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 Believe Doesn T Have To Be A Lie

好的,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逐字稿,這段對話由 Dr. Becky 與插畫家兼作家 Oliver Jeffers 展開,核心探討了想像力、奇幻、假裝遊戲(make believe)的力量,以及這些與現實和育兒之間的關係。以下是主要的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1. 批判僵化的西方教育體系,強調好奇心與同理心的重要性:
對話中,Oliver Jeffers 引用了他教師父親的觀點,認為西方的教育體系存在根本性的缺陷。這個體系過度側重於教授孩子如何通過考試,而非培養他們真正重要的能力。他的父親認為,人類一生中最難學會的兩件事是走路和說話,而學校第一天卻教孩子「坐下並閉嘴」,這恰恰壓抑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學習本能和探索慾望。 Oliver 的父親強調,教育真正需要教導的只有兩件事:好奇心同理心。好奇心是孩子天生就有的,只需加以支持和鼓勵;而同理心則是一種向外的關懷,提醒我們並非世上唯一的存在。這段對話挑戰了傳統教育中將知識硬性灌輸和以考試為導向的做法,呼籲回歸到對個體內在驅動力和社會情感連結的培養。

2. 藝術和玩樂是兒童自然探索的方式,成人不應以功利主義視角看待:
Oliver Jeffers 指出,所有孩子天生就是藝術家,他們創作時不在乎別人怎麼看,那是一種純粹的自我探索。然而,隨著年齡增長,成人世界的自我意識和功利主義會扼殺這種天性。他批評傳統藝術教育有時會將藝術簡化為精確的模仿(例如畫一個跟實物一模一樣的鳳梨),並以此打分數,這忽略了藝術真正的價值在於表達能量、溝通情感,甚至是在「失敗」中產生的獨特性。他認為,我們在學會讀寫文字之前,就已經學會了「閱讀」視覺訊息(如閱讀房間的氛圍、他人的情緒、圖片的含義),但教育體系卻常常忽略了這種視覺素養。藝術不應被視為「如果你其他什麼都不擅長才去做」的邊緣學科,而可能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3.「魔法」存在於懸置不信的意願、視角的力量以及我們講述的故事中:
對話探討了「魔法」的概念,認為它並非指哈利波特式的巫術,而是一種「懸置不信」(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能力,是關乎信念和感覺的狀態。 Oliver 提出一個深刻的觀點:人類是依賴故事而存在的生物,我們是說故事的物種。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的集合體——別人告訴你的故事、你自己告訴自己的故事,以及別人講述關於你的故事。其中,我們唯一能完全掌控的就是「自己告訴自己的故事」。這種自我敘事的濾鏡和選擇的視角,具有改變我們感受和理解事物的巨大力量,這就是魔法存在的場域。他用聖誕節的感覺和維克多·弗蘭克爾(Victor Frankl,奧斯威辛倖存者)的例子來佐證,強調即使在極端困境下,人仍擁有選擇如何反應的自由和力量,這力量存在於衝動和行為之間,是人性所在。

4. 育兒的關鍵在於聆聽與共同參與孩子的想像世界,而非強行創造或指導:
對於父母如何培養或維持孩子的想像力,Oliver 分享了他哥哥的建議:「傾聽小事。」如果孩子願意與你分享生活中的小細節,他們未來也會信任你,告訴你更重要的事情。這引申出一個重要的育兒觀點:父母不需要努力「帶來」想像力給孩子,因為孩子天生就有;父母需要做的是「創造空間」去聆聽孩子的想像,並願意「配合演出」。許多父母覺得陪孩子玩假裝遊戲很困難、很假,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己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但關鍵不是要父母去創造,而是願意跟隨孩子的引導。 Oliver 用 Dr. Becky 陪女兒學狗叫的例子說明,即使一開始不自在,但只要願意投入(”drop a gear and go for it”),那種透過玩樂建立的連結是無可取代的,並且能幫助父母找回內心的遊戲精神,同時也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繼續保有內心的想像和玩樂的部分。

5. 現代「核心家庭」模式對父母造成不切實際的壓力,呼喚社區支持的重要性:
對話也觸及了現代育兒的艱難。 Oliver 認為,現代社會為父母(特別是母親)設定了難以企及的期望,要求他們幾乎單槍匹馬地養育孩子、發展事業、保持社交、甚至維持外表。這與過去「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個村莊」的傳統模式形成鮮明對比。他感嘆從布魯克林搬回有家人支持的貝爾法斯特後,才意識到養育孩子不必如此困難。他認為,過去七十年來社區連結的弱化,加劇了現代父母的孤立感和壓力,向他人求助甚至被視為軟弱,這與人類需要彼此支持的本質相悖。

6. 諸如聖誕老人、牙仙等奇幻人物的「魔法」,在於成人願意加入孩子的遊戲:
對於聖誕老人或牙仙這類奇幻人物,對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視角。這些「魔法」之所以對孩子有吸引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這是少數成人願意「加入」孩子假裝遊戲(”adult involved in a child’s game”)的時刻。這種大人願意配合演出「這是真的」的姿態,突顯了大人平時在孩子日常的想像世界中參與不足,因此這些特別的時刻顯得更加突出和神奇。這點出,魔法不只存在於故事本身,也存在於成人願意為孩子暫時放下理性,進入他們世界的意願。

7.「假裝」與「說謊」的界線在於意圖和語境,玩樂提供了介於兩者之間的空間:
對話深入探討了假裝(make believe)與說謊(lying)的區別。 Oliver 認為「真相」本身是主觀的,對你而言的真相未必是我的真相。向不同人呈現不同的自己,並不一定就是說謊。他甚至開玩笑說,身為作家,他就是一個「專業地對孩子說謊」的人(因為他編造故事)。關鍵在於意圖和背景。玩樂提供了一個介於嚴格的真相與惡意的欺騙之間的空間。有些父母擔心讓孩子相信奇幻故事是說謊,覺得這是用來「準備孩子面對冷酷的現實世界」的「簡單出路」。但 Oliver 反駁說,真正的準備方式應該是讓孩子在安全、可控的假裝情境中進行情感練習(如閱讀一些帶有黑暗或挑戰內容的童書),同時也要與他們進行真實且有意義的對話,討論現實世界的問題。玩樂本身並非欺騙,而是一種探索、學習和連結的方式。

8. 想像力、魔法、奇幻與玩樂不僅屬於兒童,更是人類幾萬年來共有的情感與需求:
Oliver 在結尾強調,想像力、魔法、奇幻和玩樂並非只屬於兒童時期或育兒範疇,它們是人類數萬年來就擁有的真實情感和需求。童年的概念相對較新(兒童讀物也僅存在約兩百年),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過去兒童存活率低,父母難以與之建立深厚情感連結的悲哀現實。而當前,雖然世界可能感到破碎,但情況整體在變好。擁抱魔法、好奇心和神秘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們與我們講述給自己和世界的故事緊密相連。對於未知事物的迷戀與恐懼(如鬼故事)反映了人類不喜歡不理解的事物,同時也不喜歡事物就此終結的想法。我們並不理解世間萬物,也無法為所有事情找到答案,這正是魔法、神秘和好奇心蓬勃發展的空間。他總結說,我們所知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我們講述給自己的故事。

總而言之,這段對話的核心思想是肯定並讚美兒童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和遊戲天性,批判壓抑這些天性的教育和社會模式。它將「魔法」和「假裝」視為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和視角轉換的能力,是人類通過故事理解世界、建立連結、進行情感探索的重要方式。對話也提醒父母,參與孩子的想像世界是珍貴的連結時刻,並鼓勵成年人重新擁抱內心的遊戲精神和好奇心,因為這些不僅對孩子重要,也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所應具備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