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是本書的核心概念?
答:本書的核心概念在於推廣一套名為「洞察、解決、擴展」(Insight, Solve, Scale)的結構化創業進程,作者認為這不僅適用於傳統的新創企業,更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幫助任何人解決他們關心的重要問題,無論是營利、行善,或是兩者兼具。這套方法強調從深入了解問題(洞察),到開發小規模解決方案(解決),最終實現大規模長期影響(擴展),並將其比喻為一把創業的「瑞士刀」,人人皆可使用。
問:「洞察、解決、擴展」這三個步驟具體包含哪些內容?
答:「洞察」是這個進程中最關鍵的第一步,強調要像人類學家一樣觀察和聆聽,深入挖掘並驗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找到真正值得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避免過早提出解決方案或尋求意見回饋。「解決」是針對已驗證的需求,透過迭代過程開發一個小規模的、具有明確價值主張的解決方案。這個階段鼓勵廣泛思考,創造多個潛在方案,並勇於嘗試和從失敗中學習,不應過早受限於可行性。「擴展」則是思考如何將解決方案擴大,創建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或其他模式,以產生長期的、大規模的影響力。這需要有長遠的眼光,並思考如何克服資源限制,與他人合作,甚至授權技術,以實現更廣泛的目標。
問:本書強調的創業精神與傳統觀念有何不同?
答:本書對創業的定義更為廣泛,不僅限於技術創新或商業營利。作者認為,任何旨在解決重要問題並產生長期影響的行動都可以視為創業。與傳統創業概念過於關注商業成果不同,本書將商業模式視為實現長期、大規模問題解決的眾多永續模式之一。此外,本書強調創業不應受限於當前擁有的資源,而是要以「不顧及當前掌握的資源」的心態來思考和行動。這種觀點鼓勵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包括非營利組織、研究人員甚至政府機構的人員,也能運用創業的方法來達成其目標。
問:在創業過程中,「由下而上調查」的重要性為何?如何有效地進行?
答:「由下而上調查」在創業進程的第一步「洞察」中至關重要。它的目的是透過直接觀察、與潛在用戶深入交流,以同理心去理解他們真實的需求和痛點,而不是基於自己的假設或猜測。有效進行由下而上調查的關鍵包括:抱持人類學的精神和同理心,觀察人們的自然行為;提出簡短、開放性的問題,並專心聆聽對方的回應;避免封閉性問題,以免限制答案的範圍;在初期階段避免推銷或徵詢對自己初步想法的意見;深入了解整個供應鏈,而不僅僅是顧客。作者強調,觀察比想像中更難,我們常帶有偏見,容易忽略顯而易見的事實,因此需要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觀察能力。
問:價值主張在創業中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有效地制定和傳達?
答:價值主張是「解決」步驟的核心,它是一種以經濟術語將顧客需求與使用你的產品或服務所能獲得的好處相結合的聲明。一個有效的價值主張應明確回答「什麼」、「誰」和「為什麼」的問題,即你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為誰解決問題、以及為什麼顧客應該選擇你的產品或服務。在制定價值主張時,需要強調承諾給顧客的鮮明好處,並說明顧客為什麼應該信任你能實現這些承諾,同時也要強調你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性。傳達價值主張的能力同樣重要,要使用目標客群能夠理解的語言,清晰地說明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作者還提供了一個實用的造句練習,幫助創業者釐清價值主張的關鍵要素。
問:在「擴展」階段,如何思考長期影響和永續模式?
答:在「擴展」階段,關鍵在於思考如何產生大規模的長期影響,而不僅僅是追求短期的成長或存活。這需要創業者具備長遠的眼光,透過「願景練習」等方法,想像未來數十年問題的演變和潛在的解決方案,擺脫當前資源和限制的束縛,思考更廣泛、更具創造力的價值主張。永續模式不僅限於傳統的商業模式,還可以包括開放原始碼、授權技術、建立社群等多種形式。作者強調,有效的永續模式需要解決持久的需求,並能夠長期維持成長。同時,創業者應保持靈活的心態,根據情況調整策略,如同「不要墜入愛河,喜歡就好」這句格言所提醒的,避免對單一模式過於執著。
問:組建創業團隊時應注意哪些關鍵要素?
答:組建成功的創業團隊,最重要的特徵是「多元化」。團隊成員應來自不同的背景,擁有不同的經驗、思考風格、文化和態度。作者指出,同質性過高的團隊穩定性可能較低,且容易陷入「單調合唱」的困境。除了尋找「強連結」(如家人朋友),更應重視「弱連結」,因為他們更有可能帶來新的資訊和觀點。然而,僅有多樣性是不夠的,還需要「包容性」,建立一個信任的氛圍,讓所有成員都能自在地分享其真實的經驗和觀點,才能真正發揮多樣性的優勢。組建團隊時,應考慮互補的技能和經驗,並尋找既有合作經驗的夥伴,同時也引入能帶來新視角的新成員。
問:在向投資人進行「投售」(Pitching)時,有哪些常見的錯誤應該避免?
答:在向投資人進行投售時,許多常見錯誤會降低成功的機會。作者列舉了許多需要避免的事項,包括:沒有記下回饋意見、不清楚自己的請求、使用「請求」或「希望」而不是「籌募」資金、期望第一次見面就達成投資、沒有解釋財務數字背後的邏輯、引用利潤而不是營收來衡量公司規模、沒有加入足夠的具體細節來讓計畫真實、未能充分驗證問題和解決方案、將調查結果散布不當、過早預測現金流轉正、沒有充分說明「為什麼」、行銷預算隨意且太少、資產負債表不平衡、過度精確、誇大需求、員工平均產值不對、沒有表明目前處於創業過程的哪個階段、沒有說明資金用途、說法沒有標示來源、在投售簡報中加入估值和所有權百分比等細節、太晚切入重點、行銷策略細節過多、以及使用「1% 的錯誤」這種隨意的市場滲透率預測。總之,成功的投售需要簡潔、有邏輯、以數據和證據為基礎,並能清楚展現團隊的能力和對市場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