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講座主要探討了「個人認同 (personal identity)」的幾種主要哲學觀點及其在面對「複製 (duplication)」或「分裂 (fission)」問題時所遭遇的困難。講座的核心論點可以總結為:
- 傳統的個人認同理論(性格觀點、身體觀點、靈魂觀點)在面對潛在的複製或分裂情況時,會產生難以解釋的後果。
- 為了解決複製/分裂問題,這些理論往往需要引入一個「無分叉規則 (no branching rule)」,但這個規則本身似乎是違反直覺的。
- 這導致哲學家可能需要重新思考關於生存的核心問題,從「如何才能生存?」轉向「在生存中,什麼是重要的?(what matters in survival?)」,後者可能指向性格的持續性,即使這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個人認同標準。
以下將對這些主要論點進行詳盡解釋:
論點一:複製/分裂問題對傳統個人認同理論的挑戰
講座首先回顧並詳細闡述了「性格觀點 (personality theory)」,認為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擁有持續發展的相同性格(包括記憶、信念、慾望、恐懼、抱負、目標等)。然而,這個理論立即遭遇了「複製問題」。想像一個情景:一位瘋狂科學家複製了你的所有記憶、信念和慾望,並將其植入另一個身體。當這兩個身體醒來時,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你。根據簡單的性格觀點,既然兩者都擁有相同的性格集合,那麼兩者都應該是你。但這似乎荒謬,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因此,性格觀點必須解釋這種情況。可能的答案似乎只有三種:
* 只有其中一個是你,另一個不是。但性格觀點無法提供區分兩者的理由,因為兩者都符合「擁有相同性格」的條件。
* 兩者都是你。這導致一個人同時存在於不同地點的形上學困難。
* 兩者都不是你。這意味著即使有人擁有你的全部性格,他也不是你,直接推翻了簡單的性格觀點。
講座接著指出,性格觀點的擁護者可以修改他們的理論來應對這個問題。
接下來,講座轉向「身體觀點 (body view)」。身體觀點認為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擁有相同的身體,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擁有足以維持性格等要素的相同大腦或部分大腦。身體觀點的支持者常認為,身體(尤其是人類身體)不像軟體那樣容易被「複製」,因此可以避免複製問題。然而,講座通過「核分裂 (fission)」的例子(類似於細胞分裂,但應用於人類身體或大腦)挑戰了這一點。想像這樣一個科幻情境:一個人的大腦被分成左右兩個半球,每個半球都足以維持完整的心理功能,然後被分別移植到兩個新的身體中。術後,兩個個體(講座中稱為 Lefty 和 Righty)都醒來,都認為自己是原來的那個「你」,並且擁有你的全部記憶和性格。這再次創造了一個類似的複製/分裂情境。身體觀點同樣面臨選擇:
* 只有 Lefty 是你,Righty 不是。身體觀點無法解釋為何偏向 Lefty 。
* 只有 Righty 是你,Lefty 不是。同上,缺乏理由。
* 兩者都是你。這再次導致一個人同時存在於不同地點的問題。
* 兩者都不是你。這意味著即使有實體擁有你的大部分甚至「足夠」的大腦,他也不是你,似乎與身體觀點相悖。
這個核分裂的例子不僅挑戰了身體觀點,也回頭加劇了性格觀點的問題,因為大腦分裂正是一種導致性格(記憶、信念等)「分裂」或「複製」的方式。
講座也探討了「靈魂觀點 (soul theory)」,認為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擁有相同的靈魂。靈魂觀點的支持者可能認為靈魂不像身體或性格那樣可以分裂,因此能避免複製問題。然而,講座質疑了靈魂是否真的不能分裂,這是一個關於靈魂「形上學」的問題。
* 如果靈魂可以分裂,那麼在核分裂的情境中,原來的靈魂可能也一分為二,附著在兩個新的身體上。這就使得靈魂觀點也面臨與性格觀點和身體觀點完全相同的複製問題,需要解釋哪一個擁有分裂靈魂的個體是你(或兩者都是,或兩者都不是)。
* 如果靈魂不能分裂(因為它是簡單的單一實體),那麼在核分裂情境中,原來的靈魂只能附著在 Lefty 或 Righty 其中之一。這確實避免了「你是兩個」或「你消失了」的困境,因為只有一個個體會擁有原來的靈魂,而另一個只是個「冒牌貨」,即使他擁有完全相同的記憶和性格。然而,這又帶來了新的問題:(a) 我們(以及個體本身)將無法確定誰才是真正擁有靈魂的那個人;(b) 更重要的是,如果那個沒有靈魂的「冒牌貨」(例如 Righty)仍然是有意識、有記憶、有性格、有理性的「人」,這就削弱了最初支持靈魂存在的一個主要論證——即需要靈魂來解釋意識、理性和性格等人類特徵。
總結來說,複製/分裂問題是個人認同哲學理論所面臨的重大挑戰,無論是性格、身體還是靈魂觀點,都難以在這種情況下給出直覺上令人滿意的答案。
論點二:「無分叉規則」作為解決方案及其違反直覺性
面對複製/分裂問題的困境,講座指出,性格觀點和身體觀點(以及靈魂觀點在假設靈魂可分裂的情況下)似乎都被迫引入一個附加條件來修改理論,即「無分叉規則」。
* 修改後的性格觀點: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擁有相同的性格,前提是沒有分叉或複製發生。
* 修改後的身體觀點: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擁有相同的身體/大腦,前提是沒有分叉或複製發生。
這個規則的邏輯是:在通常情況下,沒有分叉發生(比如,沒有人複製你的記憶或分裂你的大腦),這時只要符合原來的標準(有你的性格或身體/大腦),你就是原來的你。但在分叉情況下,由於有多個「最佳候選人」,這個規則裁定:兩者(或多者)都不是原來的你。例如,在腦部核分裂後,Lefty 和 Righty 都不再是 Shelly Kagan 。
「無分叉規則」確實提供了一種解決複製/分裂問題的方法,避免了「一個人是兩個」或「即使所有條件都符合卻不是你」的矛盾。然而,講座強調這個規則極為「違反直覺 (counter-intuitive)」。它意味著:你是否是你,取決於在遙遠的某個地方,是否有一個你的複製體存在。想像一下,你現在相信自己就是上週上課的那個人,你擁有那個人的所有記憶和性格。根據「無分叉規則」,你是否真的是他,竟然取決於在密西根州是否有個瘋狂科學家昨晚複製了你的記憶。這聽起來非常奇怪,你的身份似乎應該只取決於與你自身相關的內部或直接連接的連續性事實,而不是外部發生的、你可能毫無所知的事情。儘管如此,由於所有主要理論似乎都被推向這個規則,講座提到,也許我們不得不「學會接受」這個規則,而它也就不能單獨作為反對某個特定理論的強烈依據了。
論點三:從「如何生存」轉向「在生存中,什麼是重要的?」
講座在最後提出了對個人認同問題的一個更深刻的反思。教授 Shelly Kagan 傾向於認為身體觀點(帶有無分叉規則)可能是關於「如何生存」的最佳形上學理論。然而,他指出,即使我們找到了關於個人認同的正確理論——也就是回答了「如何才能生存?」這個問題——這或許並非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可能是「在生存中,什麼是重要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講座再次借助思想實驗。
* 重新審視靈魂觀點 (Revisited Soul Theory): 假設靈魂觀點是正確的,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靈魂。再假設輪迴是真實的,你的靈魂在你死後進入一個新生的身體。但是,想像這種輪迴是「完全清除」的,靈魂帶不走任何前世的記憶、性格、慾望或目標。一千年後,某個新身體裡確實有著你原來的靈魂,根據靈魂觀點,那個人就是你,你「生存」了。但是,講座問:「誰在乎呢 (who cares?)?」這個人跟你毫無記憶或性格上的聯繫,你對他的存在完全沒有任何個人價值感。僅僅是那個「靈魂」的持續存在,並非你想要生存時所看重的東西。
* 重新審視身體觀點 (Revisited Body Theory): 假設身體觀點(大腦版本)是正確的,個人認同的關鍵在於擁有你原來的大腦。想像你的大腦被移植到一個新身體裡,但所有記憶和性格痕跡都被「完全、不可逆地抹除」。儘管根據身體觀點,這個擁有你大腦的新個體就是你,你「生存」了。但講座再次問:「那又如何 (so what?)?」這個個體沒有你的記憶、沒有你的性格,他和你幾乎沒有任何實際上的聯繫。僅僅是那個「大腦」的持續存在,並非你想要生存時所看重的東西。
透過這兩個例子,講座強烈暗示了一個論點:即使我們找到了定義「你是否生存」的精確形上學標準(可能是靈魂、身體、或其他),這個標準本身的實現,如果沒有伴隨某些其他要素的持續,對我們個人而言可能毫無價值。換句話說,「是否生存」這個形上學事實與「生存的意義或價值何在」這個問題是可以分離的。
講座最終提出,當我們說我們希望「生存」時,我們真正關心的「重要之物 (what matters)」似乎並非僅僅是靈魂或身體的持續存在,而更可能是性格的持續性,包括記憶、意識、信念和價值觀的連貫性。即使哲學上嚴格的個人認同標準可能不同(例如,教授傾向於身體觀點),但從個人角度看,或者說在關於死亡和來生的討論中,「什麼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指向性格的持續,而這才是我們真正看重並渴望的。這將是後續討論的重點。
總而言之,這段講座通過嚴謹分析個人認同理論在複製/分裂問題上的困境(及其對「無分叉規則」的依賴),巧妙地將問題從抽象的形上學標準轉移到對生存價值和意義的關注,並提出性格的持續性或許才是我們在思考個人生存時真正關心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