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影片 metadata 和逐字稿,這場講座(Lec 13: Oligopoly I)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如下:
這場講座的核心內容是介紹寡占(Oligopoly)這種市場結構,並探討在這種結構下廠商如何互動及決策,特別是採用了賽局理論(Game Theory)作為主要的分析工具,並引入了古諾模型(Cournot Model)作為非合作寡占的具體分析框架。
以下是主要的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
寡占是現實中最常見的市場結構,介於完全競爭與獨占之間:
- 講座一開始即指出,經濟學中分析市場結構的兩個極端是完全競爭(理論上存在大量廠商,廠商無定價權,利潤為零)和獨占(只有一個廠商,擁有完全定價權)。然而,講師強調,在現實世界中,最普遍存在的市場形式是寡占。
- 寡占的定義是有少數(small number)廠商在市場中競爭。這「少數」意味著廠商數量多於獨占(只有一個),但遠少於完全競爭(理論上無限多個,或多到個別廠商行為無法影響整體市場)。
- 汽車產業被講師視為典型的寡占市場範例。在美國,主要的汽車銷售商不超過二十家。這種數量既不足以讓市場達到完全競爭的零利潤結果,也不足以讓個別廠商像獨占者一樣自由定價。
- 因此,寡占市場的廠商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們的決策必須考量到其他少數競爭者的反應,這使得寡占成為一個複雜且具策略互動性的市場結構。
-
寡占市場的廠商行為可分為合作與非合作兩類:
- 在只有一個廠商(獨占)或數千個廠商(接近完全競爭)的情況下,廠商的行為相對單純(獨占者最大化自身利潤,完全競爭者是被動的價格接受者)。然而,當市場只有少數幾個廠商時,他們可以選擇合作或非合作。
- 合作行為:廠商可以聯合起來形成卡特爾(cartel),成為一個合作組織。卡特爾的目標是透過協調生產量和定價,共同行動以最大化整體產業的利潤,如同一個聯合的獨占者。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被列為卡特爾的經典範例。卡特爾的目的是消除彼此間的競爭,以獲取獨占利潤。
- 非合作行為:廠商各自獨立決策,不進行協調或協議。講師認為這在現實中更為普遍,並預告下一講將解釋卡特爾難以維持的原因。本次講座的重點放在分析非合作的寡占市場。
- 分析非合作寡占需要新的工具,因為個別廠商的決策會互相影響。這引出了賽局理論。
-
賽局理論是分析非合作寡占的重要工具,核心概念是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
- 由於寡占廠商的決策具有策略互賴性(strategic interdependence)——一個廠商的決策(如定價或產量)會影響其他廠商的利潤,反之亦然——簡單的獨占或完全競爭模型不足以分析這種互動。
- 賽局理論將廠商之間的互動視為一個「賽局」。分析賽局的兩個關鍵要素是策略(strategy)(玩家的最佳行動方案)和均衡(equilibrium)(賽局結束時,所有玩家達到穩定狀態的結果)。
- 納許均衡是由數學家約翰·納許(John Nash,《美麗心靈》電影主角)提出的一個重要均衡概念。其定義是:在已知所有其他玩家的策略下,沒有任何玩家會想要改變自己的策略。換句話說,當達到納許均衡時,每個玩家的策略都是對其他玩家策略的最佳回應(best response)。
- 納許的一個重要洞見是,在某些情況下,個體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非合作競爭,可能導致一個比合作更糟糕的結果。
-
囚犯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展示納許均衡及非合作導致次優結果的經典範例:
- 講座透過一個兩人因犯罪被捕的經典情境來解釋囚犯困境和納許均衡。兩名囚犯(A 和 B)被分開審訊,他們有「保持沉默」(Silent)或「招供」(Talk/Squeal)兩個選擇。
- 設定一個支付矩陣(payoff matrix)來顯示不同選擇組合下的結果(刑期):
- A 沉默,B 沉默:各判刑 1 年(這是合作下對雙方最好的結果)。
- A 沉默,B 招供:A 判刑 5 年,B 判刑 0 年。
- A 招供,B 沉默:A 判刑 0 年,B 判刑 5 年。
- A 招供,B 招供:各判刑 3 年(講師修正了最初設定的 5 年,用 3 年使邏輯更清晰)。
- 分析個體的佔優策略(dominant strategy):無論對方選擇什麼,自己都有一個最佳選擇。對於 A 來說,如果 B 沉默,A 招供更好(0 年 vs 1 年);如果 B 招供,A 招供也更好(3 年 vs 5 年)。所以 A 的佔優策略是「招供」。由於對稱性,B 的佔優策略也是「招供」。
- 納許均衡:雙方都選擇「招供」。在這個均衡下,A 和 B 都判刑 3 年。
- 核心結論:這個非合作的納許均衡(招供,招供)對雙方來說都比合作下的結果(沉默,沉默,各判 1 年)更差。這生動地說明了,即使合作對所有參與者都有利,個體理性地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非合作行為,可能導致集體次優的結果。
- 講座還舉了可樂/百事可樂的廣告決策作為經濟學中的囚犯困境例子,說明即使不廣告對兩家公司總利潤更高,但各自的佔優策略都是廣告,最終導致雙方利潤都降低。這解釋了為何有些產業(如烈酒業過去)會達成不廣告的默契,以及這種默契(合作均衡)為何有時會崩潰。
-
古諾模型具體分析非合作寡占,廠商競爭方式是選擇產量,均衡結果介於獨占與完全競爭之間:
- 講座引入了古諾模型作為分析非合作寡占的一個特定、且便於理解和操作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寡占廠商的競爭方式是選擇產量(quantity competition),並假設他們同時做出產量決策。
- 古諾均衡(Cournot equilibrium)是納許均衡在古諾模型下的具體體現:它是廠商產量的一個組合,使得在其他廠商產量不變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廠商能通過改變自己的產量來增加利潤。
- 講師使用紐約-芝加哥航線只有兩家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和聯合航空)的例子來展示古諾模型。假設一個線性的市場需求曲線(P = 339 – Q,Q 為總產量)和固定的邊際成本(MC = 147)。
- 分析步驟:
- 先計算獨占者下的結果作為對照(MR=MC -> Q=96, P=243)。這是合作下的潛在目標。
- 然後引入競爭者。假設美國航空知道聯合航空會生產某個數量 qU,美國航空面臨的是市場總需求減去 qU 後的剩餘需求(residual demand)。美國航空會在這個剩餘需求曲線上,像獨占者一樣最大化利潤。
- 通過設定美國航空的邊際收益(MR_A,它現在取決於 qA 和 qU)等於其邊際成本(MC),導出美國航空的最佳產量 qA 是 qU 的函數:qA = 96 – 0.5qU 。這條函數曲線就是美國航空的最佳反應函數(best response function)。
- 由於問題是對稱的(聯合航空面臨相同的需求和成本),聯合航空的最佳反應函數是 qU = 96 – 0.5qA 。
- 古諾均衡點是兩條最佳反應函數的交點。解這個由兩個方程式和兩個未知數組成的方程組:qA = 96 – 0.5(96 – 0.5qA),解得 qA = 64 。由對稱性,qU = 64 。
- 古諾模型的結果:兩家公司總產量 Q = qA + qU = 64 + 64 = 128 。市場價格 P = 339 – 128 = 211 。
- 結果比較:
- 獨占:Q = 96, P = 243
- 古諾寡占:Q = 128, P = 211
- 完全競爭:P = MC = 147 -> Q = 339 – 147 = 192
- 結論:古諾模型下的產量(128)高於獨占產量(96),但低於完全競爭產量(192)。價格(211)低於獨占價格(243),但高於完全競爭價格(147)。這證明了寡占的結果確實介於獨占和完全競爭之間。
- 直觀解釋:在古諾模型中,每個廠商只考慮自己增加產量對自己利潤的影響,雖然他們知道這會降低市場價格(「獨占毒化效應」),但他們只承擔自己產量增加帶來的價格下降影響,而不是整個市場產量增加帶來的影響。這種「部分」的價格效應內部化,導致他們比獨占者生產更多,但又因為仍有考量價格效應,所以比完全競爭者生產更少。
總結來說,這場講座透過介紹寡占的定義與特性,點出其複雜性需要新的分析工具。隨後引入賽局理論和納許均衡,並利用囚犯困境等例子說明非合作競爭可能導致非最佳結果。最後,詳細解釋了古諾模型作為一個具體的非合作寡占模型,展示了如何在廠商以產量為競爭策略時找到納許均衡,並證明了寡占市場的均衡結果在產量和價格上都介於獨占和完全競爭之間。講座強調了寡占市場中廠商策略互賴的重要性,以及使用賽局理論來理解這些互動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