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 7 Competition I

好的,根據提供的文字資料,我們可以提取出麻省理工學院微觀經濟學課程「競爭 I」這場演講的主要論點。以下是針對這些論點的詳盡解釋:

這場演講的核心在於介紹市場結構 (Market Structure) 如何影響廠商的生產決策,並以完全競爭市場 (Perfect Competition) 作為起點進行深入探討。講者首先回顧了生產者理論,指出雖然我們知道廠商如何以最低成本生產特定數量,但還不清楚廠商應該「生產多少」這個根本問題。市場結構正是解答這個問題的關鍵。

  1. 完全競爭市場的定義與假設 (Definition and Assumptions of Perfect Competition):

    • 核心概念:價格接受者 (Price-Takers):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個別廠商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這意味著任何單一廠商的生產或銷售決策都微不足道,無法影響整個市場的價格。對個別廠商而言,他們面對的需求曲線是水平的,即完全彈性 (perfectly elastic),無論他們生產多少,產品都只能以市場決定的價格出售。
    • 達成價格接受者特性的假設:這種價格接受者的狀態並非憑空而來,它通常建立在以下三個關鍵假設之上:
      • 產品同質 (Identical Products):市場上所有廠商銷售的產品是完全相同的,對消費者來說沒有任何區別。
      • 資訊完全透明 (Full Information/Transparent Prices):買賣雙方都擁有關於價格和產品質量的完整資訊。消費者清楚知道每個廠商的報價。
      • 沒有交易成本 (No Transaction Costs):消費者可以輕鬆地在不同廠商之間轉換購買,尋找最低價格,無需支付額外的時間、精力或金錢成本。
    • 講者透過例如艾菲爾鐵塔周圍販賣相同鑰匙圈的攤販來比喻這種市場結構,即使是像 eBay 這樣看似符合條件的平台,在現實中也可能因運費資訊不透明、產品非完全同質等因素而偏離完美競爭。儘管完美競爭是一個理想化的模型,但它為理解市場運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極端情況。
  2. 短期利潤最大化 (Short-Run Profit Maximization):

    • 廠商的根本目標是最大化利潤,利潤等於總收益減去總成本 (Profit = Total Revenue – Total Cost) 。
    • 廠商的決策變數是「產量 q」,而非價格(價格是市場給定的)。
    • 利潤最大化的通用原則是設定 邊際收益 (Marginal Revenue, MR) 等於邊際成本 (Marginal Cost, MC)。邊際收益是多銷售一單位產品所帶來的額外收益;邊際成本是多生產一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成本。
    • 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由於廠商是價格接受者,無論銷售多少單位,每增加一單位產品帶來的額外收益始終等於市場價格 P 。因此,MR = P
    • 所以,完全競爭廠商在短期內利潤最大化的條件簡化為 P = MC 。這意味著廠商會一直增加產量,直到最後一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剛好等於其售價。講者用「爬山」(hill-climbing) 的比喻來解釋這種邊際決策:廠商不斷測試多生產一單位是否能增加利潤(即 MR > MC 時),直到達到 MR = MC 的山頂(利潤最大化點)。
    • 講者使用一個具體的成本函數例子 (C = 10 + 5q²) 來演示如何找到 MC (MC = 10q),然後設定 P = 10q 來決定特定價格 P 下的利潤最大化產量 q 。並解釋如何根據 P 和 q 計算總利潤:通過找到該產量下的平均總成本 (Average Total Cost, ATC),利潤可以表示為 (P – ATC) * q*,這可以用圖形上的矩形面積表示。
  3. 短期歇業決策 (Short-Run Shutdown Decision):

    • 一個重要的短期概念是,即使廠商處於虧損狀態 (利潤為負),也可能選擇繼續生產而非立即關閉。
    • 原因是短期內存在固定成本 (Fixed Costs, FC),這些成本是已經投入且無法收回的「沉沒成本」(sunk costs),無論是否生產都必須支付。
    • 廠商的決策是比較「生產 (虧損較小)」和「完全歇業 (損失等於固定成本)」哪個更好。
    • 如果廠商繼續生產,只要其收益足以彌補變動成本 (Variable Costs, VC),那麼生產帶來的損失就會小於其固定成本(因為一部分固定成本得到了彌補)。只有當價格低到連平均變動成本 (Average Variable Cost, AVC = VC/q) 都無法彌補時,廠商才會選擇歇業,此時損失等於固定成本。
    • 因此,短期歇業的規則是:當 價格 (P) 低於平均變動成本 (AVC) 的最低點時,廠商應該停止生產 (q=0) 。只要 P ≥ min AVC,即使利潤為負(但大於 -FC),廠商仍會按照 P=MC 的規則生產。
    • 講者使用前面的成本函數例子 (VC = 5q², AVC = 5q) 說明,在該特定情況下,由於 AVC = 0.5P (根據 P=MC 得到的 q=P/10 代入),只要 P > 0,0.5P 總是小於 P,因此該廠商在面對正的價格時永遠不會因 P < AVC 而歇業。(再次強調,這是一個特定成本函數的例子,並非普遍適用)。
  4. 短期廠商供給曲線 (Short-Run Firm Supply Curve):

    • 短期內,一個完全競爭廠商的供給曲線就是其邊際成本 (MC) 曲線,但僅限於高於平均變動成本 (AVC) 最低點的部分。這是因為低於 AVC 最低點的價格會導致廠商歇業,產量為零。
    • 這條曲線反映了在不同市場價格下,廠商為了最大化利潤(遵循 P=MC 原則且不低於歇業點)願意提供的產量。邊際成本曲線上升是因為邊際報酬遞減規律,隨著產量增加,生產額外一單位的成本會上升,因此更高的價格才能激勵廠商生產更多。
  5. 短期市場供給曲線 (Short-Run Market Supply Curve):

    • 市場供給曲線是市場上所有廠商供給曲線的水平加總 (horizontal summation) 。
    • 如果市場上有 n 個相同的完全競爭廠商,市場總供給量 Q 就是每個廠商供給量 q 的 n 倍:Q = n * q 。
    • 講者從個別廠商供給曲線 q = P/10 推導出市場供給曲線 Q = n * (P/10) 。例如,若有 6 個相同廠商 (n=6),則市場供給曲線為 Q = 6 * (P/10) = 3/5 P 。
    • 市場供給曲線比個別廠商的供給曲線更平坦,這意味著市場供給更具彈性 (more elastic),因為價格的微小變動會影響所有廠商的產量,總和起來效果更大。
  6. 短期市場均衡 (Short-Run Market Equilibrium):

    • 這是將廠商行為和市場結構結合起來的總結。市場均衡發生在市場需求量等於市場供給量 (Market Demand = Market Supply) 之處。
    • 尋找短期市場均衡的步驟如下:
      • a. 從廠商的生產函數、要素價格和固定資本等基本資訊出發,推導出個別廠商的成本函數,進而得到其邊際成本和短期供給曲線 (滿足 P=MC 且在歇業點之上) 。
      • b. 假設市場中的廠商數量 n,將個別廠商的供給曲線水平加總,得到市場的短期供給曲線。
      • c. 結合市場的需求曲線(來自消費者理論的推導)。
      • d. 設定市場供給量等於市場需求量,解出市場的均衡價格 (P) 和均衡總產量 (Q) 。
      • e. 驗證一致性:在求解出的均衡價格 P 下,根據個別廠商的供給曲線,每個廠商會生產 q = P/10 。市場總產量 Q = n * q 。這個 Q 必須與需求曲線在價格 P* 下的需求量相符。這證明了在均衡狀態下,所有市場參與者(消費者和個別廠商)的決策是相互協調和滿足的。
    • 講者以具體數字為例 (市場供給 Q = 3/5 P, 市場需求 Q = 48 – P),設定兩者相等,解出均衡價格 P = 30 和均衡總產量 Q = 18 。然後驗證在 P*=30 下,每個廠商會生產 q = 30/10 = 3 單位,6 個廠商總共生產 6 * 3 = 18 單位,這與均衡總產量吻合。
    • 講者強調,這種從廠商的基本生產要素、成本結構和行為準則,一步步推導出市場供給曲線,最終與市場需求曲線共同決定均衡價格和數量,並驗證個體決策與總體均衡的一致性,是微觀經濟學模型強大之處。

總之,這場演講圍繞完全競爭市場,系統地講解了廠商如何在給定市場結構下,根據成本和價格進行利潤最大化決策(短期 P=MC),考量短期是否歇業(P vs AVC),從而推導出個別廠商和市場的短期供給曲線,並最終結合市場需求曲線,通過供需平衡來確定市場的短期均衡價格和產量。這為後續探討其他市場結構(如壟斷和寡佔)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