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提供的講義稿內容,可以提取出以下主要論點,並進行詳盡解釋:
- IS-LM 模型的核心目的與應用:
- 目的: IS-LM 模型旨在描述封閉經濟體系中短期內總體產出(或稱國民所得,Y)與利率(i)之間如何共同決定其均衡水平。它將商品市場(Goods Market)與金融市場(Financial Market)的均衡狀態結合在同一個框架下進行分析。
- 應用: 這個模型是理解和分析宏觀經濟政策工具(特別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影響的基礎框架。透過分析這些政策如何影響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均衡曲線,可以預測它們對總體產出和利率的短期效應。講者特別提到,美國聯準會(Fed)等中央銀行思考和執行貨幣政策時,其背後機制的起點就是 IS-LM 模型,即使實際操作可能更複雜。
- IS 關係(商品市場均衡):
- 定義: IS 曲線代表了商品市場達到均衡時,總體產出(Y)與利率(i)的所有可能組合。商品市場均衡發生在總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等於總產出(Y)時。
- 總需求的組成: 在此封閉經濟模型中,總需求 AD = 消費 (C) + 投資 (I) + 政府支出 (G) 。消費 C 主要取決於可支配所得 (Y-T),其中 T 為稅收;政府支出 G 和稅收 T 在此模型中被視為政策參數。
- 投資的內生性: 關鍵的改變在於投資 I 不再被視為外生給定,而是內生變量,其大小取決於兩個因素:
- 產出 (Y): 投資與產出呈正相關(I 隨 Y 增加而增加)。當產出高、銷售量增加時,企業傾向於擴大生產能力,購買更多設備和建築,因此增加投資。這類似於消費對產出的反應。
- 利率 (i): 投資與利率呈負相關(I 隨 i 增加而減少)。企業進行投資通常需要借款,利率代表借貸成本;即使企業使用自有資金,利率也代表資金的機會成本(若不投資實體資本,可進行金融投資獲取利率收益)。因此,利率越高,投資的成本或機會成本越大,企業越不願投資。
- IS 曲線的推導: 將總需求 AD = C(Y-T) + I(Y, i) + G 代入商品市場均衡條件 Y = AD 。得到 Y = C(Y-T) + I(Y, i) + G 。這個等式定義了 IS 關係。
- 在 Y-AD 圖上(類似第三講),AD 線 (ZZ 線) 是向上傾斜的(斜率為邊際消費傾向加上邊際投資傾向,都為正)。利率 i 是 ZZ 線的參數,利率越高,投資越少,使得 ZZ 線向下平移。
- 因此,當利率 i 上升時,對於任何給定的產出水平,投資都會下降,導致總需求下降。為了重新達到商品市場均衡 (Y=AD),產出 Y 必須下降。反之,當利率 i 下降時,投資增加,總需求增加,均衡產出必須上升。這就推導出 IS 曲線是向下傾斜的。
- IS 曲線的移動: 任何影響總需求但不是由 Y 或 i 的變動引起的因素,都會導致 IS 曲線移動。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出 (G) 、稅收 (T) 以及自主性消費或投資(不受當前 Y 和 i 影響的消費或投資部分,例如消費者信心、企業預期、財富變化等)。
- 擴張性財政政策: 例如,G 增加或 T 減少,會直接或間接增加總需求,使得在任何給定的利率水平下,均衡產出都更高。這導致 IS 曲線向右移動。講者以 COVID-19 期間對家庭的大規模轉移支付為例,這相當於減稅(增加可支配所得)或直接增加收入,屬於擴張性財政政策,會使 IS 曲線右移。
- 緊縮性財政政策: G 減少或 T 增加,會減少總需求,使得在任何給定的利率水平下,均衡產出都更低。這導致 IS 曲線向左移動。
- 其他總需求衝擊: 例如,消費者信心提升(自主性消費 C0 增加)或企業預期改善(自主性投資增加),會使 IS 曲線向右移動;反之,信心下降或預期悲觀則使 IS 曲線向左移動。講者開頭提到的資產價格上漲導致家庭財富增加,就屬於導致 IS 右移的一個重要力量(通過提高自主性消費)。
- LM 關係(金融市場均衡):
- 定義: LM 曲線代表了金融市場(特別是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總體產出(Y)與利率(i)的所有可能組合。金融市場均衡發生在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時。
- 傳統觀點與現代觀點:
- 傳統觀點: 傳統上,假設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量 (M) 。貨幣需求 (L) 取決於 Y(交易需求,Y 越高,需要越多貨幣)和 i(投機需求/機會成本,i 越高,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越大,貨幣需求越少)。金融市場均衡為實質貨幣供給 M/P = L(Y, i) 。在這個設定下,Y 增加會增加貨幣需求,為了維持貨幣市場均衡,利率必須上升(減少貨幣需求來匹配固定的貨幣供給),因此 LM 曲線是向上傾斜的。
- 現代觀點(講者採用的觀點): 講者強調,現代中央銀行(如聯準會)主要盯住並設定目標利率,而不是盯住貨幣供給量。中央銀行會承諾將短期利率維持在某一目標水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央銀行會根據市場的貨幣需求變化,提供或收回所需的貨幣供給。換句話說,貨幣供給量成為內生變量,以確保利率穩定在目標水平。
- LM 曲線的形狀: 在現代觀點下,由於中央銀行直接設定並維持利率水平,LM 曲線變成了在目標利率水平上的水平線。無論產出水平如何變化,中央銀行都會調整貨幣供給,使得市場利率保持不變。
- LM 曲線的移動: 在現代觀點下,唯一會導致 LM 曲線移動的因素是中央銀行改變其目標利率。
- 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提高目標利率。這導致 LM 曲線向上移動。講者提到聯準會為應對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而提高利率,這就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 擴張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降低目標利率。這導致 LM 曲線向下移動。
- IS-LM 模型中的總體均衡與政策分析:
- 總體均衡點: 總體均衡發生在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交點。這個交點同時滿足商品市場均衡(Y=AD)和金融市場均衡(M/P=L(Y,i),或更準確地說,市場利率等於中央銀行的目標利率)的條件。這個交點唯一確定了短期的均衡產出水平 (Y*) 和均衡利率水平 (i*) 。
- 政策分析: 利用 IS-LM 模型分析政策影響的基本步驟是:
- 識別政策變動影響的是 IS 曲線還是 LM 曲線。財政政策(G 、 T)影響 IS ;貨幣政策(目標利率)影響 LM 。
- 判斷曲線移動的方向。
- 找到新的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交點,確定新的均衡產出和利率。
- 財政政策的影響(在現代 LM 設定下):
- 緊縮性財政政策(IS 左移): 如果政府增加稅收或減少支出,IS 曲線向左移動。由於中央銀行維持目標利率不變(LM 水平),新的均衡點位於新的 IS 曲線與原水平 LM 曲線的交點。結果是:均衡產出下降,均衡利率保持不變。
- 擴張性財政政策(IS 右移): 如果政府減少稅收或增加支出,IS 曲線向右移動。由於中央銀行維持目標利率不變(LM 水平),新的均衡點位於新的 IS 曲線與原水平 LM 曲線的交點。結果是:均衡產出上升,均衡利率保持不變。
- 講者以緊縮性財政政策為例,展示了 IS 曲線左移如何導致均衡產出下降,同時利率因為 LM 是水平線而保持不變。這說明在中央銀行盯住利率的框架下,財政政策的乘數效應會直接體現在產出變化上,而不會引起利率變動(因為利率被央行釘住)。
總結來說,這段講義稿的主要論點在於介紹 IS-LM 模型作為一個整合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短期均衡模型,並重點解釋了 IS 曲線的推導及其影響因素(特別是投資對產出和利率的反應,以及財政政策和其他總需求因素如何使其移動),以及在現代中央銀行盯住利率的背景下 LM 曲線為何是水平的及其移動機制。最終,利用這個模型框架初步分析了財政政策對產出和利率的短期影響。講者開頭部分提及的美國經濟現狀(高財富、高消費、過熱、通膨、聯準會升息)則是用來強調 IS-LM 模型在理解當前宏觀經濟政策中的實用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