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 1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And Supply Demand

這份資料是麻省理工學院 (MIT) 經濟學原理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課程的第一講文字記錄。 Prof. Jonathan Gruber 在這堂課中,主要闡述了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它如何分析個體與廠商在資源稀缺世界中的行為。以下是從資料中提取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細解釋:

主要論點一: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是研究個體與廠商如何在資源稀缺的世界中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詳細解釋: Gruber 教授開宗明義指出,微觀經濟學的基石在於探討「個體」和「廠商」這兩類主要的經濟決策單位。個體(例如:消費者)追求的是如何讓自己在有限的資源下,獲得最大的滿足感或「福祉」(make themselves as well off as possible)。廠商(例如:生產者)追求的則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 這一研究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稀缺性」(scarcity)的世界。稀缺性意味著資源——無論是時間、金錢、土地、勞動力或其他生產要素——都是有限的,不足以滿足所有人的所有慾望。正因為資源是有限的,個體和廠商在做任何決策時,都必須面對「取捨」(trade-offs)。你不能同時擁有所有的東西;選擇了一項,就必然要放棄其他。
  •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工具,或者說分析方法,就是「受約束的最優化」(constrained optimization)。這是一種數學上的思維框架,用來分析如何在滿足一系列約束條件(即稀缺性帶來的資源限制)的情況下,找到達到目標函數(例如個體的福祉最大化或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Gruber 教授用 MIT 工程學院的背景來比喻,指出工程學本身就是一種受約束的最優化練習(給定材料,建造最好的結構),而現代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Paul Samuelson 正是將這種科學和數學工具引入經濟學領域,使其從早期的描述性方法轉變為更嚴謹的分析學科。因此,微觀經濟學本質上就是在有限的選項中,尋找那個「最好」的決策。

主要論點二:機會成本是理解所有經濟決策和取捨的最重要概念。

  • 詳細解釋: 在稀缺性的世界裡,任何決策都涉及取捨。 Gruber 教授強調,「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甚至誇張地說會說一百次)。機會成本不僅僅是做出某個選擇時所支付的顯性成本(例如金錢),更重要的是,它是指為了做出這個選擇,而「放棄」的「次優」選擇的價值。換句話說,每一項行動(或不行動)都有成本,這個成本就是你本來可以做,但現在不能做的「次好」事情所帶來的利益。
  • 教授舉了幾個例子來說明機會成本:如果你買了一件襯衫,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本來可以用同樣的錢去買的其他最好的東西(例如一條褲子)。如果你花一整晚學習,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犧牲了去看一場喜歡的演唱會或其他娛樂活動的時間和樂趣。每一個你做出的決定,都意味著一個或多個替代選項的放棄。
  • 機會成本的概念解釋了為什麼經濟學有時被稱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因為經濟學家總是提醒你,看似免費或輕鬆的行為,實際上都有隱藏的成本——那就是你放棄了做其他事情的機會。正是機會成本的存在,驅使個體和廠商在受約束的條件下進行最優化,因為他們必須權衡不同選項的利弊,並選擇機會成本最低(或者說,能帶來最大淨收益)的那一個。這個概念貫穿於微觀經濟學的所有分析中,包括對需求和供給曲線形狀的解釋(如後述)。

主要論點三:經濟學家使用簡化的「模型」來解釋世界,其中最基礎且重要的模型是「供給與需求」。

  • 詳細解釋: 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經濟學家無法考慮影響某一現象的所有因素。因此,他們通過建立「模型」(models)來分析經濟行為和現象。模型是描述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關係的簡化表示。與物理學等「實證科學」不同,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沒有普遍適用的剛性定律和常數。經濟模型必須做出一定的「簡化假設」(simplifying assumptions)。
  • 建立模型的目標是平衡兩個方面:一是盡可能解釋世界上的現象;二是保持模型的「簡潔性」(parsimonious),使其易於理解和分析。雖然「所有模型都是錯的」(如統計學家 George Box 所言),但「有些模型是有用的」。模型通過聚焦於最關鍵的因素,幫助我們抓住問題的本質並進行推理。例如,雖然現實中人們的選擇不止兩種商品,但構建一個只有兩種商品的模型(如買襯衫還是買褲子),其核心邏輯和從中學到的直覺,可以推廣到有更多商品的複雜情況,只是數學上更容易處理。
  • 教授隨後引入了經濟學中最早、最重要且最基礎的模型——「供給與需求模型」(supply and demand model),由 Adam Smith 在其著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出。他用「水與鑽石的悖論」(water-diamond paradox)來解釋這個模型的直覺:為什麼對生命至關重要的水價格很低,而對生命非必需的鑽石價格卻很高?原因在於價格不僅由「需求」決定,更重要的是由「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水的需求雖然高,但供給「極其」充裕;鑽石的需求相對較低,但供給「極其」稀缺。正是供給的相對稀缺性,使得鑽石的價格遠高於水。
  • 供給與需求模型通過「需求曲線」(demand curve)和「供給曲線」(supply curve)來圖形化地表示。需求曲線描述了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商品價格與消費者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之間的關係,通常呈現向下傾斜,反映了價格越高(機會成本越高),需求量越少。供給曲線描述了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商品價格與生產者願意且能夠提供的數量之間的關係,通常呈現向上傾斜,反映了價格越高,生產者生產的意願越強(因為利潤潛力更高,生產該商品的機會成本相較於生產其他商品更低)。
  • 兩條曲線相交的點被稱為「均衡點」(equilibrium)。在均衡價格下,供給量等於需求量,市場出清。這個點代表了買賣雙方都願意進行交易的價格和數量,系統處於一種穩定的狀態(rest)。 Gruber 教授強調,可以用數學方法(解聯立方程)或圖形方法找到這個均衡點,並再次藉助機會成本的概念解釋了為何需求曲線向下、供給曲線向上。這個模型是微觀經濟學分析市場行為和價格決定的核心工具。

主要論點四:經濟學區分為「實證經濟學」和「規範經濟學」,分別研究「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

  • 詳細解釋: 經濟分析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
    • 「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研究的是經濟世界的「真實運作方式」(the way things are)。它是客觀的、描述性的、基於事實和因果關係的分析,其結論是可以被檢驗和證偽的。例如,分析某項政策會導致物價上漲還是下跌,或者為什麼某種商品的價格很高。
    • 「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研究的則是經濟世界「應該如何運作」(the way things should be)。它是主觀的、基於價值判斷的、帶有政策建議或倫理考量的分析。規範經濟學的結論無法單純通過數據或事實來證明對錯,它涉及了公平、正義、社會福利等價值觀。例如,政府「應該」干預市場還是讓其自由運作,或者某項政策「是否」公平。
  • Gruber 教授用 eBay 拍賣腎臟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兩者的區別。從實證經濟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腎臟的價格會拍到如此之高,可以用簡單的供給與需求模型解釋:對腎臟的需求(救命)極高,而供給(拍賣)極低,高需求和低供給自然會導致極高的價格。這是對現象的客觀分析。
  • 但從規範經濟學的角度,問題變成了「我們是否應該允許人們在 eBay 上拍賣他們的身體器官?」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分析問題了。儘管標準經濟學的「效率」原則(讓願意支付最高價格的人獲得,資源流向最有價值的使用者)可能傾向於允許,但社會可能基於其他考量來反對。這些考量可能包括「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s)——例如資訊不對稱(賣家不知道捐腎的長期風險)、外部性(可能引發犯罪)或不平等交易(貧困者被迫賣腎)——以及「公平」(equity)或「公正」(fairness)的價值觀。允許買賣器官可能導致只有富人能夠獲得救命的器官,而窮人則因貧困被迫賣腎或無法獲得器官,這在許多人看來是極端不公平的。
  • Gruber 教授提到,雖然經濟學尤其是入門課程,往往傾向於更多地關注實證分析和市場效率(因為效率通常更容易量化和分析),但規範問題(如公平)同樣是重要的,並在後續課程中會被討論,儘管時間所限可能不如效率佔比高。理解實證與規範的區別,有助於分辨經濟分析是描述現實還是提出建議,以及其背後的假設和價值觀。

主要論點五:不同的經濟體制(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代表了在處理稀缺性問題上不同的決策機制,各有優劣。

  • 詳細解釋: 經濟體制是指一個社會組織生產、分配和消費商品與服務的方式。教授介紹了兩種極端的理想化體制模型:
    • 「資本主義」(Capitalist model),在最純粹的形式下稱為「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是一種完全由個體和廠商在沒有政府干預的自由市場中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誰獲得什麼的體制。 Gruber 指出,這種純粹的體制在歷史上幾乎不存在。
    • 現實中的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是「受約束的資本主義」(constrained capitalist economy)。儘管決策主要由市場驅動,但政府和社會規範會設定一系列規則或「約束」(constraints),如環境標準、安全法規、稅收等,來規範市場行為。教授將政府比作保齡球道旁的護欄,引導球(市場)的方向,但不決定球的運動方式。
    • 「計劃經濟」(Command economy),以其近代的典型代表蘇聯(與共產主義相關,但計劃經濟本身不限於共產主義,如二戰德國)為例,其特點是由政府做出所有的生產和資源分配決策。政府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以及誰獲得這些產品。在這個體制下,沒有自由市場交易,政府是經濟活動的中心決策者。教授將其比作政府直接告訴你如何扔保齡球並擊倒哪個瓶子。
  • 理論上,計劃經濟的支持者(如卡爾·馬克思的思想)認為,政府能夠更有效地確保生產出「正確」的商品,並將其「公平地」分配給有需要的人,避免市場可能導致的混亂和不公。
  • 然而,Gruber 強調,在實踐中,計劃經濟證明是失敗的。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二:
    • 資訊處理與決策的複雜性: 政府太難做出數十億計的日常經濟決策。要精確計劃一個複雜經濟體所需的一切商品和服務的生產量、分配對象和時間,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會導致嚴重的資源錯配,如東德時期麵包過剩而汽車稀缺的例子。
    • 固有的腐敗: 當少數人掌握所有生產和分配決策權時,人性中的自利傾向會導致他們優先滿足自身或親友的需求,進而引發普遍的腐敗,而不是真正按照社會需求或公平原則進行分配。
  • 相比之下,資本主義體制(尤其是受約束的類型)通過「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亞當·斯密的另一重要概念)來協調經濟活動。在市場中,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在競爭機制的導引下,最終會無意中促進整個社會的福祉。市場通過價格信號有效地傳達了關於稀缺性和偏好的信息,引導資源流向能創造最高價值的地方,並將商品分配給願意支付最高價格的人。
  • 資本主義的主要優勢在於其效率和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如美國的繁榮),它避免了計劃經濟的信息和激勵問題。但其不可避免的「缺點」是會導致「巨大的不平等」(tremendous inequality)。因為市場將商品分配給支付意願最高的人,這往往意味著將商品分配給最富有的人。 Gruber 教授引用數據說明美國是主要發達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 因此,現實世界的經濟體制選擇,實際上是在效率(資本主義的優勢)和公平(計劃經濟理論上的目標,但在資本主義中是個挑戰)之間做出權衡。目前的共識是,純粹的計劃經濟行不通。爭論的焦點在於,在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框架內,政府應該「多大程度」地進行干預,以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緩解市場帶來的嚴重不平等和其他問題。歐洲許多國家比美國有更多的政府干預和更高的稅收,也因此相對更平等,這就是不同約束程度的資本主義體制在效率與公平之間做出不同權衡的體現。

總結而言,這堂課的主要論點是:微觀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稀缺性下個體和廠商如何最優化決策的學科,其核心思想是權衡和機會成本。經濟學家通過簡化的模型來分析這些決策,其中供給與需求模型是理解市場如何通過價格協調買賣雙方行為的基礎。在進行經濟分析時,需要區分描述現實的實證經濟學和涉及價值判斷的規範經濟學。最後,不同的經濟體制(資本主義與計劃經濟)在處理稀缺性問題上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歷史表明市場驅動的資本主義在效率上有優勢,但也面臨不平等問題,而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和干預程度是核心的政策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