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主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死亡後生命是否可能?」,而教授指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釐清兩個更基礎的概念:「人是什麼?」以及「何謂存活?」。影片尤其聚焦於第一個問題,即「人」的形上學構成。
影片提出了關於人本質的兩種主要且相互競爭的觀點:二元論(Dualism)與物理主義(Physicalism)。
一、 影片首先處理了一個針對「死亡後生命是否可能?」這個問題本身的潛在反對意見:
這個反對意見認為,我們甚至不必花時間深入探討,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基於定義的混淆。它的論證如下:
1. 死亡的自然定義是「生命的終結」。
2. 存活的意思是「沒有死亡」或「繼續活著」。
3. 因此,「死亡後生命是否可能?」等於在問「生命的終結後還有生命嗎?」,或「我死去後是否還活著?」。
4. 從定義上來看,這是自相矛盾的。一旦生命終結了,就不可能有生命;一旦你死了,你就沒有存活。這就像問「把盤子裡的食物吃完後,盤子裡還有食物嗎?」或「電影結束後,電影裡還發生什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trivially obvious)。
教授對此反對意見的回應:
教授承認這個反對意見有其表面上的道理,但認為它誤解了我們真正想問的問題。我們並非在玩弄詞語上的定義,而是在探討一個實質的形上學可能性。教授將問題重新精確化為:「在我的身體死亡之後,我是否仍有可能繼續存在?」
這裡的關鍵是區分「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與「我的身體」。當我們談論「我的死亡」或「死亡」時,在探討「死亡後生命」這個問題的語境下,我們指的並非生命整體的終結,而是我的身體作為一個生物有機體的死亡——一個涉及血液停止循環、腦部缺氧、細胞分解等一系列物理過程(影片中以 B1 到 Bn 代表)的事件序列。
一旦問題被重新定義為「在我身體的生命終結後,我作為一個人是否還可能繼續存在?」,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定義上的同義反覆或矛盾了。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答案可能是「是」,也可能是「否」,但它不再是顯而易見的「否」。它取決於我們對「我」的本質是什麼有何理解。
二、 影片繼而闡述了兩種關於「人是什麼?」或「人的形上學構成」的主要觀點:
這兩種觀點提供了回答「在身體死亡後我是否還能存在」這個問題的不同基礎。
1. 二元論(Dualism):
- 核心主張: 人是由兩種基本且截然不同的東西組成的:身體和靈魂(或非物質的心靈)。
- 身體的性質: 身體是物質的、有形的,由分子和原子構成,是生物學和物理學研究的對象。
- 靈魂的性質: 靈魂是非物質的(immaterial),不是物理對象,不由物質構成。它是意識、思考、感受、個性和精神活動的來源或基礎。
- 互動方式 (互動式二元論): 最常見的二元論形式認為身體和靈魂之間存在雙向的互動。身體的狀態(例如受傷)可以影響靈魂(產生痛感);靈魂的心靈活動(例如意圖)也可以控制身體(發出指令讓身體行動)。儘管互動緊密,但身體與靈魂在本質上是獨立、區分的實體。
- 對死後生存的意義: 二元論對於探討死後生存具有顯著的吸引力。如果「我」作為一個人,主要或完全是這個非物質的靈魂,那麼當身體死亡(身體的物理過程結束,身體分解)時,這並不必然意味著非物質靈魂的毀滅。靈魂可能會從身體中分離並繼續存在。
- 觀點的細化: 為了更有效地支持死後生存的可能性,二元論者最好認為「人嚴格來說就是靈魂」,而非「人是靈魂與身體的組合」。因為如果人是組合,身體的毀滅會導致組合的解體,人也就不復存在了。如果人就是靈魂,那麼身體就像靈魂暫時居住的「房子」,身體的毀滅不必然等同於居住者的毀滅。
- 二元論帶出的進一步問題: 即使接受二元論(即靈魂與身體是不同的實體),關於死後生存仍有幾個獨立的問題需要回答:
- 靈魂在身體死亡後是否真的存活下來?(僅僅是區分並不保證存活。正如教授回應學生提問所說,既然身體可以影響靈魂,身體死亡的物理過程(B1-Bn)理論上也可能引發導致靈魂毀滅的精神過程(S1-Sn)。這並非自動不可能。)
- 如果靈魂存活,它是否能永遠存在?(即靈魂是否不朽?這是更高層次的問題,如柏拉圖所探討的)。
- 靈魂是否具有空間位置?(這是一個關於非物質實體性質的難題,教授認為雖然重要但對核心討論非決定性,並將其擱置)。
2. 物理主義(Physicalism):
- 核心主張: 人僅僅是一種身體,是純粹的物質對象(material object)。
- 身體的性質: 物理主義者認為,不存在獨立的非物質靈魂。人完全由物質構成,屬於物理世界的一部分。
- 人的能力(作為身體的能力): 物理主義者並不否認人類擁有思考、感受、意識、創造、規劃、溝通等複雜能力。他們認為,這些所謂的「心靈」能力並非來自一個獨立的非物質實體,而是高度複雜的物理身體(特別是大腦)的運作所產生或實現的功能。人並非「身體加上靈魂」,而是「一種特別的身體,具備了許多其他身體不具備的驚人能力」(例如,能夠思考、寫詩、墜入愛河等)。
- 一元論: 物理主義是一種形上學上的一元論(monism),主張宇宙只有一種基本類型的實體——物質。
- 對死後生存的意義(隱含結論): 根據物理主義,既然人就是身體,那麼身體的死亡和毀滅(即構成人的物質結構的瓦解)就直接等同於人的終結。當身體停止運作並分解時,人的存在也隨之消失。從物理主義的視角來看,「在身體死亡後人仍繼續存在」似乎是不可能的。
總結:
影片透過這兩種對立的觀點——二元論認為人是身體與非物質靈魂的結合(或人就是靈魂),物理主義認為人僅僅是具備特殊能力的物質身體——構建了探討「身體死亡後是否可能存在」的形上學框架。二元論為死後生存打開了可能性的大門(儘管並非理所當然),而物理主義則暗示身體的死亡即是人的終結。影片後續將會深入檢視這兩種觀點各自的理由和面臨的挑戰,以此作為判斷死後生存是否可能的基礎。影片也簡要提及並擱置了其他可能的觀點,如唯心論(Idealism),但認為對於當前探討的核心問題,二元論和物理主義是最相關且值得嚴肅考慮的立場。
總而言之,這段影片的主要論點集中在:
1. 釐清「死亡後生命」的哲學問題,將其重新定義為「身體死亡後的個人存在」。
2. 提出並詳細解釋關於人本質的兩種主要形上學理論:二元論(身體+靈魂)和物理主義(僅身體)。
3. 闡述這兩種理論如何從根本上影響了對身體死亡後個人是否可能繼續存在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