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Argument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Soul – Part I

這段講座(PHIL 176:死亡)主要探討了支持靈魂存在的論證,特別是聚焦於「最佳解釋推論」(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這種論證方法。講座首先定義了兩種關於「人是什麼」的主要觀點:二元論(Dualism)物理主義(Physicalism),並以此為基礎,檢視了幾個可能用來支持靈魂存在的「特徵 F」(Feature F)論證。

一、 兩種關於「人」的核心觀點:二元論與物理主義

講座開頭確立了兩種對人的根本理解:

  1. 二元論: 認為人是由身體和一個靈魂(soul)組成的。嚴格來說,可能靈魂才是人的本質,與身體有著非常親密的聯繫。這裡所指的靈魂是非物質的(immaterial)。死亡在二元論看來,可能是心靈(即靈魂)與身體的分離,身體被摧毀,而靈魂可能繼續存在。
  2. 物理主義: 認為人僅僅是身體。但並非任何身體都是人,人是一個具有特定能力(abilities)或能執行特定功能(functions)的身體,講座中稱這些能力為「P 功能」。這些 P 功能包括思考、溝通、理性、規劃、感受、創造等。因此,物理主義者認為人是一個「P 功能身體」。
    • 物理主義者也承認「心靈」(mind)的存在,但他們認為「心靈」這個詞只是一種指代身體執行 P 功能的方式,就像「微笑」(smile)是身體(嘴唇、牙齒等)執行某種動作的能力一樣,微笑本身不是身體之外的獨立「事物」。
    • 從物理主義角度看,心靈不是大腦本身,而是身體(特別是大腦)在正常運作時展現出的各種能力。
    • 死亡在物理主義看來,就是身體的 P 功能終止,就像一個收音機摔壞了就無法再播放音樂一樣,心靈隨之被摧毀,沒有非物質的靈魂在死亡後分離或存在。
    • 講座強調,即使物理主義者不相信非物質的靈魂,他們也可能在日常語境中使用「靈魂」這個詞來指代一個人的性格、品質等,但這與二元論中作為獨立實體的「靈魂」概念不同。為了講座清晰起見,「靈魂」一詞在此特指二元論中的非物質實體。

這兩種觀點都同意身體存在,爭議的核心在於:身體之外是否還有一個靈魂

二、 支持靈魂存在的論證方法:「最佳解釋推論」

講座指出,靈魂(作為非物質實體)不像椅子、樹木那樣可以用五感(視覺、聽覺、觸覺等)直接觀察到。即使是內省,似乎也無法「看到」內在的靈魂。因此,證明靈魂存在的常用方法是「最佳解釋推論」。

這種論證模式的原理是:當我們觀察到某些現象或特徵(Feature F)時,如果 positing(假定)某個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的事物存在,能夠解釋這些現象,並且它是所有可能解釋中最好的那一個,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這個無法觀察到的事物存在。

講座用科學例子(如原子、 X 射線、遙遠行星)來闡釋這一點:我們相信原子存在,是因為原子理論能最佳地解釋物質世界的許多現象,儘管我們看不見單個原子。講座也對比了「細菌理論」和「惡魔附身理論」來解釋疾病:惡魔附身也能解釋疾病,但細菌理論能更好地解釋疾病的傳播、治療效果等事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細菌,而非惡魔。

將這個方法應用於靈魂:如果人類存在某個「特徵 F」,是物理主義無法解釋(或解釋得很差),而假定一個非物質的靈魂存在可以解釋得更好,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靈魂存在。

三、 檢視作為「特徵 F」的可能候選者

講座接著探討了幾個可能被 dualists 用作「特徵 F」來支持靈魂存在的日常現象,並從 physicalist 角度進行反駁:

  1. 特徵 F 候選之一:身體的動畫(Animation)

    • 雙元論論證: 人體的生氣勃勃(動畫)與屍體(無動畫)的區別需要解釋。屍體的物理部分仍在,但它不再移動、活動。這說明身體的動畫是由一個非物質的靈魂賦予的,靈魂離開了,身體就不再被「驅動」。
    • 物理主義反駁: 身體的動畫來自於其功能(functioning)。屍體雖然物理部分在,但這些部分已經損壞或無法正常協同運作。就像一個摔壞的收音機,零件都在但無法發出聲音。這完全可以用物理世界的「損壞」概念來解釋,不需要引入非物質的靈魂。
  2. 特徵 F 候選之二:有目的的行動(Purposeful Action)

    • 雙元論論證: 人類的行動不是隨機的,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似乎有某個東西在「指揮」身體。這個指揮者就是靈魂。
    • 物理主義反駁: 有目的的行動可以由身體內部的物理結構來解釋。例如,熱導飛彈或機器人也能根據目標和環境調整行動軌跡,展現出目的性。這是由其內部的控制系統(如機器人的 CPU)所控制的。人體的複雜功能(例如大腦)完全可以扮演這個「指揮者」的角色,無須假設一個非物質的靈魂。
    • 雙元論的可能反駁: 但機器人只是服從外部程式設計者的指令,難道人也需要一個外部的程式設計者(靈魂)嗎?
    • 物理主義的可能回應: 人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由基因或其他內在機制預設了指令的複雜「機器人」。或者,即使存在外部創造者(如宗教中的上帝),這也不必然意味著人有一個非物質的靈魂,人仍然可以是物理性的存在,只是由外部啟動或設計。這個論證變得複雜,且似乎不能直接證明靈魂是非物質的。
  3. 特徵 F 候選之三:思考、推理、信念、慾望、策略規劃(Thinking, Reasoning, Beliefs, Desires, Strategizing, Planning)

    • 雙元論論證: 純粹的物理機器或物體似乎無法真正地思考、推理、擁有信念和慾望。但人類顯然具有這些能力。這表明人類不僅僅是物理存在,需要一個靈魂來解釋這些心智活動。
    • 物理主義反駁: 現代電腦程式(如下棋程式)似乎正在展現這些能力。我們會說電腦「希望」贏棋,「相信」某個棋步更好,並據此「規劃」策略。我們可以用物理術語來解釋電腦如何實現這些功能。如果物理系統(電腦)可以展現出類似「信念」和「慾望」的行為,為什麼我們要武斷地說人類作為物理系統(身體和大腦)就不能真正擁有信念和慾望呢?這可能是對物理對象的一種「偏見」。
  4. 特徵 F 候選之四:情感(Emotions)

    • 雙元論論證(作為下一個重點探討的論點提出): 雖然機器可能在行為上模擬信念和慾望,但它們似乎無法真正感受(feel)情感,例如愛、恐懼、希望、焦慮等。人類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情緒。如果純粹的物理存在無法感受情緒,而人類可以,這是否需要一個非物質的靈魂來解釋?

結論:

講座目前為止探討了「最佳解釋推論」作為支持靈魂存在的方法,並檢視了將身體動畫、有目的行動、以及思考/信念/慾望作為「特徵 F」的論證。教授的初步評估是,物理主義者似乎能夠有效地反駁這些論證,用身體的功能或物理系統的複雜性來解釋這些現象,而無須引入非物質的靈魂。講座將在下次繼續探討「情感」是否能成為一個更強有力的「特徵 F」來支持靈魂的存在。

總之,講座的核心論點是:要論證靈魂存在,一種可行的方法是通過「最佳解釋推論」,即證明某些人類獨有的「特徵 F」是物理主義無法解釋或解釋不佳,而只有引入非物質靈魂才能得到最佳解釋。然而,目前檢視過的幾個候選「特徵 F」(身體動畫、有目的行動、思考/信念/慾望)似乎都能在物理主義框架內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不足以強有力地支持靈魂的存在。情感將是下一個重點探討的可能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