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認知、空性與自我:跨領域探索

問題 1:什麼是「具身認知」?它與傳統的認知科學觀點有何不同?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指的是認知並非僅僅發生在腦部,而是深深地與身體的經驗和與環境的互動交織在一起。傳統的認知科學經常將心智視為一個如同電腦般的資訊處理系統,強調抽象符號的運算和表徵,認為心智獨立於身體和環境而存在。

具身認知則挑戰這種觀點,強調身體的結構、感官運動的經驗以及與環境的互動,在認知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例如,我們對於「向上」和「向下」的理解,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與我們身體在重力下的體驗以及視覺上的方向感緊密相連。具身認知認為,認知是「行動中的認知」,我們的思維方式受到我們如何與世界互動的深刻影響。

問題 2:本書中批判了哪些認知科學中常見的假設或隱喻?

本書批判了幾個在傳統認知科學中常見的假設或隱喻,包括:

  • 心智是世界的鏡子: 這種觀點認為心智的主要功能是準確地表徵外部世界。本書質疑這種直接的、被動的反映模式,認為認知更像是主動的建構和詮釋。
  • 心智如同電腦: 這個比喻將大腦視為硬體,心智視為軟體,強調資訊的輸入、處理和輸出。本書認為,這種模型忽略了生物系統的複雜性、動態性和與環境的不可分割性。
  • 自我是一個獨立且穩定的實體: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擁有一個持續存在的「我」,一個思想、感知和行動的中心。本書從認知科學、哲學和冥想傳統的角度挑戰這種樸素的自我感,認為自我更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模式,而非一個固定的實體。

問題 3:什麼是「意向性」(intentionality)?胡塞爾是如何發展這個概念的?

「意向性」由法蘭茲·布倫塔諾提出,指的是所有心理狀態都具有「指向某物」或「關於某物」的特性。也就是說,我們的感知、記憶、思考等總是關聯著一個對象或內容,即使這個對象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意向性」並非指「有目的地做某事」,而是指心靈的這種與生俱來的指向性。

胡塞爾是布倫塔諾的學生,他進一步發展了意向性的概念。他認為意向性是經驗的結構本身,並試圖發展一種稱為「現象學」的具體程序,以檢視意向性的結構,而無需參考經驗的、事實的世界。他提出了「懸擱」(epoché)或「括號化」(bracketing)的方法,要求人們將關於世界的所有假設和信念都暫時擱置起來,以便純粹地檢視經驗的本質及其意向性結構。

問題 4:佛教的「五蘊」(skandhas)是如何解釋經驗和自我感的?

佛教的「五蘊」是構成經驗和我們所認為的「自我」的五個聚合:色蘊(rupa,物質形體)、受蘊(vedana,感受)、想蘊(samjna,知覺與辨識)、行蘊(samskara,意圖、習性與心理傾向)、識蘊(vijnana,意識)。

佛教認為,我們所體驗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自我感,都是這五蘊不斷生滅、相互依存的結果,並非存在一個獨立、永恆的「我」(atman)。我們之所以會產生自我感,是因為我們錯誤地將這五蘊的暫時組合和不斷變化誤認為是一個持續存在的實體。透過正念的修習,我們可以逐漸看清五蘊的無常和無我本質,從而瓦解虛妄的自我執著。

問題 5:什麼是「正念」(mindfulness)?它在認知科學和佛教傳統中是如何被理解的?

「正念」(mindfulness),在巴利語中稱為「sati」,在梵語中稱為「smrti」,指的是一種有意識地、不帶評判地覺察當下身心經驗的狀態。

在佛教傳統中,正念是重要的修行方法,旨在培養對當下時刻的清晰覺知,看清念頭、感受和感官經驗的生起與消逝,從而洞察實相的本質,最終達到解脫。不同佛教宗派的老師對正念的理解和應用有所不同,從初學者練習到證悟後的 पूर्ण 臨在都可能被稱為正念。

在認知科學領域,研究者通常會對正念進行操作性定義,並將其應用於心理治療、壓力管理等領域。儘管與佛教的正念修行有所關聯,但科學研究往往更側重於其在改善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方面的具體效果。本書強調,正念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深刻的自我探索和轉化的途徑。

問題 6:奈嘉 जुर्न 的「中觀」(Madhyamaka)哲學是如何挑戰獨立存在的觀念的?「空性」(sunyata)的概念在此扮演什麼角色?

奈嘉 जुर्न 的「中觀」哲學通過深入的邏輯分析,挑戰一切事物獨立存在的觀念,包括主體、客體、關係以及因果等等。他認為,任何事物如果獨立存在,就應該不依賴於其他事物而存在,並且具有其自身的本質或自性。然而,當我們仔細檢視時,會發現任何事物都無法獨立於其相關因素而存在。例如,「看者」不能獨立於「所見」和「看的行為」而存在,反之亦然。

「空性」(sunyata)是中觀哲學的核心概念,並非指「虛無」或「不存在」,而是指事物缺乏獨立的、固有的自性。由於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條件形成的(「緣起」),因此它們本身並沒有獨立的、實在的本質。空性並非否定事物的現象存在,而是指出其存在的模式是相互依存的,而非獨立自存的。理解空性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對事物本質的執著,從而消除煩惱和痛苦。

問題 7:本書如何將認知科學、哲學和冥想傳統結合起來,以探討自我和經驗的本質?

本書獨特之處在於其跨領域的探討方式,將認知科學的最新研究、西方哲學的深刻思辨以及佛教冥想傳統的內在體驗結合起來,共同探討自我和經驗的本質。

認知科學提供了關於心智運作的機制和模式的科學理解,例如大腦的時間動態、感知過程、以及自我感的神经關聯。哲學則提供了概念分析、批判性思考和對存在、知識和價值的深入探究,例如意向性、現象學、以及自我同一性的問題。佛教冥想傳統則提供了直接體驗心靈本質的方法和智慧,例如正念、內觀以及對無常、無我和空性的深刻體悟。

通過這三個領域的對話和相互啟發,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心靈和經驗的途徑,挑戰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既有觀念。

問題 8:根據本書的觀點,理解「無我」(anatman)或「空性」對於倫理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意義?

根據本書的觀點,理解「無我」或「空性」對於倫理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具有深遠的意義。當我們認識到自我並非一個獨立、永恆的實體,而是不斷變化的、與他人和世界相互依存的模式時,我們對自我和他人的看法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在倫理學層面,對無我的理解可以削弱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減少貪婪、憎恨和恐懼等負面情緒,並增強同理心和慈悲心。認識到他人的經驗和幸福與我們自身息息相關,可以促使我們更加關心他人,採取更具利他主義的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對空性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對事物和自我的固著,更好地應對變化和挑戰,減少因期望落空而產生的痛苦。它還可以培養一種更開放、更具彈性的心態,讓我們能夠更自在地與世界互動,並在每一個當下找到更深的意義和價值。本書認為,透過正念的修習和對無我的體悟,我們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與自己、與他人以及與世界的关系,從而創造一個更和諧、更具關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