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Reuters Digital News Report Recording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文字內容,對路透社數位新聞報告(Reuters Digital News Report)發佈會及其討論的主要論點進行的詳盡解釋(繁體中文,字數超過一千字):

這份文字記錄涵蓋了一場討論路透社數位新聞報告(Reuters Digital News Report)的活動,報告本身是全球最大、持續進行的新聞與媒體使用研究。活動由愛德 elman(Edelman)公關公司主辦,並請來報告的作者之一尼克·紐曼(Nick Newman)分享了本年度的主要發現,隨後由來自 BBC 、 Channel 4 News 、 TLDR News 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業界專家組成的小組進行了深入討論。以下是從記錄中提取並詳盡解釋的主要論點:

  1. 平台環境的顯著變化與其對新聞的影響:
    報告強調了數位平台生態系統正在經歷重大變革,這對新聞業產生了直接影響。最突出的趨勢是 Facebook 作為新聞來源的使用率顯著下降。報告指出,這是 Facebook 刻意調整策略的結果,該公司正從新聞和政治內容中撤退,轉而投資於能為其用戶帶來更高參與度的內容,包括支持個人創作者而非傳統出版商。與此同時,影音和視覺化平台(如 YouTube 、 Instagram 、 TikTok)的使用率在過去幾年中急劇增長。這些平台正越來越重視影音內容,並優先採用能將用戶保留在平台內部的格式,而非傳統的「發布後導向外部」模式。這種轉變即使在 AI 驅動的搜尋威脅出現之前,就已經嚴重削弱了傳統媒體依賴的流量來源。報告特別指出,TikTok 作為新聞來源的增長最快,尤其是在西方以外的國家及年輕族群中影響力更大。 YouTube 在所有市場中的新聞使用率更高,但在全球南方國家和年輕人中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2. 傳統媒體在平台上面臨的挑戰與個人創作者的崛起:
    在這些以影音為主的平台中,傳統媒體公司越來越難以像過去在 Facebook 或 Twitter 時代那樣脫穎而出。報告發現,年輕受眾更傾向於追蹤個人新聞創作者或影響者。這些創作者往往以非正式、更具「真實感」的方式呈現新聞,例如法國的 UgoDécrypte 或美國的 Under the Desk News 。他們透過解釋性內容或獨特視角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有時甚至比傳統媒體品牌在該族群中更受歡迎。報告探討了人們喜歡這些影音內容的原因,包括認為其內容更具真實性(例如直接來自衝突地區的畫面,沒有傳統媒體的議程)、更高的便利性(格式簡短易消費,且演算法根據個人興趣推薦)以及更廣泛的視角。同時,一些知名且直言不諱的個性人物也在這些平台上建立了龐大的長篇影音內容受眾,例如 Tucker Carlson 在 X 和 YouTube 上的訪談。

  3. 對假新聞和不實資訊日益增長的擔憂:
    在全球選舉頻繁舉行、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人們對區分網路上的真實與虛假新聞的能力越來越擔憂。報告顯示,跨越所有受訪國家,59% 的人表示擔心他們區分網路上新聞真偽的能力,這是連續第二年上升。在舉行或即將舉行選舉的國家(如美國、南非、印度)以及英國,這種擔憂更為明顯。隨著 AI 生成圖像和深度偽造影音變得越來越逼真,區分真偽的難度急劇增加。小組成員(特別是 Channel 4 的 Kathy Newman)分享了他們的實驗經驗,證實了即使是普通人也難以區分深度偽造內容與真實新聞。這種擔憂在 TikTok 和 X 這兩個平台的使用者中尤其高,報告認為這與這些平台上合成內容增多以及內容審核不夠完善有關。這對新聞編輯室構成了巨大挑戰,需要投入更多資源進行事實查核和驗證。

  4. 人工智能(AI)在新聞業中的應用與公眾態度:
    報告探討了新聞業如何整合 AI 以及公眾對新聞中 AI 應用的態度。報告提出了兩種情境:一是內容主要由 AI 生成,僅有少量人工監督;二是人類負責內容,AI 僅在後台提供輔助(如研究、轉錄、翻譯)。報告發現,公眾對 AI 主要生成內容的舒適度很低,尤其是在政治或國際新聞等嚴肅話題上。然而,對於 AI 作為輔助工具,由人類主導內容的情境,大多數人表示更為舒適。這表明公眾重視人類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作用。小組討論也強調了 AI 作為工具的潛力,特別是在處理大量非結構化數據集以發掘調查報導線索方面(如金融時報的應用)。然而,也有人(如 Channel 4 的 Kathy Newman)對 AI 目前在日常複雜採訪研究中的實用性表示懷疑,並堅信人類記者獨特的視角和直覺仍然不可或缺。 BBC 和金融時報都強調了「人在循環中」(human in the loop)的原則,確保人類記者對內容的最終控制和把關,並強調透明地向讀者說明 AI 的使用情況是建立信任的關鍵。

  5. 新聞信任的關鍵因素:
    儘管整體新聞信任水平保持穩定,但報告深入探討了決定公眾信任哪些新聞機構的最重要因素。結果非常清晰且跨越不同國家和年齡層:公眾期望媒體具備高標準的準確性和道德標準,期望媒體透明和開放,盡可能做到公正或至少對偏見保持開放,不誇大或煽情,以及公正對待不同群體。這五個因素被認為是決定信任的核心。如果媒體系統的信任度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公眾覺得這些原則未被遵守。一些媒體機構正透過提高透明度(如 BBC Verify)來應對這一挑戰,但報告數據顯示,這類努力對已經信任新聞的受眾更有效,對懷疑或不信任的受眾效果不佳,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

  6. 線上新聞付費的停滯:
    對於商業媒體而言,如何讓更多人為線上新聞付費是一個關鍵挑戰,尤其是在廣告市場不穩定的情況下。報告追蹤了不同國家透過訂閱、會員或捐贈支付線上新聞的比例。數據顯示,付費比例在北歐國家最高(如挪威 40%,瑞典 31%),美國也相對較高(22%),但在英國則非常低(僅 8%)。整體而言,過去三年中這 20 個國家的平均付費率(17%)保持不變,表明增長似乎已停滯。報告還指出,在付費訂閱中,少數幾家大型、高端品牌(如紐約時報、金融時報)佔據了絕大部分份額。同時,低成本、利基型(niche)訂閱(如本地新聞或特定垂直領域)正在增長,這可能為小型機構或個人創作者提供了機會。

  7. 新聞迴避(News Avoidance)和新聞興趣下降:
    報告持續關注的一個挑戰是一些人越來越傾向於迴避新聞或對新聞和政治失去興趣。在英國,表示對新聞「非常感興趣」的比例從 2015 年的 70% 下降到 2024 年的 38% 。報告推測這可能與人們對新聞的定義發生變化,或與 COVID-19 後的幾年新聞週期過於密集和負面有關。選擇性新聞迴避是指人們雖然消費新聞,但有時或經常迴避特定主題。迴避的原因包括覺得新聞過於負面、感到無力應對巨大的全球挑戰,以及覺得新聞量過大導致信息過載。報告指出,信息過載的數據也在逐年上升。

  8. 應對新聞迴避與滿足用戶需求:
    為了解決新聞迴避和低興趣的問題,報告探討了媒體在滿足不同用戶需求方面的表現。報告基於 BBC 開發的一個模型,評估媒體在提供「更新」(updating)、教育(educating)、參與(engagement)或提供視角(perspective)的故事方面的表現。報告發現,媒體在提供最新資訊方面做得很好,但在激勵(inspire)、連接(connect)或提供視角方面可能做得不夠好。這暗示了媒體可以探索在這些領域的潛力。小組討論中,BBC 分享了他們在拓展週末內容、利用不同平台(如 TikTok)和格式(如解釋性影音)來吸引更廣泛受眾並滿足其多樣化需求的努力。 TLDR News 的創辦人 Jack Kelly 則強調,其成功在於提供解釋性內容,幫助年輕人理解複雜世界,讓他們感到更能掌控資訊,從而減少新聞迴避。他認為,為受眾提供新聞的「策劃」(curation)是一種有價值的服務,並且與受眾建立清晰、可信賴的關係至關重要,甚至發現了在數位時代回頭出版實體雜誌的盈利機會。

總結而言,這份報告及其討論描繪了一個充滿挑戰的數位新聞景觀,其中平台力量重塑了分發模式,不實信息威脅著信任,AI 帶來了機遇與風險,而受眾則面臨信息過載並對新聞興趣和付費意願下降。然而,討論也強調了應對這些挑戰的策略,包括堅守核心新聞價值觀(準確性、透明度、公正性)、利用 AI 作為輔助工具、調整內容格式和分發平台以觸及不同受眾,以及專注於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解釋性內容和策劃,以重建與受眾的連結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