊和合作,而不是質疑老師的專業。
  • 理解「心流理論」(Flow Theory): 訪談提到了心流理論,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在課堂上可能出現行為問題或不專心。如果學習內容對孩子來說「太簡單」,他們會感到無聊(可能開始做白日夢或搗亂);如果「太困難」,他們會感到沮喪或不知所措而放棄。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的目標是找到那個「剛剛好」的挑戰水平,讓孩子進入心流狀態,才能真正促進學習和成長。家長可以向老師詢問是否有開放式、項目式或探究式的學習機會,允許不同程度的孩子向不同方向深入探索。
  • 在家中支持並擴展學習: 家長不必成為全職教師,但可以在家中提供支持,鞏固、擴展或應用學校學習的技能和知識。這可以是透過有目的性的遊戲(purposeful play)、討論、實踐項目等方式。將孩子的學習與日常生活連結,提供練習技能的機會。
  • 在家中培養韌性與學習型心態: 除了學術內容,家長也可以在家中幫助孩子建立對挫折的容忍度。公開談論自己遇到的困難或掙扎,示範真實的學習過程,讓孩子知道學習並非一帆風順,遇到挑戰是正常的,可以透過努力克服。

總結:

這段訪談的核心主旨是呼籲家長在與孩子老師互動時,應從對抗者轉變為合作夥伴。這需要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先處理孩子的情感,在與老師溝通時放下防禦與指責,轉而運用同理心、好奇心和「我們是同一團隊」的思維模式。透過有效溝通(特別是運用「我們」而非「你」的語言),家長可以與老師建立信任關係,分享關於孩子獨特需求的寶貴資訊,共同為孩子量身打造最適合的學習環境,最終目標是培養出自信、有韌性並樂於學習的孩子。同時,家長也可以在家中扮演積極支持者的角色,延伸和鞏固學校的教育成果,並身教言教地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和應對挑戰的能力。這是一個需要老師和家長雙方共同投入、持續學習和調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