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策略:通用產業環境

好的,我們繼續用師生對話的方式來探索《競爭策略》第二部分「通用產業環境 (Generic Industry Environments)」。

王老師: 同學們,上次我們學習了波特提出的「一般分析技巧」,包括五力模型、通用競爭策略、競爭者分析等等。今天,我們要進入第二部分,看看如何將這些技巧應用到幾種「通用」的產業環境中。小華,你覺得為什麼要特別討論不同的產業環境呢?

小華: 老師,我想是因為不同類型的產業,它們的競爭規則和成功的關鍵因素可能會很不一樣吧?比如,一個剛起步的產業和一個已經很成熟的產業,企業的策略重點肯定不同。

王老師: 非常正確!波特在第二部分就選了幾種典型的產業環境,深入分析它們的結構特點、關鍵策略議題、常見的策略選擇以及容易掉入的陷阱。我們首先來看第九章——「零散產業中的競爭策略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Fragmented Industries)」

小華: 零散產業?是指有很多小公司,沒有龍頭老大的那種嗎?像我們家附近的小餐館或者修車廠?

王老師: 沒錯,這就是零散產業的典型特徵。產業內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擁有顯著的市場份額,也無法強力影響產業的發展方向。造成產業零散的原因很多,比如進入障礙低、缺乏規模經濟、運輸成本高、市場需求多樣化、需要高度客製化或緊密的在地控制等等。 在這種產業裡,如果企業盲目追求「稱霸」,反而可能因為無法克服根本的零散因素而失敗。波特建議,企業可以思考如何「克服」零散化,比如創造規模經濟、標準化需求、或者進行一系列併購。如果無法克服,那麼就要學會「應對」零散化,比如採取嚴格管理的去中心化、發展公式化的設施(像連鎖快餐店)、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或者專注於特定的產品類型、顧客類型、訂單類型或地理區域。

小華: 聽起來在零散產業裡,小而美或者專注特定領域可能比盲目擴張更好?

王老師: 很有道理!接下來,第十章是 「新興產業中的競爭策略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Emerging Industries)」。新興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剛剛形成或正在經歷重大變革的產業,比如早期的個人電腦產業,或者現在的某些綠色能源產業。

小華: 新興產業的特點是不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王老師: 正是如此!新興產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遊戲規則尚未建立」。技術方向不確定、顧客需求不清晰、競爭對手是誰也不完全明朗。這既是風險,也是機會。 企業在這個階段的策略重點往往是「塑造產業結構」,比如努力推動技術標準化、教育首次購買者、建立品牌形象。同時,也要留意產業發展中的「外部性」,有時候需要與競爭者合作,共同把市場做大。進入的「時機」也非常關鍵,是做先驅者承擔高風險高回報,還是等市場稍微明朗後再進入,都需要審慎評估。

小華: 那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總會成熟吧?就像人一樣。

王老師: 說得好。第十一章就討論了 「產業成熟期的過渡 (The Transition to Industry Maturity)」。當產業的快速成長期結束,成長速度趨緩,就進入了成熟期。這時候,競爭環境會發生劇烈變化。 比如,市場成長慢了,企業為了維持成長就只能去搶奪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競爭自然變得更激烈。顧客也多半是經驗豐富的重複購買者,他們對價格更敏感,對產品的了解也更深。因此,企業的競爭重點往往會從產品創新轉向更強調「成本控制」和「服務」。在這個階段,許多企業可能會面臨「夾在中間」的困境,或者因為無法適應變化而被淘汰。

小華: 老師,那成熟期之後呢?是不是就該談論衰退了?

王老師: 是的,這就是第十二章 「衰退產業中的競爭策略 (Competitive Strategy in Declining Industries)」。衰退產業是指那些銷售額持續絕對下降的產業,比如傳統的打字機產業、黑白電視機產業等。 在衰退產業中,企業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優雅地退出,或者在萎縮的市場中找到生存空間。波特提出了幾種「殘局策略」(end-game strategies):

  1. 領導地位 (Leadership):設法成為少數留存下來的領導者之一,然後可能透過收割或堅守來獲利。
  2. 利基市場 (Niche):找到一個需求相對穩定或衰退較慢,並且結構上有利的細分市場,並深耕其中。
  3. 收割 (Harvest):目標是最大化短期現金流,大幅減少新的投資,削減維護費用,利用過去建立的品牌或顧客關係來獲取最後的利潤。
  4. 快速退出 (Quick Divestment):在衰退初期或中期就果斷地出售業務,以期獲得較好的資產回收價值。 選擇哪種策略,取決於衰退產業的結構(比如退出障礙的高低、需求衰退的速度和模式)以及企業自身的相對優勢。

小華: 老師,前面討論的好像都是在一個國家內的競爭。但現在很多產業都是全球性的,比如汽車、手機。

王老師: 你注意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點!因此,第十三章的主題就是 「全球產業中的競爭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全球產業的定義是,企業在某個國家市場的策略地位,會根本性地受到其全球整體地位的影響。 在這種產業中,企業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全球性的優勢,比如在生產、研發、採購、行銷等方面實現規模經濟或經驗曲線,或者利用不同國家的比較優勢。同時,也要應對全球競爭帶來的挑戰,比如不同國家的產品需求差異、分銷渠道的進入困難、政府干預、以及管理跨國營運的複雜性。 波特分析了產業走向全球化的驅動因素,以及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可以採取的不同策略,例如:廣泛產品線的全球競爭、全球聚焦(專注於全球市場的某一細分領域)、國家聚焦(針對特定國家市場的需求進行特化),或是尋找受政府保護的利基市場。

小華: 老師,我發現這第二部分的每一章,其實都是把第一部分的分析工具,像五力模型、通用策略這些,放到一個更具體的場景中去應用和深化。

王老師: 總結得非常好!這正是波特這本書的結構和邏輯。他先給了我們一套普適的分析「鏡片」,然後再帶我們去看不同「風景」下的競爭態勢。每一種產業環境都有其獨特的挑戰和機遇,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特點,來制定最合適的競爭策略。

小華: 謝謝老師,我對這些不同的產業環境以及如何在其中競爭,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王老師: 不客氣。記住,現實中的產業環境往往是複雜且動態的,甚至可能同時具備多種「通用環境」的特徵。比如一個全球化的產業,也可能同時處於成熟期或零散狀態。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的分析和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