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 8 Competition Ii

好的,這是一份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影片逐字稿,提取並詳盡解釋其主要論點的繁體中文分析:

這場由 Jonathan Gruber 教授講授的 MIT 微觀經濟學課程,主題延續了競爭理論的討論,特別是將焦點從短期轉移到長期競爭,並探討了完美競爭模型的關鍵預測及其在現實世界中的複雜性。影片的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核心部分:

論點一:在完美競爭市場的長期,存在「自由進出」的前提下,廠商的經濟利潤將趨向於零。

這是課程首先建立的核心論點,也是完美競爭模型在長期的一個極端但重要的預測。教授解釋說,除了先前討論的完全資訊和產品同質性假設外,完美競爭的長期模型增加了一個關鍵假設:「自由進出」(Free Entry and Exit)。這意味著在長期,廠商可以自由地進入或退出這個市場,不受任何限制。

這個自由進出的假設帶來了一個強烈的後果:經濟利潤(Economic Profit)在長期將會是零。經濟利潤不同於會計利潤,它考慮了所有投入的機會成本,包括資本的機會成本。

其邏輯推理如下:
1. 利潤為正(> 0)時: 如果市場中的現有廠商正在賺取正的經濟利潤,這對市場外的潛在進入者來說是一個誘因。由於存在「自由進入」,新的廠商會被這些利潤吸引而進入市場。隨著更多廠商進入,市場的總供給曲線會向右移動(變得更平坦,假設所有廠商生產成本相同)。在市場需求曲線不變的情況下,供給增加會導致市場價格下降。個別廠商是價格接受者,面臨更低的市場價格。價格下降會減少個別廠商的利潤,這個過程會持續進行,直到價格下降到所有廠商的經濟利潤為零為止。
2. 利潤為負(< 0,即虧損)時: 如果市場中的廠商正在遭受經濟損失(利潤為負),這對現有廠商來說是一個退出的誘因。由於存在「自由退出」,虧損的廠商會選擇離開市場。隨著廠商退出,市場的總供給曲線會向左移動(變得更陡峭)。在市場需求曲線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減少會導致市場價格上升。價格上升會減少個別廠商的損失,這個過程會持續進行,直到價格上升到所有現有廠商的經濟利潤為零為止。在長期,廠商只有在收回所有成本(包括機會成本)的情況下才會繼續經營,因此利潤為負意味著他們無法收回所有成本,最終會選擇退出。

因此,無論是從利潤為正還是為負開始,自由進出機制都會將市場中的經濟利潤推向零。當經濟利潤為零時,價格等於平均成本(P = AC)。進一步地,在完美競爭下,廠商通過設定價格等於邊際成本來最大化利潤(P = MC)。因此,在長期均衡時,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P = MC = AC)。我們知道,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相交於平均成本的最低點,這意味著在長期均衡時,每個廠商都會在其最低平均成本處進行生產。

這導致了另一個重要結論:在完美競爭的長期均衡下,市場的長期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最低平均成本水平的水平線(完美彈性)。這反映了只要價格高於最低平均成本,就會有無限數量的廠商進入;只要價格低於最低平均成本,就會有無限數量的廠商退出。只有在價格等於最低平均成本時,市場供給量才會根據需求量進行調整,而不會引發進入或退出。

教授以 1990 年代個人電腦市場的進入潮(Dell, Gateway 等新廠商)和大型主機市場的退出潮(DEC, IBM 的衰落)為例,生動地說明了利潤吸引進入、虧損導致退出的市場動態,並解釋了這種動態如何將價格和利潤推向長期均衡點。

論點二:現實世界中,廠商的長期利潤不為零,這與完美競爭模型的假設條件不符。

雖然完美競爭模型預測長期利潤為零,但現實中許多公司(如 Apple 、通用汽車等)長期以來一直賺取巨額利潤。教授提出,這是因為現實市場往往不完全符合完美競爭的所有假設。他特別指出了導致長期利潤可能不為零的三個主要原因(雖然第三個原因對利潤的影響不同於前兩個):

  1. 進入受限(Limited Entry): 完美競爭假設自由進出,但在現實中存在各種「進入障礙」(Barriers to Entry)。這些障礙使得新廠商進入市場變得困難或成本高昂。例子包括專利、政府許可、規模經濟(需要大量前期投資)、品牌忠誠度、或甚至是現有廠商的阻撓行為(如教授提到的艾菲爾鐵塔旁賣毯子的例子)。最根本的進入障礙可能是沉沒成本(Sunk Costs)。如果進入一個市場需要投入巨大的、無法收回的沉沒成本(例如,建立工廠、研發、市場行銷),潛在進入者只有在預期能獲得足夠高的利潤來彌補這些沉沒成本時,才會選擇進入。這使得現有廠商即使賺取正利潤,只要這個利潤不足以吸引新廠商支付進入成本,它們就可以在長期維持這些利潤。因此,進入障礙的存在允許廠商在長期獲得超額利潤。
  2. 廠商異質性(Firms are not identical): 完美競爭假設所有廠商是相同的。然而,現實中廠商的生產效率和成本結構可能不同。一些廠商可能比其他廠商更有效率,擁有更低的最低平均成本。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價格會由邊際成本最高的「邊際廠商」(Marginal Firm,即為了滿足當前市場需求而需要其產出的最高成本廠商)決定。如果市場需求足夠高,需要將高成本廠商的產出納入總供給,那麼那些成本較低、效率較高的廠商將能以高於其自身平均成本的市場價格出售產品,從而賺取正的經濟利潤。教授以不同國家生產棉花的成本差異為例,說明了即使在一個相對競爭的市場,最低成本的生產者(如巴基斯坦)在市場價格由更高成本生產者(如美國)決定時,可以獲得顯著的利潤。

論點三:投入價格隨產業產量變化,可能導致長期供給曲線向上傾斜,即使廠商利潤為零。

這與前兩個導致正利潤的原因不同。這第三個原因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量增加時,廠商購買生產投入的成本可能會上升。這發生在當產業是其投入市場的一個重要買家時。教授以勞動市場為例進行解釋:
1. 勞動市場供需: 勞動市場有向下傾斜的勞動需求曲線(工資越高,廠商需求越少)和向上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工資越高,工人願意工作越多)。
2. 產業擴張的影響: 如果市場對某一產品的需求增加,生產該產品的整個產業需要僱用更多的工人。這導致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勞動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3. 工資上升: 在向上傾斜的勞動供給曲線下,勞動需求增加會導致均衡工資(勞動的價格)上升。
4. 生產成本上升: 對個別廠商而言,勞動成本(工資)是其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工資上升會導致廠商的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線向上移動。
5. 長期供給曲線向上傾斜: 為了在長期維持零經濟利潤(即價格等於最低平均成本),當產業總產量增加、需要僱用更多工人導致工資上漲時,廠商的最低平均成本會隨之提高。因此,為了彌補更高的投入成本,市場價格必須更高,即使個別廠商仍然在自己的(更高水平的)最低平均成本處生產並賺取零利潤。這使得整個市場的長期供給曲線呈現向上傾斜的形態。

這個論點表明,長期供給曲線向上傾斜不一定意味著廠商在賺取正利潤。它可以僅僅反映了產業擴張導致投入成本上升的事實,即使所有廠商仍然只賺取零經濟利潤。這與因進入障礙或廠商異質性導致的向上傾斜供給曲線有所區別,後者通常伴隨著部分或所有廠商的正利潤。

論點四:現實中的廠商可能並不總是完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進行決策,存在「代理問題」。

課程最後質疑了經濟學中普遍假設的「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前提。教授舉了一些高管薪酬與公司業績不符的例子(即使股價下跌,CEO 仍獲得巨額報酬),來說明現實情況的複雜性。

核心問題在於現代大型公司普遍存在的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公司由廣大的股東(所有者,Principal)擁有,但日常經營和決策是由受僱的經理人或高管(控制者,Agent)負責。股東的目標是公司利潤最大化,以提高股票價值和分紅。然而,經理人可能有不同的個人目標,例如追求更高的薪酬、更大的公司規模(而非利潤率)、更好的個人待遇(如教授的私人飛機例子)、職位安全或聲譽。

這種所有者與控制者之間目標不一致導致了代理問題(Agency Problem)。經理人(代理人)可能不會完全按照股東(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行事。例如,經理人可能會進行非必要的開支(如豪華辦公室、私人飛機),或者追求那些有利於其個人聲譽但未必最大化公司利潤的項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公司設立了董事會(Board of Directors)來代表股東監督管理層。然而,教授指出董事會往往難以有效運作,部分原因是因為董事會成員常常由高管本身影響或選擇,且他們對公司的了解和投入程度可能不如高管。

為了解決代理問題和對齊所有者與經理人的激勵,公司採用了各種激勵機制,例如將高管薪酬與公司績效掛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股票選擇權(Stock Options)。其想法是給予經理人以特定價格購買公司股票的權利,如果公司股價上漲,股票選擇權的價值也會增加,從而激勵經理人努力提高公司價值(股價)。然而,教授也提醒股票選擇權存在潛在問題,例如可能導致經理人過於關注短期股價表現,甚至通過會計手法操縱報表(如安隆 Enron 案)以推高短期股價,這可能與公司的長期健康發展相衝突。

總結而言,這場講座從完美的長期競爭模型開始,預測了利潤為零和水平的供給曲線。隨後,它逐步放寬了完美競爭的嚴格假設,引入了進入障礙、廠商異質性以及投入價格變動等因素,解釋了為什麼現實中的長期利潤可以為正,以及長期供給曲線為何可能向上傾斜。最後,講座深入探討了公司層面的決策問題,質疑了簡單的利潤最大化假設,並介紹了代理問題以及它如何影響公司的行為,揭示了微觀經濟學模型在解釋複雜現實時需要考慮的更多層面。這些討論為理解現實世界市場的運作及其與理論模型的差異提供了重要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