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25 Quiz 3 Review

好的,這段影片是麻省理工學院 (MIT) 14.02 個體經濟學課程中,Caballero 教授針對第三次小考所做的複習。小考的核心主題圍繞著「開放經濟」及其相關的擴展模型,以及資產定價中的「預期折現現值」概念,最後稍微觸及「預期」如何影響 IS-LM 模型。以下是影片中提取的主要論點及詳盡解釋:

  1. 開放經濟下的商品市場平衡 (開放經濟 IS 模型)

    • 主要論點: 在開放經濟中,總需求不僅包含國內支出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還必須考慮國外對國內商品的需求 (出口) 以及國內對國外商品的需求 (進口) 。因此,對國內生產商品的總需求 (Z) 等於國內總支出 (C+I+G) 加上出口 (X) 減去進口 (M) 。平衡產出 (Y) 發生在國內生產商品的總需求等於產出 (Y = Z) 之處。
    • 解釋: 傳統的封閉經濟 IS 模型認為,經濟體內的總需求就是 C+I+G 。但在開放經濟中,一部分的國內支出是用於購買進口商品 (M),這部分需求並非針對國內生產的商品;同時,國外的支出則用於購買國內生產的商品 (X),這部分需求是針對國內生產的商品。因此,國內生產商品的總需求 (Z) = C + I + G + X – M 。影片中提到,教授引入了出口函數 (X) 和進口函數 (M) 。出口 (X) 主要取決於外國產出 (Y*)(Y* 越高,外國進口越多,我國出口越多)和實際匯率(實際匯率升值,國內商品變貴,出口減少)。進口 (M) 主要取決於國內產出 (Y)(Y 越高,國內需求越高,進口越多)和實際匯率(實際匯率升值,外國商品變便宜,進口增加)。由於假設物價固定,實際匯率與名目匯率相同。
    • 在圖形上,國內總需求 (DD) 曲線是 C+I+G 關於 Y 的函數。減去進口 (M) 會使曲線向下傾斜並變得更平坦(因為 M 隨 Y 增加而增加),得到 C+I+G-M 這條曲線。加上出口 (X)(X 不直接隨 Y 變化,故為平行移動),得到對國內生產商品的總需求曲線 (ZZ) 。 ZZ 曲線比 DD 曲線更平坦,因為一部分增加的國內收入 (Y) 會流向進口,降低了國內乘數效應。平衡產出位於 ZZ 曲線與 45 度線的交點。 ZZ 曲線與 DD 曲線之間的垂直距離代表淨出口 (NX = X-M) 。平衡點的 NX 值決定了是貿易順差(ZZ 在 DD 上方)還是貿易逆差(ZZ 在 DD 下方)。
    • 政策影響:
      • 擴張性財政政策 (增加 G): ZZ 曲線向上平行移動。產出 Y 增加,但乘數小於封閉經濟。由於 Y 增加導致 M 增加,而 X 不變,結果通常是貿易差額惡化(從平衡變為逆差,或逆差擴大)。
      • 外國產出增加 (增加 Y*): 出口 X 增加,ZZ 曲線向上平行移動。產出 Y 增加,但乘數效應導致 M 也增加。最終結果是產出增加,且貿易差額改善(因為推動力量來自出口)。
      • 匯率貶值: 匯率貶值使得國內商品對外國人來說更便宜(X 增加),外國商品對國內人來說更貴(M 減少)。在滿足特定條件(如 Marshall-Lerner 條件,影片中教授表示小考會假設此條件成立)下,淨出口 NX 增加,ZZ 曲線向上移動,導致產出 Y 增加,且貿易差額改善。
  2.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Mundell-Fleming Model)

    • 主要論點: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在開放經濟 IS-LM 模型中,將匯率內生化。這需要引入「非拋補利率平價條件 (Uncovered Interest Parity, UIP)」,將商品市場與金融市場連結起來。
    • 解釋: 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IS 曲線被擴展為 IS* 曲線,它反映了商品市場的平衡 (Y = Z(Y, i, G, T, Y*, E)),其中匯率 E 現在是一個內生變數。 LM 曲線與封閉經濟類似,反映了貨幣市場的平衡,中央銀行通常設定利率 i 。模型最核心的擴展是 UIP 條件:國內資產的預期收益必須等於國外資產的預期收益,調整匯率預期。數學表達為:(1 + i) = (1 + i\*) * (Ee / E),其中 i 是國內利率,i* 是外國利率,E 是當前匯率,Ee 是預期未來匯率。
    • 在固定物價假設下,實際利率和名目利率相同。 UIP 條件意味著,如果國內利率 i 高於外國利率 i*,則當前匯率 E 必須相對預期未來匯率 Ee 升值 (E > Ee),這樣預期的未來貶值 (Ee/E < 1) 才能抵銷國內較高的利率優勢,使總預期收益相等。如果預期未來匯率 Ee 固定不變,則國內利率 i 越高,當前匯率 E 就會升值。
    • 因此,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利率 (i) 對總需求有雙重影響:
      • 傳統投資渠道: 利率 i 升高,投資 I 減少,總需求減少。
      • 匯率渠道: 在 UIP 條件和固定 Ee 下,利率 i 升高導致匯率 E 升值。匯率升值使得國內商品變貴、外國商品變便宜,淨出口 NX 減少,總需求減少。
    • 政策影響:
      • 擴張性貨幣政策 (降低 i): LM 曲線下移。產出 Y 增加。利率 i 下降,根據 UIP 導致匯率 E 貶值。匯率貶值使得 NX 增加。因此,貨幣政策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非常有效,它通過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同時通過匯率貶值刺激淨出口。
      • 擴張性財政政策 (增加 G): IS* 曲線右移。在固定利率下,產出 Y 增加,利率 i 不變,匯率 E 不變。 Y 增加導致 M 增加,NX 惡化。因此,財政政策刺激產出,但以犧牲貿易平衡為代價,且乘數效應因進口流失而較小。
      • 外國利率增加 (增加 i*): UIP 曲線移動。在固定 i 和 Ee 下,需要 E 貶值以維持平價。匯率 E 貶值,NX 增加,IS* 曲線右移,產出 Y 增加。
      • 預期未來匯率升值 (增加 Ee): UIP 曲線移動。在固定 i 和 i* 下,當前匯率 E 需要升值以維持平價。匯率 E 升值,NX 減少,IS* 曲線左移,產出 Y 減少。
  3. 匯率制度的影響

    • 主要論點: 匯率制度 (彈性匯率 vs. 固定匯率) 深刻影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有效性以及經濟穩定性。
    • 解釋:
      • 彈性匯率制度: 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如上所述,貨幣政策非常有效(通過利率和匯率兩個渠道),而財政政策雖然能增加產出,但會導致貿易逆差惡化。彈性匯率的一個缺點是匯率可能高度波動,因為它很大程度上受預期影響。
      • 固定匯率制度: 中央銀行承諾將匯率固定在某一水平。為了維持匯率穩定,中央銀行必須放棄其獨立的貨幣政策。根據 UIP 條件,如果匯率 E 固定且具有可信度 (Ee = E),那麼國內利率 i 必須等於外國利率 i*。這意味著國內貨幣政策必須追隨發行 i* 的國家。在此制度下,財政政策變得相對有效(因為貨幣政策被迫配合維持利率),而貨幣政策則無效(或用於捍衛匯率而非調節國內經濟)。固定匯率的另一個問題是容易遭受投機攻擊。如果市場預期匯率會貶值 (Ee 下降),為了維持當前匯率 (E),中央銀行需要提高國內利率 (i) 來阻止資本外逃,這可能對國內經濟造成衰退壓力。
  4. 資產定價與預期折現現值 (Expected Present Discounted Value, EPDV)

    • 主要論點: 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其未來預期現金流的折現現值。未來收入或支付必須通過適當的利率折算回現在的價值。
    • 解釋: EPDV 是將未來預期的不同時點的現金流 (z_t+1, z_t+2, …) 使用相應時期的利率 (i_t, i_t+1, …) 折算到當前時點 (t) 的價值。未來現金流距離現在越遠,折現率的乘積就越大,其現值就越低。如果未來現金流和利率是不確定的,則使用其預期值進行計算。對於利率恆定、現金流恆定或永續資產(如永續年金),EPDV 公式可以簡化。
    • 債券定價與收益率: 債券的價格是其未來所有息票支付和到期面值的 EPDV 。債券的「到期收益率 (Yield to Maturity)」是一個使得以該固定利率折現所有未來支付等於當前債券價格的常數利率。它代表了持有債券至到期並將所有息票按此利率再投資的年化收益率。債券面臨的風險包括違約風險(發行者無法按時支付)和價格風險(利率變化導致債券市價波動)。
    • 股票定價: 股票的理論價格是其未來所有預期股利支付的 EPDV 。與債券不同,股票沒有固定的到期日,股利支付也不固定或保證。因此,股票定價涉及對無限期未來預期股利的折現,且預期變動帶來的波動性很大,實際股價遠比基本面(EPDV of dividends)波動劇烈,存在投機成分。
    • 政策影響: 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通常會增加資產價格,因為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降低了,其現值升高。財政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則更複雜,取決於其對企業現金流和預期未來利率的影響。
  5. 預期在 IS-LM 模型中的作用

    • 主要論點: 消費者和企業的決策不僅依賴於當前經濟變數,還嚴重依賴於他們對未來經濟變數(如未來收入、稅收、利率、產出等)的預期。將預期納入 IS-LM 模型會改變政策效果和模型動態。
    • 解釋: 在擴展的 IS-LM 模型中,消費 (C) 不僅取決於當前可支配收入 (Y-T),還取決於預期未來可支配收入(這部分構成人力財富)和預期未來資產收益(金融財富)。投資 (I) 不僅取決於當前產出和利率,還取決於預期未來產出(代表未來現金流)和預期未來利率(影響未來現金流的折現)。
    • 因此,擴展的總需求方程包含了當前和未來的經濟變數。這導致 IS 曲線變得更陡峭。原因在於,單純改變當前利率而預期未來利率不變,對總需求的影響較小,因為消費者和企業更關心整個未來期間的平均利率。
    • 政策影響:
      • 貨幣政策: 如果中央銀行不僅降低當前利率,還能成功影響市場預期,讓大家相信未來利率也會維持低位(即「前瞻性指引」),那麼這會顯著降低未來現金流的折現率,強烈刺激當前消費和投資,使 IS 曲線大幅右移,貨幣政策效果顯著增強。僅僅改變當前利率而沒有影響未來預期,效果有限。
      •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的當前直接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財政政策措施(例如削減政府支出)能顯著改善市場對未來經濟基本面的預期(例如認為能解決長期財政問題),那麼即使當前政策是緊縮性的,改善的未來預期也可能強力刺激當前消費和投資(例如增加人力財富和企業預期收益),導致總需求反而擴張。影片中提到的愛爾蘭案例就是一個例子,緊縮財政反而帶來擴張結果,這被認為是預期效應佔主導地位。

總而言之,這次小考複習涵蓋了從封閉經濟過渡到開放經濟的主要概念(淨出口、 ZZ 曲線、乘數變化),開放經濟中最核心的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結合 IS 、 LM 和 UIP),不同匯率制度下的政策權衡,利用 EPDV 原理對未來現金流資產(債券、股票)進行定價,以及強調預期因素如何顯著影響消費者和企業決策,進而改變 IS-LM 模型中的政策傳導機制。教授特別強調了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重要性,並提示資產定價中的 EPDV 計算題是必考內容。理解這些模型如何運作及其關鍵機制是通過小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