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訪談探討了一個許多人深感困擾的特質——「討好型人格」(people pleasing)。訪談的核心目標是幫助聽眾理解這種行為模式的成因、學習如何設定健康的界限、應對他人的反彈,並最終打破討好循環,甚至將這些健康的模式傳承給下一代。影片通過聽眾的真實故事和 Dr. Becky 的專業分析與策略,提供了一套深入且實用的方法。
主要論點一:理解討好行為的根源——它是一種過去的適應機制,而非你全部的本質。
說「不」確實很難,特別是對那些從小被教導要「當個好孩子」、要順從、要取悅他人的人來說。這種教養方式使得長大後將自己放在首位變得困難重重。然而,Dr. Becky 強調一個關鍵概念:討好行為並非你整個人格的全部,它只是你「一部分」的自己。這部分「討好者」曾經是你的適應機制,可能是為了獲得讚揚、愛、關注,或是為了維護關係的和平。在過去的環境中,這部分「討好者」可能為了你的安全或生存而努力,例如「好女孩」被教導要「向外看」,優先考慮別人想要什麼、如何讓別人開心、如何維持關係的和諧,而不是「向內看」,關注自己的需求、身體感受或優先順序。
Dr. Becky 使用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比喻:就像從小學習過馬路時先看左邊(這對你的安全至關重要),當你搬到一個需要先看右邊的國家時,雖然理智上知道要改變,但身體和習慣是很難立即重新接線的。討好行為也是如此,它是過去為了保護你或幫助你在某個環境中生存而建立起來的「重新接線」,即使現在已經不再需要,甚至有害,但要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模式是困難的,因為它曾經是「適應性」的行為。因此,要改變討好行為,第一步並非批評或消除這部分,而是要理解和認識這部分討好者的存在,理解它曾經的目的,甚至對它表達感激,這樣它才願意從掌控一切的「CEO」位置上退下,回到它應有的「一部分」的位置。認識到你「擁有」一個討好者的「部分」,而不是「成為」一個討好者,這點對於建立自我接納和推動改變至關重要。
主要論點二:學習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運用「網球場玻璃牆」的比喻。
討好者的核心困境之一在於難以區分「我的感受和需求」與「你的感受和需求」。 Dr. Becky 為此提供了一個強大的視覺工具——「網球場上的玻璃牆」。想像自己站在網球場一側的底線後,網子的位置不是普通的網子,而是一堵透明的玻璃牆,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面,但有一道物理屏障。你的關係對象在網球場的另一邊。
這個比喻的核心是:你的感受和需求在你的這一側,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在對方的另一側。例如,你的朋友請你幫忙接孩子,你在「向內看」後知道自己今天做不到(你的需求),你的朋友希望你幫忙(她的需求)。朋友的需求在她的那一側,你的需求在你的這一側。最重要的是,朋友可能會感到失望或不便,這些感受在她的那一側;而你感到自己今天做不到,這是你的感受,在你的這一側。
這個玻璃牆的比喻幫助討好者建立心理上的區隔。許多討好者習慣於將他人的感受(特別是負面感受,如失望、沮喪、不便)吸收過來,並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罪惡感。 Dr. Becky 以婆婆來訪為例:你設定了界限說今天不方便接待訪客(你的需求在你的這一側)。婆婆可能會說「我很失望,我特地開車來」(她的失望在她的那一側)。討好者經常會讓對方的失望「穿過玻璃牆」,進入自己的身體,並轉化為強烈的罪惡感。為了消除這個罪惡感,他們最終會妥協,允許對方來訪。這樣做的結果是累積了自己的怨恨和憤怒。
因此,關鍵的策略是練習將不屬於你的感受「推回去」。這不是一種攻擊行為,而是一種維護界限的自我肯定行為。認識到對方的失望是「他們的」感受,就像網球一樣,它停留在他們那一側的球場上。你的責任不是去接住所有飛過來的球並轉化為自己的負擔。
主要論點三:設定界限後,接納並容忍他人的負面反應是必要的過程。
一位來電者(Hana)提出了許多討好者共同面對的最大挑戰:當你終於鼓起勇氣設定界限或說「不」、將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時,如何處理對方隨之而來的失望、沮喪、甚至憤怒或反抗?Dr. Becky 直言不諱地指出一個殘酷但真實的事實:將自己放在首位幾乎總是與他人的失望、惱怒或不便並存。 我們常常幻想一個完美的場景,覺得自己設定界限時會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被讚美。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當你對習慣了你總是答應的人說「不」時,他們很可能會感到不適或不滿。
因此,建立對他人負面反應的「耐受度」(distress tolerance)是停止討好行為的關鍵一步。你無法控制別人的感受和反應。你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決定是否設定界限,以及如何應對自己的感受(如因對方反應產生的罪惡感)。當你學會容忍他人對你的「不」所產生的失望,並且不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罪惡感時,你才能真正持續地為自己爭取到更多你需要的東西。這種耐受度標誌著你從討好模式中解脫出來的成熟。
主要論點四:結合界限(Boundary)與同理心(Empathy)是有效的溝通策略。
Dr. Becky 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公式:界限 + 同理心。這對於正在康復的討好者來說是一個強大的組合。首先是設定界限,也就是明確地說出你的決定或需求(例如「我們今天不方便接待訪客」)。這一步至關重要,它確立了「你」與「對方」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界限就是那道玻璃牆。
界限設定後,你可能會聽到對方的失望或反駁(例如「可是我已經開車來了…」)。此時,從你這一側的球場,對對方的感受表達同理心。請記住,你已經將他們的失望「推回」給他們了,現在他們的感受停留在他們那一側,你才能真正站在一個獨立的位置上去理解並同情他們的感受。你可以說:「喔,你沒想到我會拒絕,我懂,這真的讓人很失望」、「我聽到你特地開車來,感到很惱火,我理解」。這種同理心必須是真誠的,而不是為了操縱對方或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你之所以能夠真誠地同理,是因為你沒有讓對方的感受與自己的感受(罪惡感)糾纏在一起。只有當你保持獨立個體,才能真正地去關懷對方的感受,而不會被對方的感受所吞噬或控制。這個公式讓你既能維護自己的需求,又能保持與他人的連結和尊重,這與討好者為了連結而犧牲自己的方式截然不同。
主要論點五:父母可以通過特定方式避免將討好模式傳承給下一代。
最後一位來電者(Sheree)關注的是如何避免將討好行為模式傳遞給孩子。 Dr. Becky 提供了幾項具體建議:
- 教導孩子先「向內看」: 幫助孩子首先察覺「我是誰」以及「我內在正在發生什麼」,然後再去考慮他們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這聽起來可能像是在教導孩子自私,但 Dr. Becky 澄清,這恰恰是培養真正同理心和慷慨的基礎。只有當孩子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有穩固的認識並感到安全時,他們才能真正發自內心地關心他人並以真實的方式建立連結。害怕失去連結(依戀)或害怕被拋棄常常是討好行為的深層動力,而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安全感能對抗這種恐懼。
- 保留孩子「渴望的權利」: 即使孩子的願望無法實現,也要認可並說出他們的渴望。例如,孩子想要朋友手中的紅色蠟筆而動手打人,與其只說「不准打人!你讓他受傷了!」,不如先阻止不安全的行為(「我不讓你打人」),然後認可他們的願望(「我知道你真的很想要那支紅色蠟筆」)。這就是在區分「行為」與「潛在的渴望」。這樣做告訴孩子:即使你的願望無法實現,即使你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你「想要」這個願望本身是沒問題的,是值得被看見和理解的。這防止了孩子為了讓父母或他人更輕鬆,而壓抑或切斷自己內在的渴望。
- 慶祝差異性: 經常向孩子指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正常的且美好的。例如,說「有趣!我早餐總喜歡吃優格,你幾乎不喜歡優格,這不是很酷嗎?我們這麼親近,卻有這麼多不同的地方。」這幫助孩子建立「我是個獨立個體,我的偏好與你不同也沒關係」的觀念,減少他們為了融入或取悅他人而改變自己的傾向。
- 初期更關注孩子需要的技能,而非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在孩子情緒失控或行為困難時,父母的焦點可以放在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或學習新技能上,而不是立即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感到內疚或羞愧。過早或過度強調「你讓他難過了!」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衝動或負面情緒會危及關係,從而學會壓抑真實的自己,這為討好行為埋下伏筆。應先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調節的能力,他們才能從一個更穩定的狀態出發去理解他人的感受。
總結而言, Dr. Becky 提供了應對討好行為的三大核心要點:一是運用「網球場」視覺區分你與他人的感受;二是接受並容忍當你設定界限時,他人可能會感到失望,這不是你的錯;三是結合界限與同理心,先堅守自己的決定,然後在保持獨立個體狀態下,真誠地對他人的感受表達理解。這些策略不僅適用於個人改變,也為父母如何培養更健康、更具自主性的下一代提供了指引。核心理念是從過去的適應機制中解放出來,學習「向內看」,珍視自己的需求,並在保持界限的同時,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