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講座主要探討了支持「靈魂」存在的一些論證,特別是從「推論至最佳解釋」(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的角度出發,質疑僅憑「物理主義」(physicalism,認為人完全是物理存在)是否足以解釋人類的一些特徵,進而提出需要假設靈魂的存在。講座同時也作為引介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篇》(Phaedo),該書討論了靈魂的不朽。
以下是講座中提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
針對「機器無法理性思考」論點的反駁(並非支持靈魂的主要論點,而是釐清前提):
- 支持靈魂的初始(弱化版)論點: 人類能夠理性思考,而機器無法做到。因此,人類不僅僅是物理機器,必定有靈魂等非物理的成分。
- 講座中的反駁: 教授首先駁斥了這個簡單的論點。他以西洋棋程式為例,指出先進的西洋棋程式不僅能計算,更能制定策略,學習過去的棋局,甚至想出人類棋手從未想過的招式。它們並非窮盡所有可能性來下棋,而是運用策略和學習來判斷最佳走法,這似乎符合了「理性思考」的某些面向。教授認為,如果根據它們的行為來判斷,這些程式似乎是在「思考」。因此,「機器無法理性思考」這個前提已經不再成立,這個論點無法有效支持靈魂的存在。
-
針對「機器無法感受情感」論點的探討:
- 支持靈魂的修訂版論點: 也許理性思考機器可以做到,但機器無法擁有真實的「情感」(feelings)或「情緒」(emotions)。人類明顯具備豐富的情感生活。因此,人類必須有靈魂,因為純粹的物理客體無法感受情感。
- 講座中的探討: 教授承認目前我們可能還沒有能感受情感的機器,但問題是「機器能否感受情感?」他再次引用科幻例子,如《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中的機器人警告「危險!」、《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憂鬱的機器人馬文(Marvin)、以及《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表達「我感到害怕」的人工智慧哈爾(HAL 9000)。教授指出,我們在觀看這些例子時,會很自然地將恐懼、憂鬱等情感歸因於這些機器。從行為上來看,這些機器在符合情境地表達和應對情緒。如果我們僅憑行為來判斷,似乎可以說機器是有情感的。然而,教授接著提出了更深層的區分。
-
關於「感受質」(Qualia)與意識的論點(支持靈魂的較強論點):
- 核心區分: 教授認為,討論情感時需要區分兩個面向:一是「行為面」(behavioral aspect),即對環境的反應、策略制定、目標追求等(這是機器可能做到的);二是「體驗面」(experiential aspect)或稱「感受質」(qualia)。感受質指的是主觀的、內在的、質性的體驗,例如感受到恐懼時胃下沉的感覺、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體驗;或看到紅色時,內心那種特定的、無法言說的「紅色」的感覺。
- 支持靈魂的論點: 行為面可以由物理過程解釋,但感受質——那種「內在的感覺」——似乎是純粹的物理客體或機器無法擁有的。機器可以識別光線頻率並將紅色球與藍色球分開,但它真的擁有「看到紅色」的那個主觀體驗嗎?教授認為我們直覺上會說「不」。就像一個生來失明的人,即使他學會了所有關於光學和顏色的科學知識,他也無法知道「看到顏色是什麼感覺」。人類擁有這種豐富的感受質,而這似乎無法用純粹的物理術語來解釋。因此,為了解釋人類的感受質和意識,我們必須假定一個非物理的實體——靈魂——的存在。
- 物理主義者的反駁: 教授對此提出了重要的反駁。他承認,目前我們確實不清楚如何用物理術語來解釋意識和感受質,這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但是,「不知道如何解釋」不等於「知道不可能解釋」。他用 14 世紀的人們理解生命作為類比:當時的人們看到植物的生長,可能認為生命不可能僅僅是物質的組合,需要某種非物質的「生命力」來解釋,因為他們無法想像一個由齒輪組成的機器能像植物一樣「活著」。然而,隨著科學發展,我們現在能用物理和化學過程來解釋生命。同樣地,我們現在對意識的無知,可能只是因為我們的知識還不夠,不代表未來無法用物理方式解釋。
- 二元論者的再反駁與教授的回應: 支持靈魂的二元論者可能會說:「你們物理主義者根本無法解釋意識,但我可以!意識就是靈魂的功能!」教授對此回應:這並非一個「更好」的解釋。簡單地將意識的存在歸因於「靈魂」,並未真正解釋「靈魂如何產生意識」。如果二元論者無法提供關於靈魂結構如何產生特定感受質的詳細理論,那麼這種解釋只不過是將謎團從身體轉移到靈魂,並沒有增加我們對意識運作方式的理解。在教授看來,目前在意識解釋上,二元論者和物理主義者可能處於一種「平手」狀態,都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而僅僅是平手,並不足以強有力地證明我們需要引入「靈魂」這個新的非物理實體。我們已經知道身體存在且能做很多事,需要有非常好的理由才能證明我們需要增加一個靈魂。
-
關於「創造力」的論點(並非支持靈魂的主要論點,而是釐清前提):
- 支持靈魂的論點: 人類具有創造力,能創作出新的音樂、詩歌、數學證明等,而純粹的機器無法做到。因此,人類必須有靈魂。
- 講座中的反駁: 教授再次駁斥了這個論點。他指出,西洋棋程式能想出新招式、數學定理證明程式能找到人類未曾發現的證明方法、電腦程式也能創作出獨特的音樂。如果「創造力」指的是產生新的、意想不到的成果,那麼機器似乎已經展現了這種能力。教授認為,除非帶有偏見,否則很難否認這些機器的「創造性」輸出。因此,創造力也不能作為證明靈魂存在的依據。
-
關於「自由意志」的論點(支持靈魂的強論點,留待後續深入討論):
- 支持靈魂的論點: 即使機器能思考、表現情感、有創造力,但它們只是遵循程式碼自動、機械地運作,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free will)。而人類顯然擁有自由意志。因此,人類必須有靈魂或其他非物理成分,因為純粹的物理客體(被認為是決定論系統)無法擁有自由意志。
- 論證結構: 教授將此論點概括為一個推理:
- 我們擁有自由意志。
- 任何受決定論支配的事物都沒有自由意志。
- 所有純粹的物理系統都受決定論支配(即它們的狀態和行為完全由物理定律和先前狀態決定,是必然發生的)。
- 因此(從 1 、 2 、 3 推出),我們不是純粹的物理系統。
- 這裡的「決定論」(determinism)指的是一種觀點,認為所有事件(包括人的行為)都是由先前的因果鏈條必然決定的,沒有真正的隨機性或選擇的餘地。機器被認為是典型的決定論系統,其行為完全由其設計、程式和物理定律決定。
- 講座中的初步評估: 教授指出,這個論證是「有效」的(valid),也就是說,如果前提(1 、 2 、 3)都為真,那麼結論(4)必然為真。然而,論證的關鍵在於前提是否「為真」(true)。他表示,關於自由意志的問題非常複雜,本身就可以開設一門課程。在本次講座結束時,他提出這個論點作為下次討論的引子,暗示未來會深入探討這個論證的前提(特別是人類是否真的有自由意志,以及物理系統是否必然是決定論的),來判斷它是否能成功地證明靈魂的存在。
總結而言, 本次講座的核心在於檢視一些常被用來支持二元論(靈魂存在)並反駁物理主義的論點。教授通過引用機器和人工智慧的能力,挑戰了「機器不能思考」、「機器不能感受情感」以及「機器沒有創造力」這些作為靈魂論證基礎的前提。他認為,其中一些能力(思考、行為上的情感表現、創造力)似乎已經可以在物理系統中實現或至少有實現的潛力。然而,他承認「感受質」(qualia)或主觀意識是一個更難以用物理術語解釋的現象,並將基於此的論證視為支持靈魂存在的較有力挑戰,儘管他認為目前的解釋(無論是物理主義者的承認無知還是二元論者的訴諸靈魂)都不夠令人滿意,處於一種尚未解決的僵局。最後,他提出了基於「自由意志」的論證,將其視為另一個支持靈魂存在的重要且複雜的論點,並留待下次進行深入分析。整體講座呈現了一種批判性思考的過程,即對於聲稱只有引入靈魂才能解釋的人類特徵(如理性、情感、創造力、意識、自由意志),需要仔細審視其前提是否成立,以及物理主義是否真的完全無力解釋這些現象。
這些論點在講座中相互關聯,透過對機器的能力的討論,逐步深化對人類特徵是否「獨特到需要靈魂來解釋」的質疑,最終將焦點集中在意識(感受質)和自由意志這兩個更難以單純用物理術語解釋的領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