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資料是耶魯大學教授 Shelly Kagan 所開設的哲學課程 PHIL 176「死亡」的入門介紹。教授在開課之初,便開宗明義地闡述了這門課的目標、涵蓋的範圍以及獨特的教學方式,同時也為學生設定了明確的預期。課程的核心在於從「哲學」的角度嚴謹地探討「死亡」這個主題。
主要論點一:界定課程範圍——這是一門「哲學」的死亡課程,而非心理學或社會學的探討
教授強調,雖然死亡是一個涵蓋多個領域的廣泛主題,但 PHIL 176 是一門「哲學」課,這意味著它將聚焦於從哲學視角產生的問題。課程明確指出,它將會「避開」一些大眾可能預期會涵蓋,但在本次課程中不會深入討論的領域:
- 心理學層面: 課程不會探討個體面對死亡時的心理歷程、調適過程,例如知名的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的臨終五階段理論(否認、憤怒、討價還價等)將不會是課程內容。喪親之痛或悲傷的心理歷程也非課程重點。
- 社會學層面: 課程也不會涉及對死亡的社會態度、殯葬產業的運作模式(例如其可能存在的濫收費用問題),或是文化中如何處理和看待瀕死者。
教授解釋說,雖然這些心理學和社會學議題都非常重要,並且與死亡緊密相關,但它們不屬於本次哲學課程探討的範疇。課程將專注於那些「在我們思考死亡本質時所產生的哲學問題」。
主要論點二:課程內容劃分——形上學與價值理論的探討
課程內容將分為兩大主要部分,分別從不同的哲學分支來審視死亡:
- 第一部分:形上學 (Metaphysics)
- 這一部分將探討「死亡的本質」。核心問題是:「當我們死去時會發生什麼?」
-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探討更基礎的形上學問題:「我們是什麼?」「人這種實體是什麼?」
- 課程將深入討論「靈魂」的概念。在這裡,「靈魂」被定義為一種與身體分離的「非物質」存在。課程會問:我們是否擁有這種非物質的靈魂?
- 如果我們沒有靈魂,這對死亡的本質意味著什麼?死亡是什麼樣的事件?
- 「生存」(survival) 的概念將被仔細檢視:我如何在我死後生存?或者甚至更日常的問題:我如何從今晚生存到週四?這引出了對「個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 本質的探討——是什麼讓週四講課的那個人與今天講課的是同一個人?教授認為,清晰理解個人同一性對於思考死亡和持續存在至關重要。
- 這部分將花費學期的大約一半時間。
- 第二部分:價值理論 (Value Theory)
- 在探討完死亡的本質後,課程將轉向「價值」問題。核心問題是:「如果死亡是終結,死亡是壞事嗎?」
- 雖然大多數人直覺認為死亡是壞的,但哲學上存在難題:如果我死後不再存在,那麼有什麼事物能對「不存在」的我而言是壞的呢?這需要哲學上的努力來精確闡明死亡為何是壞的、壞在哪裡。
- 延伸問題包括:如果死亡是壞事,那麼永生是好事嗎?課程將會對此進行思考。
- 更廣泛地,課程會探討「我們即將死亡這個事實應當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對死亡抱持什麼態度?例如,應該害怕死亡嗎?應該對死亡感到絕望嗎?
- 最後,課程將討論「自殺」問題。許多人認為生命寶貴,自殺是拋棄唯一生命,是無意義的。課程將從「理性」和「道德」的角度探討自殺,思考在特定情況下,自殺是否可能具有理性或道德上的正當性。
- 這部分將佔學期的大約另一半時間。
主要論點三:獨特的教學方法——教授將主動闡述並「論證」自己的哲學觀點
教授明確告知學生,他將採取的教學方法與通常僅僅陳列不同觀點並保持中立的「概述式」教學不同。在這門課中,教授將會「發展、推動、或辯護」一套他自己對這些問題持有的特定觀點。
- 挑戰常見觀點: 教授首先列舉了一組他認為許多學生或大眾可能持有的「常見觀點」:相信靈魂存在、相信死後可能生存、認為死亡是剝奪永生的壞事、認為永生是美好的、認為害怕死亡和絕望是自然的反應、認為自殺是不道德且不理性的。
- 闡述自身立場: 教授坦率地說,他將在課堂上「論證」並試圖說服學生,他認為這組「常見觀點」基本上是「從頭到尾都是錯的」。他將論證:不存在靈魂、永生並非好事、害怕死亡不是恰當的反應、在某些情況下自殺可能是理性且道德上合理的。
- 教學目標: 雖然教授希望學生最終認同他的觀點(因為他認為這些觀點是真實的),但他強調「關鍵點不在於你是否同意我」,而在於學生必須學會「獨立思考」,對死亡進行「好好地、冷靜地、嚴肅地審視」。即使學期結束時學生不同意教授的某些觀點,只要他們真正深入思考了每個議題正反兩方的論證,教授就會感到滿意。
主要論點四:課程方法論——採取理性、世俗的視角,排除宗教權威作為論據
教授進一步說明,這門哲學課將依賴於人類的「推理能力」,從「理性」的立場來思考死亡。
- 排除宗教論證: 課程明確規定,討論和論證中「不會訴諸宗教權威」。這包括不引用《聖經》、不訴諸神啟示的真理,或任何來自宗教教義的答案來支持哲學論點。
- 假設性框架: 教授建議學生將這門課視為一個「大型的假設」(one big hypothetical):如果我們必須完全從「世俗的視角」(secular perspective) 來思考死亡,只使用我們自己的理性,而不是依賴神聖的啟示性權威,那麼我們將得出什麼結論?
- 課堂討論要求: 在討論課中,即使學生持有宗教觀點,在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時,也必須提供能夠讓所有學生(包括沒有相同宗教信仰的學生)理解並接受的「理由」,而不能僅僅說「因為我的信仰是這樣」。
總結與補充:
除了上述主要論點外,教授還詳細解釋了課程要求(如閱讀材料、討論課、論文)、評分標準以及他對分數(特別是他作為「嚴格給分教授」的名聲)的看法。他將分數視為對學生哲學寫作能力的誠實評估和培養,並強調通過練習可以進步,因此後期的論文會被給予更大的權重,以鼓勵學生持續學習和改進。討論課(佔總成績的 25%)的重要性也被強調,因為它是學生練習哲學討論和論證的關鍵場所。
總體而言,這門課的入門介紹清晰地確立了其作為一門嚴謹哲學課程的定位,它將引導學生避開心理和社會層面的探討,聚焦於死亡的形上學本質與價值評估。教授採用了挑戰傳統智慧、積極辯護自身觀點的教學風格,並要求學生運用純粹的理性思維在世俗框架下對死亡這一終極問題進行深刻反思。課程旨在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進行哲學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