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The Value Of Life Part Ii Other Bad Aspects Of Death Part I

好的,這段講義探討了生命的價值以及死亡的壞處,特別是從哲學角度深入分析。核心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並進行詳盡解釋:

核心論點一:對生命價值的評估不應僅限於內在經驗(如快樂與痛苦),也應包含外在的「好」事物(如成就、知識與真實關係)。

講者首先引入了「經驗機器」的思想實驗。這個實驗設想一個裝置,可以精確地模擬真實生活中所有令人愉悅的體驗,讓使用者感覺自己正在實現偉大的目標、擁有美好的關係等等,但實際上,使用者只是漂浮在實驗室的水箱中,大腦受到刺激。講者指出,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活在這樣的經驗機器中並非理想的生活,感覺缺少了什麼。

這一反應挑戰了以快樂(pleasure)為唯一價值的「享樂主義」(Hedonism)及其類似觀點。如果生命的價值僅在於體驗美好的內在狀態,那麼經驗機器中的生活應該是完美的,因為它提供了所有這些體驗。然而,普遍的抗拒表明,生命中還有比單純的內在經驗更重要的東西。

那麼,缺少了什麼呢?講者提出了一些可能性,例如實際的成就(而不僅是成就的感覺)、真實的知識(而不僅是知道的感覺)、以及真實的愛與關係(而不僅是感覺被愛)。這些是超越個人內在感受的「外在的好」(external goods)。一個豐富、有價值的生命不僅需要正確的「內部」(right insides),也需要正確的「外部」(right outsides)。雖然對這些外在「好」事物的具體內容和價值如何判斷(例如,是我們想要這些事物才讓它們有價值,還是因為它們本身有價值我們才想要它們?)還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但關鍵點是,任何關於生命價值的完整理論都必須將這些超越單純經驗的要素納入考量。因此,評估一個生命的好壞,不再只是加總快樂減去痛苦,而是要加總包括體驗、成就、知識、關係等在內的各種「好」事物,並減去各種「壞」事物(如痛苦、失敗、欺騙)。

核心論點二:對於「活著本身是否有價值」存在不同觀點,區分為「中性容器理論」與「有價值容器理論」,這影響了對死亡壞處的理解。

在擴展了生命中「好」事物的列表後,講者進一步探討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假設:活著本身是否有價值?

  • 中性容器理論 (Neutral Container Theory): 這種理論認為,生命本身就像一個空的「容器」,其價值完全取決於容器中裝載的「內容物」——也就是生命中所包含的各種好與壞事物(包括經驗性及外在性的)。根據這種觀點,活著這個狀態本身並沒有內在的價值(可以視為價值為零)。一個生命的價值高低,完全是透過加總所有的好內容並減去所有的壞內容來決定。如果內容物的總體是正面的,那麼活著就是好的;如果是負面的,那麼活著就是壞的。講者指出,之前討論的包括享樂主義在內的觀點,其實都隱含了這種中性容器的假設。

  • 有價值容器理論 (Valuable Container Theory): 與中性容器理論相對,這種理論認為,活著本身(或者更精確地說,作為一個人而活著)就具有某種獨立的正面價值,這是超越生命內容物價值之外的。如果接受這種觀點,要評估一個生命的價值,首先要計算內容物的總價值(即傳統的加總好壞內容),然後必須額外加上一筆來自「活著本身」的正面分數。這意味著,即使生命內容物的總體評價是負面的,只要「活著本身」的額外價值足夠高,整個生命的總價值仍然可以是正面的。

有價值容器理論又可細分為不同版本:
* 謙遜有價值容器理論 (Modest Valuable Container Theory): 這種理論認為活著本身有正面價值,但這種價值並非無限高,如果生命的內容物變得非常糟糕(負面價值極高),其壞處仍然可以壓過活著本身的價值,使得總體而言死亡會比繼續活著更好。
* 夢幻有價值容器理論 (Fantastic Valuable Container Theory): 這種理論認為活著本身具有極高的、甚至是無限的價值,無論生命的內容物變得多麼糟糕,活著本身的價值都永遠能夠壓過內容物的負面價值,使得活著永遠比死亡更好。

講者認為,對死亡「壞處」的理解(特別是從「剝奪論」Deprivation Account 的角度——死亡剝奪了你本來可以擁有的好生活)取決於我們持哪一種容器理論。如果持中性容器理論,死亡的壞處在於剝奪了內容物總體為正的未來生活。如果持謙遜有價值容器理論,死亡的壞處在於剝奪了內容物加上活著本身價值總體為正的未來生活,但在內容物極端負面的情況下,死亡反而可能不是壞事。如果持夢幻有價值容器理論,死亡永遠是壞事,因為它剝奪了無限有價值的生命。講者傾向於謙遜版本或中性版本,認為「夢幻」版本難以置信,並以此回顧了關於「永生」的討論——即使永生最終會因內容變得極度糟糕而變得不堪,死亡仍然可能因為來得太早而剝奪了本來可以擁有的、內容物與活著本身價值總體為正的良好生活。

核心論點三:除了剝奪論所指的「剝奪了有價值的生活」之外,死亡的某些特性(不可避免性、變異性、不可預測性)可能額外增加了死亡的壞處。

講者承認剝奪論是理解死亡核心壞處的主要方式,但他進一步探討了死亡本身的一些特徵,這些特徵似乎獨立於(或至少加劇了)剝奪論所描述的壞處。

  • 不可避免性 (Inevitability):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對於個體而言,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逃避死亡。講者探討了這種不可避免性是否增加了死亡的壞處。一方面,有些人認為這種無力感增加了痛苦,死亡已經夠糟了,知道自己對此完全無能為力更令人沮喪(類似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地下手記》中人物對 2+2=4 的必然性的惱怒)。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不可避免性反而減輕了痛苦,就像打翻的牛奶無法挽回,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可以減少煩惱,斯賓諾莎甚至認為理解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可以帶來情緒的平靜。這種兩方面的情感拉扯並存。此外,死亡的普遍性(每個人都必將死亡)同樣有兩面性:一方面,知道他人也同樣受苦可能增加悲憫;另一方面,知道自己並非被宇宙單獨挑出來對待,可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安慰(「同是天涯淪落人」)。

  • 變異性 (Variability): 人們死亡的年齡各不相同,有的活到高齡,有的英年早逝。講者指出,這種變異性從道德角度來看,顯然是不好的,因為它造成了一種重要的不平等——人們因無法控制的因素而獲得了不同長度的生命。從個體自身的好壞來看,活得比平均壽命短的人顯然遭受了額外的壞處;而活得比平均壽命長的人則似乎獲得了額外的益處。然而,講者從心理學角度推測,人們對於「被虧待」(活得比平均短)的感受,可能比對於「多得到」(活得比平均長)的感受更為強烈,因此死亡年齡的變異性總體上可能增加了人類經驗中與死亡相關的負面總和。

  • 不可預測性 (Unpredictability): 除了死亡發生的年齡各不相同外,我們通常不知道自己具體會活多久。講者區分了變異性與不可預測性——可能存在一個世界,每個人死亡年齡不同(變異性),但出生時就知道自己的死期(無不可預測性)。而在我們的世界中,死亡既有變異性又有不可預測性。講者認為,不可預測性增加了死亡的壞處,主要是因為它使得個體難以有效地規劃自己的生活,特別是長期目標。由於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人們可能制定了一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的計劃(例如成為醫生),卻在計劃完成前就死亡了,使得之前的努力沒有結出預期的果實,人生未能達到預期的「巔峰」。反之,如果設定的目標實現得太早,而自己又活得比預期長,人生可能會感覺後繼乏力,像是故事在很前面就達到了高潮,後面的情節變得平淡無奇。

核心論點四:生命整體的「形狀」或「敘事弧線」具有獨立的價值,而死亡的不可預測性使得實現理想的生命形狀變得困難。

緊承不可預測性對生活規劃的影響,講者提出了生命整體「形狀」或「敘事弧線」(narrative arc)的概念。他用賀瑞修·愛爾傑(Horatio Alger)式的「白手起家」(rags to riches,生活境遇從差變好)故事與其反面「富貴變貧賤」(riches to rags,生活境遇從好變差)故事來對比。假設這兩種人生經歷中好與壞時期的總量是相同的,大多數人仍然會明顯偏愛「白手起家」式的、向上發展的生命形狀。這表明,生命價值的評判不僅僅是簡單加總好與壞的內容以及活著本身的價值,還與這些價值在時間上的分佈方式有關——我們似乎偏好將壞的部分留在過去,將好的部分留在未來。這與呂克萊修斯(Lucretius)的悖論(為何我們懼怕未來的非存在,卻不懼怕過去的非存在?)以及帕菲特(Derek Parfit)關於痛苦手術時間點的討論相呼應:我們偏好痛苦在過去而非未來。

講者認為,生命敘事弧線的這種獨立價值,使得死亡的不可預測性成為一個額外的壞處。因為無法預知自己的生命長度,個體難以準確地將人生的重要成就或巔峰安排在合適的時間點,從而難以確保生命擁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理想的整體形狀或敘事結構。這使得規劃一個「最好的人生」變得更加困難,增加了與死亡相關的負面體驗。

總而言之,這段講義從多個層面深入剖析了生命的價值與死亡的壞處。首先擴展了生命價值的內容,納入了外在的「好」事物。接著提出了「容器理論」框架來理解活著本身的價值,並探討了這如何影響對死亡作為一種「剝奪」的理解。最後,進一步討論了死亡的必然性、變異性與不可預測性這幾個特性,認為它們各自以不同方式(無力感、不平等、難以規劃理想人生形狀)增加了死亡的壞處,即使在剝奪論之外,這些特性本身也構成了死亡令人感到不安或糟糕的面向。整個討論層層遞進,展現了哲學對生命終極問題的複雜而豐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