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3 The Goods Market

好的,這段 MIT 宏觀經濟學課程第三講探討了財貨市場,主要解釋了在短期內,總合產出(或稱 GDP)是如何決定的。以下是根據提供的資料提取並詳盡解釋的主要論點,內容聚焦於影片中教授所講解的核心概念:

主要論點一:短期內總合產出(GDP)的決定主要由總合需求驅動。

影片一開始就提到,經濟學家預測經濟衰退(總合產出下降)的機率,而這種預測背後依賴於對均衡產出決定機制的理解。教授強調,在「非常短期」內(約一年左右),總合產出的決定機制與中長期不同。核心觀點是,在短期內,經濟體存在大量未使用的產能或靈活性,因此產出能夠迅速響應需求的變化。簡而言之,短期內的產出水準「取決於需求希望它是多少」。

這種觀點是短期宏觀經濟學(商業週期分析)的基石。它假設價格在短期內相對僵固,主要調整的是數量(產出)。如果總合需求增加,企業會增加生產以滿足需求,從而提高總合產出;反之,如果總合需求下降,企業會減少生產,導致總合產出下降。因此,理解總合需求的構成和決定因素,成為預測和分析短期經濟波動(如衰退或擴張)的關鍵。影片中提到,這解釋了為何人們高度關注消費者信心等反映需求的指標,因為這些指標直接影響了短期產出的預期。

主要論點二:總合需求由消費 (C) 、投資 (I) 、政府支出 (G) 、出口 (X) 和進口 (IM) 構成。

影片詳細列舉了總合需求的組成部分,並說明了它們的定義:
* 消費 (C): 由消費者(家庭)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是總合需求中最大的一個組成部分(影片中提到佔美國 GDP 的近 70%)。
* 投資 (I): 包含非住宅投資(設備、廠房)和住宅投資(房屋、公寓),雖然佔比小於消費,但也相當重要。
* 政府支出 (G): 由聯邦、州和地方政府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教授特別強調,這不包括政府轉移支付(如福利金或 COVID 期間發放的支票),因為轉移支付不直接構成對商品服務的需求,而是影響家庭的可支配所得。
* 出口 (X): 外國人購買本國(美國)生產的商品與服務。這增加了對本國產品的需求。
* 進口 (IM): 本國消費者、企業或政府購買外國生產的商品與服務。這構成了本國的需求,但不是對本國產品的需求,因此在計算對本國產品的總合需求時需要減去。
* 存貨投資: 生產量與銷售量之間的差異。這是一個波動性較大但佔比小的項目。

在建立初步模型時,教授為了簡化分析,做了幾個重要的假設:
1. 封閉經濟假設: 暫時忽略出口 (X) 和進口 (IM),將它們設為零。這意味著模型考慮的是一個不與世界其他地區互動的經濟體。
2. 忽略存貨投資: 將存貨投資設為零,假設生產量總是等於銷售量。
3. 投資 (I) 、政府支出 (G) 和稅收 (T) 的外生性假設: 假設投資、政府支出和稅收水準由模型外部的因素決定,是給定的常數,不受模型內的產出水準影響(至少在最簡化版本中)。

在這些假設下,對本國產品的總合需求 Z 簡化為:Z = C + I + G 。

主要論點三:消費是總合需求中唯一(在模型中)內生決定的部分,且主要取決於可支配所得。

由於消費是總合需求的最大組成部分,且其決定機制相對複雜,模型將重點放在對消費的建模上。教授提出了一個簡單但核心的「消費函數」假設:消費 (C) 是可支配所得的一個遞增函數。
* 可支配所得 (Yd): 定義為總合所得(產出 Y)減去稅收 (T),即 Yd = Y – T 。這是家庭可以自由支配(用於消費或儲蓄)的所得。
* 消費函數的形式: 為了進一步簡化,假設消費函數是線性的:C = C0 + C1 * (Y – T) 。
* C0: 自發性消費 (autonomous consumption) 。這是即使可支配所得為零時,人們也會進行的消費。它捕獲了許多模型未明確考慮的影響消費的因素,如消費者信心、財富水準等。這些因素的變化會導致整個消費函數的截距發生變化。
* C1: 邊際消費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MPC) 。這是可支配所得每增加一個單位(一美元),消費會增加的比例。根據常理,C1 的值介於 0 和 1 之間 (0 < C1 < 1),因為人們不會將額外所得的全部用於消費(會儲蓄一部分),也不會完全不消費。 C1 是消費函數的斜率,反映了消費對可支配所得變化的敏感度。

因此,在簡化模型中,總合需求 Z 可以表達為:Z = [C0 + C1(Y – T)] + I + G 。這個表達式顯示,總合需求是總合產出 Y 的一個遞增函數(因為 Yd 隨 Y 增加,而 C 隨 Yd 增加),其斜率為 C1 。

主要論點四:均衡產出發生在總合產出等於總合需求之處 (Y = Z) 。

這是決定短期均衡的核心條件。在短期模型中,產出被假設為會調整以滿足需求。因此,經濟體的均衡狀態就是總合供給(產出 Y)恰好等於總合需求 (Z) 的水準。這是一個「均衡條件」,而不是一個行為函數。只有在均衡時,這個條件才成立。

結合總合需求函數 Z = C0 + C1(Y – T) + I + G 和均衡條件 Y = Z,可以代入求解均衡產出 Y
Y
= C0 + C1(Y – T) + I + G
Y
– C1 * Y = C0 – C1 * T + I + G
Y
* (1 – C1) = C0 – C1 * T + I + G
Y* = (1 / (1 – C1)) * (C0 – C1 * T + I + G)

這個方程式給出了在該簡化模型下,均衡產出的決定公式。

主要論點五:乘數效應 (The Multiplier) 是總合需求變化對產出產生放大影響的關鍵機制。

從均衡產出公式 Y = (1 / (1 – C1)) * (C0 – C1 * T + I + G) 中,可以看出 (1 / (1 – C1)) 這一項。教授將其稱為「乘數」。
*
乘數的公式: Multiplier = 1 / (1 – C1) 。
*
乘數的意義: 由於 0 < C1 < 1,所以 (1 – C1) 介於 0 和 1 之間,因此乘數 (1 / (1 – C1)) 大於 1 。這意味著,總合需求中任何「自發性」組成部分(即公式中括號內的 C0, I, G 或與 T 相關的部分)的變化,都會導致均衡產出產生一個更大*的變化。

乘數效應的機制解釋: 教授通過一個例子解釋了乘數的直觀邏輯。假設自發性消費 C0 增加了 10 億美元(例如,消費者信心突然高漲)。
1. 第一輪效應: 總合需求 Z 最初增加 10 億美元。由於產出等於需求,產出 Y 也立即增加 10 億美元。
2. 第二輪效應: 產出 Y 的增加意味著總合所得也增加了 10 億美元(因為產出等於所得)。
3. 第三輪效應: 所得增加 10 億美元後,根據消費函數 C = C0 + C1(Y – T),消費者會將其中一部分用於消費。消費的增量是 C1 * 10 億美元(例如,如果 C1=0.5,則消費增加 5 億美元)。這構成了對產品的額外需求。
4. 第四輪效應: 這額外 C1 * 10 億美元的需求又會促使企業增加 C1 * 10 億美元的生產,從而導致所得再次增加 C1 * 10 億美元。
5. 後續效應: 所得的再次增加又會導致消費增加 C1 * (C1 * 10 億美元) = C1² * 10 億美元,如此循環下去。

總的產出增加是所有這些輪次增加的總和:10 億 + C110 億 + C1²10 億 + C1³*10 億 + … 。這是一個無窮等比級數,其總和為 10 億 * (1 + C1 + C1² + C1³ + …) = 10 億 * (1 / (1 – C1)) 。因此,最初的 10 億美元自發性需求衝擊,最終導致了 10 億美元乘以乘數的產出變化。

教授強調,乘數的大小取決於邊際消費傾向 C1 。 C1 越大(人們將大部分額外所得用於消費),循環流動中的洩漏就越少(儲蓄的比例越小),乘數就越大,總合需求的衝擊對產出的影響就越顯著。這解釋了為何在經濟衰退時,政府支出(G)的增加被認為是刺激經濟的有力手段,因為它會通過乘數效應放大其對產出的影響。

主要論點六:可以使用圖形(45 度線圖)來直觀展示均衡產出和乘數效應。

教授使用了一個圖形來輔助理解。圖形的橫軸代表總合產出 (Y) 或所得,縱軸代表總合需求 (Z) 。
* 45 度線: 圖中有一條從原點出發斜率為 1 的 45 度線。這條線代表了均衡條件 Y = Z,即所有位於這條線上的點都滿足總合產出等於總合需求。
* 總合需求曲線 (ZZ): 總合需求函數 Z = (C0 – C1T + I + G) + C1 * Y 被繪製為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的截距是 (C0 – C1T + I + G),表示當產出 Y 為零時的總合需求(即自發性需求部分)。這條直線的斜率是 C1,即邊際消費傾向。由於 0 < C1 < 1,這條 ZZ 線的斜率小於 45 度線的斜率。
* 均衡點: 均衡產出發生在總合需求曲線 (ZZ) 與 45 度線相交的點。在這個交點,Y = Z 成立。

圖形非常直觀地展示了乘數效應。當總合需求的任何自發性組成部分增加(如 C0 增加)時,總合需求曲線 (ZZ) 會向上平行移動。新的均衡點將位於更高的產出水準。由於 ZZ 線的斜率小於 45 度線,ZZ 線向上移動引起的均衡產出增加量,將大於 ZZ 線向上移動的初始垂直距離(即自發性需求的變化量)。圖中通過多個步驟的箭頭展示了從初始均衡到新的均衡的調整過程,這就是乘數效應的圖形化體現:需求增加 -> 產出增加 -> 所得增加 -> 消費再次增加 -> 需求再次增加,如此循環,最終達到更高的均衡產出。

主要論點七:均衡條件也可以從投資等於儲蓄 (I = S) 的角度來理解。

教授提到了一種替代的、但在結果上完全等同的推導均衡產出的方法,即從總體經濟的投資等於總體儲蓄的角度。這是日後「IS 曲線」名稱的由來。
* 私人儲蓄 (Sp): 可支配所得中未被消費的部分,即 Sp = Yd – C = (Y – T) – C 。根據消費函數 C = C0 + C1(Y – T),私人儲蓄可以寫成 Sp = (Y – T) – [C0 + C1(Y – T)] = (1 – C1)(Y – T) – C0 。私人儲蓄是產出 Y 的遞增函數,斜率為 (1 – C1),即邊際儲蓄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save) 。
* 政府儲蓄 (Sg): 政府收入(稅收 T)減去政府支出 (G),即 Sg = T – G 。如果 T > G,政府有財政盈餘,儲蓄為正;如果 T < G,政府有財政赤字,儲蓄為負。
* 總體儲蓄 (S): 私人儲蓄加政府儲蓄,即 S = Sp + Sg 。
* 投資等於儲蓄的均衡條件: 在均衡時,總體經濟中的投資 (I) 必須等於總體儲蓄 (S),即 I = Sp + Sg 。

教授證明,將 Sp 和 Sg 的表達式代入 I = Sp + Sg,並進行整理,最終會得到與 Y = C + I + G 完全相同的均衡產出公式。這兩種方法是殊途同歸的。雖然影片後續主要使用 Y=Z 的框架,但介紹 I=S 的視角有助於理解宏觀經濟學的另一重要概念。

主要論點八:在短期內,可能存在「儲蓄矛盾」(Paradox of Saving) 的現象。

作為 I=S 視角的一個應用,教授闡述了一個反直觀的宏觀經濟現象:儲蓄矛盾。在微觀層面,個體增加儲蓄通常被認為是明智和有利於長期的行為。然而,在短期宏觀層面,如果所有個體都試圖增加儲蓄(即減少消費),這可能會導致總合需求下降。
* 機制: 個人希望增加儲蓄,這意味著在任何給定的所得水準下,他們會減少消費。在圖形上,這表現為總合需求曲線向下移動(例如,自發性消費 C0 下降)。
* 結果: 總合需求下降導致總合產出 Y 下降(通過乘數效應)。由於產出下降意味著總合所得下降,雖然人們的「儲蓄意願」提高了(邊際儲蓄傾向可能不變,但自發性儲蓄可能增加),但由於所得變低了,他們實際能夠儲蓄的總量(或總體儲蓄)可能並未增加,甚至可能下降(這取決於具體函數形式和衝擊大小,但核心在於,其導致了產出下降的負面宏觀後果)。
* 矛盾之處: 個人的美德(增加儲蓄)在短期內可能成為宏觀經濟的負擔(導致經濟衰退)。這是因為在短期內,產出是由需求決定的,而增加儲蓄直接削減了需求(消費)。這也解釋了為何在經濟衰退時,鼓勵消費有時被視為一種刺激經濟的手段。

主要論點九:財政政策(政府支出和稅收)是影響總合需求和短期產出的有力工具。

在該模型中,政府支出 (G) 和稅收 (T) 被視為外生變數,但它們實際上是政府可以控制的財政政策工具。
* 擴張性財政政策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增加政府支出 (G) 或減少稅收 (T) 。
* 增加 G 會直接增加總合需求 (Z) 。
* 減少 T 會增加可支配所得 (Y-T),從而通過消費函數增加消費 (C),進而增加總合需求 (Z) 。
* 這兩種政策都會使總合需求曲線 (ZZ) 向上移動,通過乘數效應導致均衡產出大幅增加。
* 緊縮性財政政策 (Contractionary Fiscal Policy): 減少政府支出 (G) 或增加稅收 (T) 。
* 減少 G 會直接減少總合需求 (Z) 。
* 增加 T 會減少可支配所得 (Y-T),從而減少消費 (C),進而減少總合需求 (Z) 。
* 這兩種政策都會使總合需求曲線 (ZZ) 向下移動,通過乘數效應導致均衡產出大幅下降。

教授提到,政府有時會利用財政政策來影響經濟。例如,在經濟過熱(通膨壓力大)時,政策制定者(如中央銀行,雖然模型尚未引入貨幣政策,但教授用其行為來類比)可能會試圖「嚇唬」消費者,降低其信心(相當於降低 C0),或通過緊縮性財政政策來抑制總合需求,從而使產出下降,為經濟「降溫」。

總之,這堂課的核心在於建立一個最基礎的短期宏觀經濟模型,解釋了在短期內,總合需求如何通過消費函數和均衡條件來決定總合產出,並引入了乘數這一關鍵概念來解釋需求衝擊的放大效應。同時,通過儲蓄矛盾和財政政策的例子,展示了這個模型如何提供分析短期經濟波動和政策效應的框架。這個模型雖然簡單,但構成了後續課程更複雜短期模型分析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