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講座內容主要聚焦於持續解釋 IS-LM 模型,特別是在一個封閉經濟體中,該模型如何描繪短期內利率與產出之間的關係。教授首先快速回顧了模型的建構過程,接著深入探討如何運用該模型來分析總體經濟政策(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並結合實際案例(如 COVID-19 疫情時期的政策應對、零利率下限問題)來說明其應用及限制。
以下是該講座內容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細解釋:
- IS 曲線(IS Relation)的建構與意義:
- 基礎: IS 曲線源自物品市場(Goods Market)的均衡。在物品市場中,總合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等於總合產出(Output, Y)。總合需求主要包含消費(C)、投資(I)和政府支出(G)。
- 投資的決定因素: 與先前的簡化模型不同,IS-LM 模型特別強調投資(實際投資,非金融投資)的決定因素。
- 投資隨產出(Y)或銷售額增加而增加:這是因為企業通常在經濟活動活躍、銷售前景看好時更願意投資擴大生產能力。這使得總合需求曲線變得更陡峭,並影響乘數效應的大小,但其本身並未改變物品市場均衡的基本分析框架(總合需求取決於產出)。
- 投資隨利率(i)增加而減少:這是 IS 曲線的核心新要素。利率代表了投資的成本(若是借款投資)或機會成本(若是自有資金投資)。利率越高,投資的吸引力越低。
- IS 曲線的定義: IS 曲線代表了在物品市場達到均衡時,產出(Y)與利率(i)之間所有可能的組合點。
- IS 曲線的斜率(向下傾斜): 這是因為投資與利率呈負相關。當利率上升時,投資減少,導致總合需求下降。為了恢復物品市場均衡(Y=AD),產出必須下降。因此,較高的利率對應較低的均衡產出,反之亦然,這使得 IS 曲線向下傾斜。
- 沿著 IS 曲線的移動: 這是由利率的變化引起的。當利率改變時,投資隨之改變,進而通過乘數效應影響總合需求和均衡產出。這種由利率變化導致的產出變化,表現為在既定的 IS 曲線上的移動。例如,利率上升導致投資和總合需求立即下降,然後通過乘數效應使產出進一步大幅下降,從而在 IS 曲線上從一個點移動到左下方(低利率、高產出)的另一個點(高利率、低產出)。
- IS 曲線的移動(位移): 這是由其他外生變量(除了利率和產出本身)的變化引起的,這些變量會影響總合需求。例如,政府支出(G)增加、稅收(T)減少、自主性消費(C0)增加(例如消費者信心上升)、自主性投資增加等,都會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下提高總合需求,進而通過乘數效應提高均衡產出。這表現為 IS 曲線向右(或向外)移動。反之,政府支出減少、稅收增加、消費者信心下降等會使 IS 曲線向左(或向內)移動。識別哪些因素導致沿曲線移動,哪些導致曲線位移,對於理解政策效果至關重要。
- LM 曲線(LM Relation)的建構與意義(現代觀點):
- 基礎: LM 曲線源自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s)的均衡,在該講座中特別是指貨幣市場的均衡。
- 歷史觀點(向上傾斜): 教授提及,在過去或某些地方,LM 曲線是向上傾斜的。這是基於中央銀行鎖定貨幣供給量(M^s)的假設。貨幣需求(M^d)取決於產出(交易需求,與 Y 正相關)和利率(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與 i 負相關)。 M^s = M^d 。在此框架下,如果產出增加,交易性貨幣需求上升,為了維持貨幣市場均衡且貨幣供給不變,利率必須上升以降低作為機會成本的投機性貨幣需求。因此,較高的產出對應較高的均衡利率,LM 曲線向上傾斜。
- 現代觀點(水平線): 該講座的核心觀點是,現代大多數中央銀行(如美國聯準會)直接設定目標利率,而非鎖定貨幣供給量。它們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手段,提供金融體系所需的任何貨幣供給,以確保市場利率維持在目標水平。
- 現代 LM 曲線的定義: 因此,在現代框架下,LM 曲線是一條位於中央銀行設定的目標利率水平的水平線。它不再是產出的函數。
- 現代 LM 曲線的移動: 只有中央銀行改變其目標利率的決定,才會導致現代 LM 曲線移動。如果中央銀行降低目標利率,LM 曲線向下移動;如果提高目標利率,LM 曲線向上移動。
- 中央銀行如何維持目標利率: 如果中央銀行設定了目標利率,並希望維持它,那麼無論物品市場發生什麼導致產出變化,進而引起貨幣需求的變化,中央銀行都會相應地調整貨幣供給來滿足這些需求,從而確保利率保持穩定。例如,如果經濟擴張導致產出增加,貨幣需求會上升,中央銀行會增加貨幣供給以防止利率上升。
- IS-LM 模型的均衡:
- IS 曲線代表物品市場的均衡組合(Y, i),LM 曲線代表金融市場(貨幣市場)的均衡組合(Y, i)。
- IS 曲線與 LM 曲線的交點,同時滿足了物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均衡條件。該交點所決定的產出和利率水平,就是總體經濟在短期內的均衡產出和均衡利率。
- 運用 IS-LM 模型分析總體經濟政策:
- 政策分析的基本原則: 在分析任何政策或衝擊時,首先要確定它影響的是 IS 曲線還是 LM 曲線,以及是導致曲線移動還是沿曲線移動。財政政策(G 或 T 的變化)直接影響總合需求,因此影響 IS 曲線。貨幣政策(中央銀行改變目標利率)直接影響 LM 曲線。
- 財政政策的影響:
- 緊縮性財政政策(G↓ 或 T↑):總合需求下降,IS 曲線向左移動。如果中央銀行維持原目標利率(LM 不變),新的均衡點將是較低的產出與相同的利率(沿著水平 LM 曲線向左移動)。這導致均衡產出下降。
- 擴張性財政政策(G↑ 或 T↓):總合需求增加,IS 曲線向右移動。如果中央銀行維持原目標利率,新的均衡點將是較高的產出與相同的利率(沿著水平 LM 曲線向右移動)。這導致均衡產出上升。
- 貨幣政策的影響:
- 擴張性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降息):目標利率下降,LM 曲線向下移動。如果 IS 曲線不變,新的均衡點將是較低的利率與較高的產出(沿著向下傾斜的 IS 曲線向下移動)。這導致均衡產出上升。機制是:利率下降導致投資增加,總合需求增加,進而通過乘數效應使產出增加。
- 緊縮性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升息):目標利率上升,LM 曲線向上移動。如果 IS 曲線不變,新的均衡點將是較高的利率與較低的產出(沿著向下傾斜的 IS 曲線向上移動)。這導致均衡產出下降。
- 政策組合的分析: IS-LM 模型可用於分析不同政策組合的影響。
- 「全力以赴」(大規模擴張性財政 + 大規模擴張性貨幣): IS 向右大幅移動,LM 向下大幅移動。兩者都推升產出,導致均衡產出大幅增加。這種組合通常用於應對深度衰退。
- 緊縮性財政 + 擴張性貨幣: IS 向左移動,LM 向下移動。這種組合常見於政府希望進行財政整頓(如削減赤字或債務),但又不希望引發經濟衰退的情況。通過財政緊縮來改善財政狀況(IS 左移),同時中央銀行降息(LM 下移)來刺激經濟活動,以抵銷財政緊縮對產出的負面影響。最終產出的變化取決於兩種政策力度的相對大小,但通常旨在維持產出穩定或溫和下降。
- 擴張性財政 + 緊縮性貨幣: IS 向右移動,LM 向上移動。這種組合可能發生在政府出於某種原因(如政治考量或特定支出計劃)進行財政擴張時,而中央銀行認為經濟已經過熱或有過熱風險,並決定升息來抑制通膨或總合需求。這種情況下,財政擴張推升產出,但貨幣緊縮抑制產出。均衡產出的變化取決於政策力度的相對大小,但均衡利率肯定上升。教授提及這可能部分解釋了 COVID-19 後美國經濟的過熱狀況,即存在大規模財政擴張,但中央銀行反應較慢。
- 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與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 概念: 名目利率實際上不能顯著低於零。這是因為如果債券利率為零或負值,人們寧願持有現金(其收益為零)而非購買債券。
- 影響: 當中央銀行將目標利率降至零(或接近零)時,標準的貨幣政策工具(降息)就失效了。即使中央銀行注入更多貨幣,也無法進一步降低利率。這時經濟陷入了「流動性陷阱」,因為額外的流動性只是被囤積起來,未能刺激投資和總合需求。
- 政策含義: 當經濟處於零利率下限時,傳統貨幣政策失去效力。此時,財政政策成為刺激經濟復甦的主要工具。日本的長期經驗被引用為一個典型案例,其在長期通縮和低利率環境下嚴重依賴財政擴張。
- 非傳統貨幣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 / Quantitative Easing, QE):
- 背景: 為了應對零利率下限導致的傳統貨幣政策失效,中央銀行發展了非傳統工具。
- 機制: 其中一個主要形式是量化寬鬆(QE)。這涉及中央銀行購買除了短期政府債券以外的其他資產,例如長期政府債券、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甚至公司債券等。
- 目的與影響: 這些操作旨在通過購買這些資產來壓低其收益率(即長期或其他類別的利率),從而降低更廣泛的借貸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這些操作會導致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大幅擴張,因為它持有更多的債券,並相對應地釋放了大量的貨幣或銀行準備金。雖然機制不同於直接設定短期利率,但其目標仍是通過影響利率和信貸條件來刺激經濟活動,因此被視為貨幣政策的一種形式。美國聯準會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和 COVID-19 疫情期間的大規模 QE 操作及其資產負債表擴張被用作實例。
- 模型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及政策時滯(Policy Lags):
- 模型簡化: 講座承認實際的經濟模型更複雜,包含動態變化、更多變數等。但 IS-LM 框架捕捉了核心的關係。
- 政策效果的時滯: 重要的是,總體經濟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的效果在現實中存在顯著的時滯(lags)。從中央銀行決定降息或升息,到這些變化充分影響投資、總合需求、產出、就業和物價,需要數個季度甚至更長時間。這使得政策制定變得困難,因為中央銀行必須根據對未來的預期來行動,而且無法立即看到其行動的全部效果。教授提供了圖表顯示升息對零售銷售、就業、失業率和物價的影響需要時間來顯現。
總之,該講座通過 IS-LM 模型深入解釋了短期內物品市場與金融市場如何相互作用決定產出與利率,並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分析框架來理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影響經濟,特別是在面對經濟衰退、零利率下限等特殊情況時,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現實中政策效果存在的時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