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以下是根據提供的影片內容,提取並詳盡解釋其主要論點的繁體中文分析,內容將超過一千字:
這段哲學講座主要探討了兩個核心議題:第一,嘗試以物理主義的觀點定義「死亡」,特別是「作為一個人的死亡」(person-death),並應對定義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第二,深入探究「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會死」這一主張,並檢驗其背後的論證,特別是關於想像自己死亡的可能性以及佛洛伊德的相關觀點。
主要論點一:以物理主義視角定義「作為一個人的死亡」(Person-Death)
講座開頭即指出,如果我們採納物理主義(physicalist)的觀點,認為一個人就是一個具備「個人功能」(P-functioning,例如思考、規劃、溝通等高階認知功能)的身體,那麼似乎很自然地會得出結論:當一個人停止執行這些個人功能時,他就死了,也就是「作為一個人的死亡」。
然而,教授隨即提出這一定義面臨的明顯問題:
1. 睡眠的難題: 當我們處於深度無夢的睡眠狀態時,我們停止了思考、規劃、溝通,即停止了個人功能(P-functioning)。按照上述定義,這將意味著我們在睡覺時是死的。這與我們的直覺和經驗完全不符。
2. 暫停與永恆的區分: 為了區分睡眠與死亡,一個可能的修正定義是:死亡是指個人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睡眠則是「暫時性」停止。然而,教授以宗教復活(resurrection)的概念來反駁此修正。假設在審判日,上帝將死者復活。如果復活確實發生,且復活後的個體仍是原來的「人」,那麼他們之前的停止個人功能就不是永久的,而是暫時的。這意味著他們在復活之前並未真正「永久性」停止個人功能,根據修正後的定義,他們並未真正死亡,而只是處於深度睡眠狀態。但這也與「上帝復活死者」的理解不符,復活的是死者,而不是只是從深度睡眠中醒來的人。因此,「永久性停止個人功能」的定義也站不住腳。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教授提出了另一個更為合理的定義:
3. 作為一個人的死亡是指「不再具備執行個人功能的能力」(inability to P-function)。
* 應對睡眠: 在睡眠中,雖然個體沒有實際執行個人功能,但他/她仍然「有能力」去執行(只需將其喚醒即可)。因此,根據這一定義,睡眠中的人是活著的。
* 應對死者: 對於那些已逝之人(在復活之前),他們的身體或大腦結構已經損壞(broken),不再具備執行個人功能的能力。即使未來可能被修復(如通過復活),但在他們停止個人功能的當下,他們已經失去了這種能力。因此,這一定義能夠解釋為何死者是死的。
* 應對昏迷: 這一定義也能幫助我們區分不同狀態下的「活著」或「死亡」。對於植物人或昏迷狀態,如果其大腦支持個人功能的結構只是暫時性地「關閉」(on-off switch is off)但並未損壞,理論上仍有恢復能力的潛力,那麼我們或許可以說這個人仍然活著(雖然沒有實際功能)。但如果大腦結構已經衰退損壞,個體徹底失去了執行個人功能的能力,即使身體的生物功能(B-functioning)仍在運作,我們或許可以說「作為這個人」已經死亡或不復存在了。
* 應對冰凍/停滯狀態(Suspended Animation): 教授提出這是一個更難處理的案例。如果將人體冷卻至代謝停止,大腦結構未被破壞,未來可能重新啟動。按照「不具備能力」的定義,由於能力並未喪失,他們似乎沒有死亡。然而,直覺上,他們似乎也並非處於「活著」的狀態。這可能暗示我們需要一個「第三種狀態」(既非生也非死,而是停滯/暫停)來描述這種情況,這使得「活著」的定義變得稍微複雜(可能不僅僅是具備能力,還需要能夠被輕易地啟動功能)。
總結來說,關於死亡定義的核心論點是:在物理主義框架下,對「作為一個人的死亡」的最佳定義不是功能的停止或永久停止,而是「能力的喪失」。這一定義通過對睡眠、復活和昏迷等案例的細緻區分,展現了其解釋力,儘管對冰凍停滯狀態的處理尚不明確,並可能挑戰了「非生即死」的傳統二元對立觀念。
主要論點二:關於「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會死」的主張
講座接下來轉向討論一個更具心理學或哲學意味的主張:「在某個層面上,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會死」。教授首先區分了這種主張可能指涉的兩種死亡概念:
A. 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會「作為一個人不復存在」(cease to exist as a person)。
B. 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死亡」(bodily death)。
教授先針對主張 A 進行分析,這是基於「想像自己死亡」的難題:
1. 論證: 有人認為,既然不可能「從內部」想像自己死亡(即想像自己處於沒有任何意識、感覺或思想的狀態),那麼我們就無法相信自己會死亡。背後的預設是:要相信某事,就必須能夠想像或圖畫出它。
2. 教授的反駁(第一層): 試圖想像「處於死亡的狀態」時「是什麼感覺」本身就是錯誤的方式。死亡,就像手機或原子筆一樣,在「內部」並沒有任何體驗可言(there is nothing that it’s like)。無法想像「內部體驗」不是想像力的失敗,而是因為被想像的對象本身就沒有內部體驗。
3. 教授的反駁(第二層,針對想像能力的預設): 即使我們接受「相信需要想像」的預設,這也不意味著我們不能相信自己會死亡。因為我們「可以」從「外部」想像自己死亡。我們可以想像自己的身體躺在棺材裡,想像自己的葬禮(即使在想像中,我們是那個「觀察者」)。這就像我們可以從外部想像自己在深度睡眠或昏迷中的樣子一樣,而我們確實相信自己會進入這些狀態。
4. 反駁佛洛伊德的論證(關於「將自己偷渡為觀察者」): 佛洛伊德等人認為,每當我們試圖想像自己死亡或不復存在的世界(如自己的葬禮),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自己想像成一個觀察者(觀眾)。因此,我們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一個「沒有自己」的世界,這證明我們在潛意識深處並不相信自己會死,而是相信自己是不朽的。
5. 教授對佛洛伊德的反駁: 這是一個糟糕的論證,混淆了「觀看想像畫面」的行為與「想像畫面的內容」。當你想像一個沒有你的會議時,你確實是從某個視角「觀看」這個畫面,但畫面的「內容」是一個「沒有你」的會議。想像的視角並不等於被想像的內容。你可以想像一個沒有你的世界,就像你可以想像一個沒有你的會議一樣,即使你在想像時是一個觀察者。因此,佛洛伊德依據此點得出的結論(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會死)是站不住腳的。
接著,教授針對主張 B 進行分析:沒有人真正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死亡」。
1. 反駁此主張的證據: 人們購買人壽保險,訂立遺囑。這些行為都強烈表明,大多數人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死亡。如果他們不信,為何要做這些準備?
2. 支持此主張的證據(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 教授引用了托爾斯泰的小說主角伊凡·伊里奇的例子。伊凡·伊里奇因病瀕死,他為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感到極度震驚和難以置信。他知道邏輯三段論「所有人皆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故蘇格拉底會死」,也知道自己是人,但直到死亡真正逼近時,他才意識到這條邏輯結論竟然「適用於自己」。這種震驚表明,儘管他在口頭上承認自己會死,可能也做了買保險、寫遺囑等表面上的準備,但在某個更深的層面,他並未真正、根本地相信自己的身體會死亡。
3. 由此產生的困惑: 一個人的行為(買保險、立遺囑)顯示他相信自己會死,但他的反應(震驚、難以置信)又顯示他並不相信。這如何解釋?
4. 可能的解釋: 這或許需要區分「意識層面的信念」與「潛意識層面的信念」,或是「口頭上或表面的承認」與「真正深刻、根本的信念」。伊凡·伊里奇可能在意識層面或表面上承認自己的必死性,但在潛意識深處或根本上否認它。
講座的最後,教授提出了問題:伊凡·伊里奇這種口頭承認與根本不信的分裂狀態有多普遍?大多數人是否都或多或少處於這種情況?這個問題留待下次課程討論。
總體而言,這段講座的兩大核心論點分別是:透過辯證和修正,確立了物理主義者對「作為一個人死亡」較為站得住腳的定義(即能力喪失);以及對「無人相信自己會死」這一心理/哲學主張進行批判性分析,特別是駁斥了基於想像困難和佛洛伊德「觀察者」論證的觀點,但同時藉由伊凡·伊里奇的例子,引入了關於人們對「身體死亡」的信念可能存在深層次矛盾或否認的可能性,為後續的討論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