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優勢:技術與競爭優勢

好的,我們繼續用師生對話的方式,來探討麥可·波特理論中「技術與競爭優勢」的關係。

場景: 策略管理課堂,同學們對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對商業的影響充滿好奇。

人物:

  • 波特老師 (P)
  • 小明 (M)
  • 小華 (H)

(上課鈴聲響起)

波特老師 (P): 同學們好!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們討論了價值鏈和通用競爭策略。今天,我們要聚焦一個在當今商業環境中無比重要的因素——「技術」(Technology),以及它是如何深刻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大家一提到技術,首先會想到什麼?

小明 (M): 老師,我會想到高科技產業,比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互聯網公司等等。這些公司好像都是靠技術領先來打敗對手的。

波特老師 (P): 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看法,小明。高科技產業的技術固然重要,但我想強調的是,技術並非僅僅存在於高科技產業,它實際上滲透在每一個產業、每一家企業的每一項價值活動之中。

小華 (H): 老師,您的意思是,即使是傳統產業,比如餐飲業或者服裝業,也存在重要的技術因素嗎?

波特老師 (P): 完全正確,小華!餐飲業的烹飪技術、食材保鮮技術、點餐系統技術、供應鏈管理技術;服裝業的面料技術、設計軟體技術、生產自動化技術、線上銷售平台的技術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技術。技術並不僅僅指那些尖端的科學突破,它也可以是很基礎的工藝流程、操作技能(know-how)、管理方法,甚至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波特老師 (P): 所以,我的第一個觀點是,技術是普遍存在的,它嵌入在企業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 無論是基本活動還是支援活動,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價值鏈圖,每一項活動,比如內部後勤、生產作業、市場行銷,乃至人力資源管理和採購,都有其特定的技術含量。

(老師展示一張標註了各項價值活動中可能涉及的技術的價值鏈圖)

波特老師 (P): 例如,在「生產作業」環節,可能有自動化生產線技術、精密加工技術;在「市場行銷」環節,可能有數據分析技術用於精準行銷、社交媒體行銷技術;在「採購」環節,可能有電子採購平台技術。即使是「人力資源管理」,也可能用到線上招聘技術、績效管理軟體技術等等。

小明 (M): 哇,這麼說來,技術確實無處不在!那這些技術是如何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的呢?

波特老師 (P): 這就引出了我的第二個核心觀點:技術變革是競爭優勢的重要驅動力。 技術變革可以透過以下幾種主要方式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

  1. 改變成本或獨特性驅動因素:
    • 影響成本地位: 新技術的出現,可能會顯著降低企業在某些價值活動上的成本。例如,更高效的生產設備可以降低單位製造成本;自動化的倉儲系統可以降低倉儲和搬運成本。這就有助於企業實現或鞏固「成本領先」優勢。
    • 影響差異化: 新技術也可能為企業創造新的差異化途徑,或者提升現有差異化的水平。例如,新的材料技術可以讓產品更輕便、更耐用;新的資訊技術可以提供更個性化的客戶服務。這就有助於企業實現或鞏固「差異化」優勢。

小華 (H): 老師,我想到一個例子。以前銀行辦理業務可能需要人工填很多單據,效率比較低,成本也高。現在有了網路銀行和手機銀行,很多業務都可以在線上完成,既方便了客戶(差異化),也降低了銀行的人工成本(成本領先)。

波特老師 (P): 非常好的例子,小華!網路技術的發展,同時在成本和差異化兩個維度上都為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變革。

  1. 創造新的產業或改變現有產業的邊界: 技術的突破有時會催生全新的產業,比如互聯網的出現催生了電子商務產業。同時,技術也會模糊現有產業的邊界,導致產業融合。例如,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融合了通訊、攝影、娛樂、支付等多個原本獨立的產業功能。
  2. 影響產業結構的五種競爭力量: 技術變革還會直接影響我們之前學過的產業五力模型:
    • 進入障礙: 新技術可能會提高進入壁壘(例如,需要巨額研發投入),也可能降低進入壁壘(例如,開源技術使得小公司也能參與競爭)。
    • 替代品威脅: 技術進步常常會帶來新的替代品。例如,數位相機替代了膠片相機。
    • 購買者議價能力: 資訊技術的發展,使得購買者更容易獲取產品資訊和比較價格,從而可能增強其議價能力。
    • 供應商議價能力: 同樣,技術也可能改變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現有競爭者之間的競爭程度: 技術的快速迭代可能會加劇產業內的競爭。

小明 (M): 老師,既然技術這麼重要,那企業是不是都應該拼命追求最新的技術,爭取技術領先呢?

波特老師 (P): 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策略選擇問題,小明。並非所有的技術變革都具有戰略意義,也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應該追求技術領先。 這就涉及到企業的「技術策略」(Technology Strategy)。

波特老師 (P): 企業的技術策略需要回答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1. 開發哪些技術? 企業應該選擇那些能夠最有效地支持其通用競爭策略(成本領先、差異化或聚焦)的技術進行投入。如果企業的目標是成本領先,那麼它應該優先發展那些能夠顯著降低成本的流程技術;如果目標是差異化,則應重點發展那些能夠帶來獨特產品特性或服務體驗的技術。
  2. 是否爭取技術領先地位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還是選擇成為技術跟隨者 (Technological Followership)?
    • 技術領先者通常是第一個將基於新技術的產品或流程引入市場的企業。成為領先者可能帶來先發優勢,例如建立品牌聲譽、鎖定早期用戶、形成學習曲線優勢、甚至定義產業標準。但同時也面臨著高昂的研發成本、市場不確定性、被模仿的風險等。
    • 技術跟隨者則選擇等待市場和技術相對成熟後再進入。跟隨者可以避免領先者的試錯成本,從領先者的經驗中學習,甚至可以開發出更好、成本更低的第二代產品。但跟隨者也可能錯失先發優勢,面臨更高的進入壁壘。 選擇成為領先者還是跟隨者,取決於技術本身的特性、技術變革的可持續性、先發優勢和劣勢的權衡,以及企業自身的資源和能力。
  3. 技術授權 (Technology Licensing) 的角色? 企業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技術授權給其他公司,或者從其他公司獲得技術授權。這也是技術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些情況下,授權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推廣技術標準,或者進入自己難以觸及的市場;但也可能培養出潛在的競爭對手。

小華 (H): 老師,這麼說來,企業在制定技術策略時,不能僅僅為了技術而技術,而是要將技術與企業的整體競爭策略緊密結合起來。

波特老師 (P): 完全正確,小華!技術策略是整體競爭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必須服務於企業的總體目標。 一項技術本身是否先進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能否幫助企業建立和維持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波特老師 (P): 我還想強調一點,技術的演進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也是企業需要關注的。技術通常會經歷一個從引入、成長、成熟到衰退的生命週期。不同階段的技術,其競爭意義和策略重點也會有所不同。企業需要預測技術的演進路徑,並相應地調整其策略。

小明 (M): 老師,那企業如何判斷一項技術變革是否是「好的」變革呢?

波特老師 (P): 一個「好的」技術變革,通常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   **技術變革本身能夠降低成本或增強差異化。**
*   **這種由技術帶來的成本或差異化優勢是可持續的**,即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或超越。
*   **技術變革能夠改善整體產業結構**,例如提高進入壁壘,降低替代品威脅等。
如果一項技術變革雖然看起來很酷,但無法滿足這些條件,甚至可能惡化產業結構(例如,導致惡性價格戰),那麼它對企業而言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波特老師 (P): 總結一下,技術是競爭優勢的強大來源,它遍佈於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企業需要制定清晰的技術策略,選擇與其通用競爭策略相匹配的技術,並明智地決定是爭取技術領先還是成為跟隨者。關鍵在於,技術的應用必須能夠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的成本優勢或差異化優勢,並有利於改善產業的整體競爭環境。

波特老師 (P): 今天的內容比較多,希望大家回去後能好好消化。思考一下,你們身邊的企業是如何利用技術來獲取競爭優勢的?它們的技術策略是什麼?

(下課鈴聲響起)

波特老師 (P): 好了,今天的課就到這裡。下節課我們將討論「競爭者選擇」的問題。下課!

學生們: 謝謝老師!

希望這個對話式的講解能夠幫助你理解技術在創造和維持競爭優勢中的核心作用,以及企業應如何制定有效的技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