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Young People Consume News Reuters X Flamingo

好的,這份資料來自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委託 Flamingo 顧問公司進行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年輕人(特別是 Z 世代和年輕的千禧世代)如何消費新聞,並為傳統媒體提供策略指導,以吸引並留住這些受眾。以下是從提供的文字紀錄中提取的主要論點,並進行詳盡的解釋:

核心問題與研究背景:新聞消費的世代鴻溝及傳統媒體的困境

研究的起點是一張圖表,顯示了英國 2019 年的數據,揭示了新聞獲取偏好上極其顯著的世代差異。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絕大多數偏好數位平台和社群媒體來獲取新聞,而 55 歲以上的年長者則依然偏好電視和紙本。特別是 18 至 24 歲的 Z 世代,有 27% 表示他們的主要新聞來源是社群媒體,這與電視(30%)非常接近。這一發現與 Ofcom(英國通訊管理局)的研究相符,該研究指出 18-24 歲的年輕人平均每天只看兩分鐘電視新聞,這與 55 歲以上人群每天超過 30 分鐘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世代差異不僅體現在傳統格式上,也存在於線上行為中。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使用智慧手機消費新聞的可能性是年長者的兩倍,他們更常使用線上影片和播客,對新聞的信任度較低,且對特定新聞品牌的忠誠度也較低。

基於這些觀察,研究指出大多數媒體公司在吸引和留住年輕受眾方面面臨巨大挑戰,不僅是針對傳統的電視和紙本形式,也包括其線上平台。因此,這項研究的核心目的是理解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並探討可以如何應對。研究提出了三個核心問題:
1. 問題出在新聞議程、語氣聲調,還是分發管道?換句話說,是新聞本身沒有通過正確的平台傳達給受眾嗎?
2. Z 世代和年輕的千禧世代在新聞消費習慣上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3. 媒體公司應該做些什麼?哪些不同的形式或方法可能更能引起這些群體的共鳴?

年輕人與新聞的關係:個人主義的角色

研究的一個關鍵發現是,新聞在年輕人生活中的作用似乎主要是「個人主義」的。對於傳統新聞媒體來說,新聞通常是關於「你應該知道的事情」,而年輕人雖然也認同這一點,但隨著新聞與線上各種內容(娛樂、社交等)融合,他們更傾向於將新聞視為「對個人有用、有趣或帶來樂趣」的東西。傳統媒體是否能做到「有趣」這一點,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年輕人並非是一個單一的同質群體,雖然世代標籤(如 Z 世代、千禧世代)有助於概括,但需要注意個體差異。研究區分了 Z 世代和千禧世代的一些特點:Z 世代是第一批真正的「數位原生世代」,對無縫、流暢的線上體驗有更高期待,他們更具「交易性」,實用地考慮從活動或關係中能得到什麼;而千禧世代則更多地經歷過網路普及前的世界,更重視「探索和學習」。 Z 世代更重視「創造、策展和控制」線上體驗,這促進了他們的創造性表達。

儘管存在這些差異,研究發現年輕人有兩個貫穿其態度的主題:「進步」(Progress)和「享受」(Enjoyment)。「進步」是指自我發展、達成個人和工作目標、擺脫社會期望和刻板印象、照顧好自己的渴望。「享受」則是指享受生活、獲得有趣的體驗、被娛樂、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新聞」可以滿足年輕人的六種核心需求,其中一些側重向外,一些側重向內:
* 進步面向: 提供地位(Status)、有助於身份認同(Identity)、幫助學習(Learning)。
* 享受面向: 建立連結(Connections)、提供娛樂(Entertainment)、提供一個追求熱情興趣(Passions)的空間。

研究強調,年輕人總體上是關注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的。而且,隨著數位革命和媒體形式的多樣化,他們接觸到的資訊量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問題在於,傳統新聞品牌已不再是這些資訊的唯一來源。年輕人對新聞的核心需求並未必然轉化為他們與傳統新聞品牌之間的直接關係,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年輕人處理新聞的方式與傳統新聞品牌的看法之間存在脫節。

年輕人的新聞消費習慣與「新聞時刻」

研究通過數位追蹤、日記、訪談等多種方法觀察年輕人的行為,發現他們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非常長(平均活躍使用約 440 分鐘)。在手機上,Instagram 和 WhatsApp 等應用程式佔據主導地位,而新聞應用程式的使用率非常低,甚至沒有進入使用量前 25 名,Reddit 是一個例外,它提供混合了娛樂和新聞的內容。

基於這些觀察,研究識別出年輕人接觸新聞的四種「時刻」(Moments):
1. 專注時刻 (Dedicated Moment): 留出時間專門閱讀或觀看某個深入報導或故事,類似於閱讀一本書。這種時刻重視新聞內容的質量、寫作、多媒體呈現等。
2. 更新時刻 (Updated Moment): 在早上或晚上快速瀏覽,以獲取對最新情況的快速了解,目的是了解概況以便繼續一天或結束一天。這種時刻重視資訊的速度和濃縮程度。
3. 時間填補時刻 (Time Filler Moment): 在短暫的空閒時間(例如等待時)快速查看手機,瀏覽社群媒體或其他應用程式。在這個時刻,新聞與其他娛樂內容競爭激烈,需要足夠吸引人。
4. 攔截時刻 (Interceptive Moment): 被動地接收由朋友或家人通過社交平台分享的新聞連結或截圖。這是年輕人發現非預期新聞來源的重要途徑。

研究還根據年輕人對新聞的使用量(高/低)以及他們是偏好由品牌策劃(Brand-led)還是自己策劃(Self-led)新聞來劃分了四種不同的新聞習慣類型或「新聞人物誌」(News Habit Matrix/Personas):
1. 專注新聞愛好者 (Dedicated News Devotee): 使用量高,品牌導向。對新聞非常感興趣,與一兩個新聞機構有深入聯繫,可能下載其應用程式或購買實體報刊,習慣傳統方式。對他們來說,新聞訂閱可能具有價值。
2. 傳統新聞消費者 (Heritage News Consumer): 使用量低,品牌導向。將消費新聞視為「成年」的一部分(觀察父母習得),但不特別感興趣或覺得無聊,更看重快速獲取資訊以了解概況,不喜歡投入太多精力。播客或新聞摘要等省時的形式對他們有吸引力。
3. 積極新聞策展者 (Proactive Newsletter): 使用量高,自我導向。數位原生世代,熱衷於自己策劃新聞來源(如 RSS 訂閱、 Twitter 列表),享受追蹤事件發展和閱讀多個來源以了解不同視角。獨特的內容和觀點能在他們的策劃中脫穎而出。
4. 被動新聞接收者 (Passive News Absorber): 使用量低,自我導向。不希望與新聞品牌建立一對一的關係,覺得這很費力。他們主要通過社交分享等方式被動接收新聞,看重快速摘要和捷徑。

這四種類型表明,對於吸引年輕人,沒有「一體適用」的策略。

為什麼傳統新聞難以吸引年輕人?一系列挑戰

研究探討了多個解釋傳統新聞難以吸引年輕人的假設,發現了以下關鍵問題:
* 議程狹隘與重複: 年輕人覺得新聞經常聚焦於相同話題,報導方式單一。即使是國際新聞,也常從民族主義視角出發,而非關注當地人民的真實感受。缺乏多樣性和能啟發年輕人目標的「人文故事」。
* 過度負面: 新聞被視為過於負面,有時甚至覺得在針對特定人物。同時,許多受訪者認為過於極端的觀點被給予了相同的關注。
* 未能幫助形成觀點: 年輕人不想被告知應該持有什麼觀點,而是希望新聞能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但傳統新聞常要麼過於注重事實而顯得枯燥,要麼過於黨派化。他們希望看到多樣、真實的觀點,而非陳腐的左右解讀。
* 語氣聲調不相關: 新聞的語氣常在乾燥機構化和誇張吸睛之間搖擺,未能引起年輕人共鳴。年輕人傾向於更具人情味、非正式甚至帶點幽默的語氣。
* 與平台環境脫節: 新聞內容在社交媒體等平台上的呈現常常未能反映平台本身的特點和用戶習慣。新聞品牌試圖過度迎合平台的風格可能會損害自身信譽,顯得像「尷尬的家長」。
* 信任問題的複雜性: 並非「信任危機」,而是年輕人理解「每個人都有立場」。假新聞被視為一種「麻煩」而非嚴峻問題。這使得他們更關注新聞來源。
* 新聞體驗如同「苦差事」: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消費傳統新聞需要付出努力和背景知識才能理解,它不像其他內容那樣具有吸引力,也缺乏年輕人習慣的無縫體驗。

前瞻性思考:「思想啟發」而非具體解決方案

研究避免提供萬靈丹式的「解決方案」,而是提出一系列「思想啟發」(Thought Starters)和挑戰,供媒體行業思考如何應對:

  1. 支付模式的創新: 年輕人普遍不願為新聞付費,現有的訂閱模式與他們消費內容和支付習慣不符。可以考慮:無縫的按文章支付(micropayments)以減少摩擦;更貼近日常支付習慣的模式(如每日小額支付);提供更大的控制權,允許用戶訂閱特定版塊或特定時段的完整內容;借鑒 Netflix 等平台的共享帳號模式;以及思考品牌聯合訂閱或跨品牌聚合支付的可能性,以滿足年輕人獲取多個新聞來源的需求。
  2. 提升可及性與消費體驗: 如何使新聞更容易獲取和消費,同時又不犧牲質量或「淺化」品牌價值?這需要改進內容的呈現方式。
  3. 與平台環境同步: 如何在第三方平台上講述品牌自己的故事,既融入平台,又保持真實性?這是在競爭激烈的線上環境中保持品牌認同的挑戰。
  4. 習慣的重建與創新: 如何在變化了的世界中恢復傳統的新聞消費習慣,或者創造錨定於當代生活節奏的新習慣?
  5. 議程與方法的相關性: 如何使新聞議程和報導方式與年輕人的生活更相關,而不僅僅是他們感知到的遙遠或無關?
  6. 觀點的提供與引導: 如何提供真實、源於基層的觀點(而非自上而下、編輯部驅動的),並最重要的是,幫助年輕受眾形成他們自己的觀點?這要求媒體在提供觀點時,要展現思考過程和多個角度。

總結來說,傳統新聞品牌必須在激烈的注意力競爭中,從娛樂、社交等多種內容中脫穎而出,爭取更大的份額。這意味著需要通過建立更直接的互動來吸引年輕人,並在更廣泛的內容環境中思考自身提供的價值。他們需要學習 Facebook 和 Netflix 等平台在體驗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方面的優勢,並重新思考內容的寫作、呈現方式,以及如何浮現和分發相關且有趣的內容。

此外,新聞品牌需要學會講述與年輕人期望和消費時刻相符的故事。這包括創建更多針對手機和社交媒體原生格式的內容,並考慮將這些新形式融入品牌自身的應用程式和網站。

最後,研究提出新聞媒體報導故事的方式可能需要改變。年輕人並非迴避嚴肅和困難的議題,但在報導組合中,他們也在尋找能啟發他們看到改變可能性的故事。他們雖然對媒體議程和刻板印象感到厭倦,但並非尋求為了平衡而平衡的「平淡」。他們會對帶有觀點的故事有所回應,尤其是那些真實、接地氣、講述人性故事的報導。這解釋了為什麼 Twitter 和 Reddit 等由用戶生成內容和基層驅動的平台在新聞獲取中變得重要。

儘管挑戰巨大,但研究者和業界參與者也認為,這是一個充滿變化和機遇的時代。年輕人對新聞本身有價值判斷,問題更多在於傳遞和消費方式。通過更好地理解年輕受眾的需求和習慣,並在執行層面進行創新,媒體有可能克服這些困難。年輕受眾對全球議題的興趣、對多元觀點的開放態度,以及他們樂於分享和互動的特點,都為新聞媒體提供了新的機會。關鍵在於如何以恰當的方式,在年輕人習慣和喜歡的平台上,提供對他們而言有價值、有趣且易於獲取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