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 14 Oligopoly Ii

好的,這段麻省理工學院關於寡占市場的講座,主要探討了寡占市場中企業的行為,特別是合作(形成卡特爾)與不合作的結果,以及這些行為對市場產量、價格、利潤和社會福利的影響。講座還深入討論了維持卡特爾的難處、政府在反壟斷法中的角色,並對比了不同寡占模型(庫諾模型與柏氏模型)的預測差異,最後觸及了產品差異化及其帶來的影響。

以下是主要論點的詳細解釋:

  1. 寡占市場中企業的行為選擇:合作與不合作
    講座開頭重申了寡占市場的核心問題:當市場上有少數幾個企業時,它們的行為會有兩種基本模式——合作或不合作。先前的講座討論了不合作的情況,指出這種情況常常導向類似「囚徒困境」的結果,雖然個別企業追求自身最大利益,但最終可能導致所有企業的境況都比合作時更差。

  2. 卡特爾:寡占市場中的合作模式
    為了避免不合作帶來的次優結果,寡占企業有強烈的動機進行合作,最極致的合作形式就是形成「卡特爾」。卡特爾的理論非常簡單:參與企業共同協商,決定總市場的產量和價格,使其如同市場上只有一個獨占者一樣行事,即追求獨占利潤最大化。然後,這些企業會根據協定分配總產量(例如,如果市場獨占總產量是 Q,有 N 個企業,每個企業生產 Q/N)和分享最大化的總利潤。講座以航空公司為例,說明了企業組成卡特爾後,可以設定更高的價格、減少總產量,從而獲得比庫諾競爭(不合作)時更高的個別利潤。在範例中,卡特爾讓每家航空公司的利潤增加了 12.5% 。這凸顯了合作對企業個體的吸引力。

  3. 卡特爾的本質不穩定性
    儘管合作(卡特爾)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但講座強調,卡特爾本質上是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性主要源於兩個方面:

    • 經濟學角度:誘因問題 (Incentive Problem)
      這是卡特爾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正如囚徒困境一樣,每個參與卡特爾的企業都有強烈的誘因去「欺騙」(cheat) 卡特爾協定。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企業偷偷增加自己的產量(假設其他企業遵守協定),它將獲得所有額外產量帶來的收益,但由於市場總產量的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即所謂的「毒化效應」poisoning effect),價格下降的成本卻由所有企業共同承擔。換句話說,欺騙者獨享了欺騙的收益,卻只需分攤欺騙的成本。講座中的數學範例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當一家航空公司偷偷增加航班數量時,其自身利潤上升,而遵守協定的另一家航空公司利潤下降。雖然市場總利潤因為偏離獨占最適產量而減少,但欺騙者的利潤卻比遵守協定時更高。這種「搭便車」或「公共財問題」的邏輯,使得卡特爾的任何一個成員都有動機偏離協定,追求更高的個體利益,最終導致卡特爾瓦解。卡特爾的不穩定性並非僅是數學推導,它反映了現實中合作所需的信任和一致性,而這在競爭者之間是難以維繫的。

    • 法律角度:非法性 (Illegality)
      除了內在的經濟誘因問題外,卡特爾在許多國家都是非法的。講座提到了 19 世紀末「強盜大亨時代」(era of the robber barons) 和「信託」(trust) 的興起,這些信託本質上就是卡特爾,旨在壟斷產業。這種行為導致了「反壟斷法」(antitrust law) 的誕生,旨在打破卡特爾、促進競爭。因此,企業不敢公開地簽訂卡特爾協定,這也增加了協定執行和監控的難度。

    講座進一步透過例子說明,即使有法律禁止,企業仍可能試圖規避,而經濟誘因往往比法律本身更能解釋卡特爾的瓦解。例如,航空公司曾透過協調提高燃油附加費來形成變相卡特爾,這是一種「隱藏屬性」(shrouded attribute) 定價策略,消費者較不敏感。然而,最終是維珍航空基於「重複博弈有結束時」的預期和對英國航空可能背叛的擔憂,選擇主動向監管機構報告,從而瓦解了卡特爾並避免了巨額罰款,這正是經濟誘因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講座也指出政府有時會給予特定產業反壟斷豁免權,允許其合法地進行卡特爾行為,例如美國的國家美式足球聯盟 (NFL),這使得 NFL 能夠協調轉播權銷售,極大地提高了轉播費用,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另一個歷史例子是美國政府在 1980 年代對日本汽車實施的「自願出口限制」(VER),這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強制對日本汽車產業進行卡特爾化,幫助日本車廠提高了在美售價。這些例子都說明,法律框架雖然重要,但經濟誘因和政府的具體政策執行方式對市場結果影響巨大。

  4. 不同市場結構的比較:從獨占到完全競爭
    講座對比了三種市場結構:獨占、寡占(以庫諾模型為代表)和完全競爭,分析了它們在市場產量和每企業利潤上的差異。

    • 獨占: 產量最低,每企業利潤最高。
    • 完全競爭: 產量最高(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每企業利潤為零。
    • 寡占(庫諾): 產量和每企業利潤介於獨占和完全競爭之間。

    這個比較是寡占市場分析的核心。它表明,市場競爭程度越高,總產量越大,企業獲得的利潤越低。這是理解市場結構對經濟結果影響的基礎。

  5. 福利分析:無謂損失與市場競爭程度
    基於不同市場結構的產量差異,講座討論了社會福利的變化。根據第一福利基本定理,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產量最大)可以最大化社會總福利(消費者剩餘加生產者剩餘),此時無謂損失 (deadweight loss) 為零。當市場結構偏離完全競爭時,價格會高於邊際成本,產量會低於完全競爭水平。產量限制導致了許多本應發生且對買賣雙方都有利的交易沒有發生,這就產生了無謂損失。講座指出,無謂損失的大小與產量偏離完全競爭水平的程度成正比。產量越低(價格越高),無謂損失越大,社會總福利越低。因此,獨占導致的無謂損失最大,寡占(庫諾)次之,完全競爭無無謂損失。雖然不競爭的市場結構(獨占、寡占)會增加生產者剩餘(企業利潤),但減少的消費者剩餘和產生的無謂損失總體上超過了生產者剩餘的增加,導致社會總福利下降。

  6. 寡占市場中企業數量(n)的影響
    講座進一步探討了庫諾模型中企業數量 (n) 對市場結果的影響。結論是,隨著市場中企業數量 n 的增加,庫諾均衡下的市場結果會逐漸趨近於完全競爭市場。當 n 趨向於無限大時,寡占市場的價格和產量將與完全競爭市場相同;當 n 趨向於 1 時,結果趨近於獨占。講座用數學公式(利潤加成 Markup = -1 / (n * 彈性))展示了 n 如何直接影響企業的定價能力(利潤加成),n 越大,利潤加成越低。除了這種直接影響,企業數量增加還有一個間接影響:企業數量越多,卡特爾的協調和維持就越困難,更容易因為欺騙而瓦解,這也使得市場結果更接近非合作的競爭狀態,從而壓低了價格和利潤。

  7. 政府的反壟斷政策 (Antitrust Policy)
    由於不競爭的市場結構(特別是卡特爾和獨占)會導致社會福利損失,政府會透過反壟斷政策來監管寡占和獨占市場。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活躍的領域。講座提及了當前備受矚目的案例,如針對 Google 在搜尋引擎市場獨占地位的訴訟(爭論點在於其市場份額是因為產品優秀還是通過支付給蘋果等公司設置默認選項等反競爭手段獲得)和針對 Amazon 在線上零售市場的壟斷訴訟(爭論點在其市場份額是基於線上零售還是整個商品市場,以及其對平台賣家收取的費用和排名規則是否構成濫用支配地位)。這些案例凸顯了在動態市場中界定市場、判斷企業行為是否損害競爭的難度。另一個常見的反壟斷案例是企業併購,特別是醫院併購,政府需要權衡併購可能帶來的效率提升(如成本節約)與市場力量增加導致價格上漲的影響。講座提到,過去常認為醫院併購能帶來效率,但研究發現它們主要只是提高了價格,因此現在對醫院併購的審查趨於嚴格。這部分內容強調了反壟斷政策在現實中面臨的挑戰和權衡。

  8. 柏氏模型 (Bertrand Model):另一種寡占競爭模型
    講座最後引入了另一種寡占模型:柏氏模型。與庫諾模型中企業選擇產量、市場決定價格不同,柏氏模型中企業選擇價格,市場決定需求量。這更符合一些消費者直觀認為的企業競爭方式(如零售商之間的比價)。然而,柏氏模型的預測與庫諾模型截然不同:只要市場中有兩個或更多企業(n>=2),柏氏競爭的結果就等同於完全競爭,即價格會被壓低到邊際成本,企業利潤為零。這是因為在價格競爭下,任何一個企業只要稍微降低一點價格(哪怕只比邊際成本高一點點),就能搶佔整個市場,迫使對手不得不跟隨降價,這個過程會持續到價格等於邊際成本為止。

    講座討論了哪種模型更適用。一般認為,庫諾模型更適用於產量調整有延遲、生產能力是短期約束的產業(如汽車製造),而柏氏模型更適用於產量可以快速調整以滿足需求的產業(如早餐麥片)。現實中的競爭可能介於兩者之間。

    有趣的是,如果柏氏模型預測寡占企業利潤為零,那麼企業如何才能獲利?講座提出了「產品差異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 作為應對策略。企業可以通過創造有獨特屬性的產品(如蘋果肉桂口味的 Cheerios),使其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所區別。這種差異化在某種程度上為企業創造了一個小型的「獨占市場」,讓其可以針對這個特定產品收取高於邊際成本的價格,從而獲得利潤,擺脫柏氏競爭導致的零利潤困境。產品差異化對福利的影響是複雜的:一方面,它增加了消費者的選擇和產品多樣性,如果消費者願意為新產品付費,表明其帶來了福利提升(被認為是「次優」解中的「最佳」)。另一方面,企業通過產品差異化獲得了市場力量,可能會收取獨占價格,這不如完全競爭價格帶來的高效率。講座也提及了行為經濟學中關於「選擇過載」(choice overload) 的概念,即過多的產品差異化和選擇可能反而讓消費者感到困惑和壓力,甚至降低福利。

總結而言,這堂講座深入探討了寡占市場的複雜性,從最簡單的合作(卡特爾)和不合作(庫諾)模型開始,解釋了卡特爾的不穩定性及其原因,對比了不同市場結構的經濟和福利結果,分析了企業數量和政府反壟斷政策的影響,並引入了另一種價格競爭模型(柏氏模型),最後探討了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通過產品差異化來獲取利潤,以及這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講座強調了經濟誘因在企業行為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現實世界中市場競爭和政府監管的複雜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