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Are Indians Not Paying For News A Peek Into Reuters Institutes Digital Report 2024

好的,這份資料(包含 YouTube 影片的後設資料、描述及逐字稿)是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發布的《2024 年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針對印度市場發現的深入分析及討論。以下是從資料中提煉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主要論點一:平台環境的劇烈變化與新聞消費模式的轉變

報告指出,數位新聞的平台環境正經歷顯著的不確定性與變化。過去十年新聞業高度依賴大型科技平台(特別是社群媒體和搜尋引擎)來導流和觸及受眾,但這種模式正在被顛覆。報告顯示,Facebook 在新聞尋找、分享和消費方面的週使用率顯著下降,這部分源於其刻意減少新聞和政治內容的策略,轉而投資個人創作者和網紅的內容。與此同時,以視覺為主導的平台如 YouTube 和 Instagram 呈增長趨勢。

對印度而言,這種平台轉變的影響尤為明顯。報告顯示,印度樣本的受眾對社群媒體和搜尋引擎的依賴程度甚至比全球平均更高,將這些平台作為獲取新聞的主要入口(印度樣本中僅有 11% 表示他們偏好直接打開新聞網站或應用程式),這遠低於全球平均。這意味著演算法在印度受眾新聞消費中扮演著更為關鍵的角色。這種對平台的重度依賴,加上平台策略的變化(例如 Facebook 和 X 也更傾向於影音內容以將用戶留在平台內),使得傳統新聞機構難以與受眾建立直接關係並維持過往的流量模式。

主要論點二:影音格式的興起與其在印度市場的獨特性

影音內容,尤其是短影音,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普及,報告顯示其週使用率已達 66% 。在印度,這個數字甚至更高。這部分歸因於印度年輕的人口結構以及資料費用低廉等因素。 YouTube 在印度作為影音新聞平台尤為重要,由於 Tik Tok 在印度的禁令,受眾對 YouTube 的依賴更高。

受眾偏好影音新聞有多種原因,包括對其「真實性」的信任(認為影音未經編輯、更能反映真實情況,不受傳統媒體議程或偏見影響)、便利性(內容簡短易消化,且個人化推送使其更相關)、以及能提供「不同視角」(在聚合平台能看到廣泛多元的觀點,不僅限於狹義的新聞)。

然而,儘管影音新聞崛起,新聞機構仍面臨挑戰。首先是變現問題,如何在非自家平台(如 YouTube)上有效地將影音內容轉化為收入。其次是如何在這些平台上與受眾建立「直接關係」,因為大部分影音是在第三方平台上消費的。再者,如小組討論中提到,影音(特別是短影音)可能難以傳達複雜的新聞議題。不過,討論中也有提到,在印度,尤其是在選舉期間,忠實受眾對「長篇影音」的消費也有所增長,這或許為深度內容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主要論點三:假新聞與不信任感的普遍擔憂

報告顯示,全球受眾對網路上的假新聞擔憂持續增長,跨 47 個市場的平均擔憂程度為 59% 。在印度,擔憂程度與全球平均相似,但在像印度、南非、美國等經歷選舉的國家,這種擔憂程度相較去年有顯著上升。受眾發現越來越難辨別網路資訊的真偽,尤其是在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如逼真圖像)變得越來越普遍的背景下。

報告指出,某些平台被認為是假新聞的主要來源,例如 Tik Tok 、 X 和 Facebook,受眾在這些平台辨別可信新聞的難度更高。 WhatsApp 雖然也傳播大量錯誤資訊,但由於人們傾向於信任來自認識的人的資訊,因此其信任度感受略高。

印度小組成員對此點的討論突顯了假新聞在印度的嚴重性,甚至被形容為一種「新常態」,嚴重侵蝕了資訊的可信度。有小組成員指出,大型主流媒體有時也會傳播錯誤資訊且缺乏道歉機制,加劇了這種不信任感。這種對資訊迴路的「破壞」被認為對民主基礎構成威脅。

主要論點四:公眾對人工智慧在新聞中使用的高度存疑(印度是顯著的例外)

報告深入探討了受眾對人工智慧(AI)應用於新聞內容的態度。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公眾對主要由 AI 製作(即使有人類有限監督)的新聞內容感到非常不舒服。然而,當 AI 僅作為輔助角色(協助記者進行翻譯、轉錄、研究等)時,人們則較為接受。這傳達了一個強烈的訊息:除印度外,大多數人堅信人類應掌握新聞製作的主導權,特別是涉及選舉或犯罪等重要議題時。

然而,印度在這一點上呈現出驚人的例外。報告發現,印度樣本中高達 42% 的受眾對主要由 AI 製作的新聞內容感到「自在」,這一比例遠高於英國(10%)和美國(23%)。小組成員對這一發現進行了熱烈討論並提出幾種可能解釋:
1. 印度人對新技術和機械有一種普遍的喜愛或迷戀。
2. 這可能反映了人們對現有「人類」新聞媒體表現的高度失望,認為 AI 或許會更少偏見或更有效率。
3. 政府對 AI 技術的積極推廣可能影響了公眾態度。
4. 目前公眾可能尚未充分體驗 AI 生成新聞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

無論原因為何,印度對 AI 的開放態度與全球主流的謹慎形成鮮明對比,這對印度新聞業未來如何整合 AI 提出了獨特的問題和挑戰。

主要論點五:新聞迴避與受眾參與度的下降

報告追踪數據顯示,全球範圍內選擇「有時」或「經常」迴避新聞的受眾比例高達 39%,相較 2017 年有顯著增長。人們迴避新聞的原因多樣,包括:為了保護心理健康(新聞過於負面)、對長期報導感到疲勞(如戰爭)、感覺新聞「太多」、不信任或認為新聞過於誇大和聳動(尤其在印度)、以及面對不同觀點時感到困惑。

在印度,這種迴避現象也存在,且小組討論中強調了其嚴重性。印度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在報導中呈現出的高度偏見和缺乏中立性,被認為是導致受眾不信任和迴避的原因之一。如何讓年輕受眾重新對「嚴肅新聞」感興趣,以及新聞機構如何調整內容形式、語氣和議程以更好地吸引和服務受眾(使其感覺更相關、更具希望、而非僅僅負面),是報告提出的重要問題。

主要論點六:新聞業財務可持續性的挑戰與不同商業模式的探索

在廣告收入受經濟下行影響的當下,越來越多新聞機構嘗試通過訂閱、會員制或捐贈等方式讓受眾付費。然而,在全球範圍內,願意為網路新聞付費的仍然是少數,且疫情期間的訂閱增長似乎已趨於平穩。報告未包含印度市場的付費數據,部分原因是抽樣限制可能無法準確反映整體情況。

在印度,這個問題尤為複雜。小組討論對此進行了辯論。有獨立媒體代表(如 The News Minute)認為,依賴訂閱收入是實現財務獨立、擺脫大型企業或廣告商影響的關鍵途徑,這使他們能製作真正以受眾為中心的內容,減少對點閱率和 SEO 的依賴。他們通過多種方式(如舉辦活動、直接互動)與訂閱者建立聯繫,將其定位為對獨立新聞的「投資」而非簡單交易。

但也有不同觀點(如 The Wire 的代表)認為,對於被視為「公共財」的新聞而言,訂閱模式存在缺陷,可能導致「付費牆花園」,使優質真實的新聞僅服務於能負擔得起的少數人,而其他人則只能接觸到假新聞。因此,他們主張依賴捐贈模式來維護新聞的公共利益屬性。這場辯論凸顯了在缺乏大型企業支持的情況下,印度獨立媒體在尋求可持續財務模式上的掙扎與探索。

主要論點七:印度獨立新聞業面臨的特殊壓力與挑戰

除了普遍的平台變化、假新聞和財務挑戰外,印度獨立新聞機構還面臨特定的艱鉅障礙。小組成員指出,政府對新聞媒體的壓力越來越大,頻繁出台可能限制新聞自由的法律或措施(例如提及了 UAPA 反恐法被用於針對記者)。獨立記者和新聞組織經常面臨官方的打壓、審查甚至刑事調查,這使得進行「勇敢的」和「可信的」獨立新聞報導變得異常困難。

儘管面臨這些壓力,有小組成員認為,印度受眾可能並非完全被蒙蔽,他們正在逐漸「看穿」政府試圖控制資訊的企圖。小組討論中引用了 BBC 在印度經歷稅務調查後,受眾信任度短暫下降後又回升的例子,認為這可能表明受眾最終會辨別哪些新聞來源更為獨立和可信。此外,資料中也提及了印度頻繁的「網路封鎖」,這是在資訊關鍵時刻限制人們獲取資訊的一大障礙,直接影響新聞的傳播和受眾的知情權。

總結

綜合來看,這份資料及其相關討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印度數位新聞市場的複雜圖景:它是一個充滿活力、高速採用新技術(尤其影音和潛在的 AI)的市場,但同時也深陷假新聞、受眾不信任和迴避、以及獨立媒體生存與自由空間日益縮小的困境。平台不再是可靠的流量來源,新聞機構必須努力與受眾建立更深層次的直接聯繫。 AI 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儘管印度展現出驚人的開放態度。財務可持續性是核心挑戰,獨立媒體正在探索不同的付費和捐贈模式以維持其獨立性。在這樣的環境下,報告和討論強調了新聞機構需要重新思考其產品、策略和與受眾互動的方式,以期在動盪的數位生態中重建信任並找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合作(如同獨立媒體在選舉報導中的協作)也被視為應對資源限制和提升影響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