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影片逐字稿內容,其主要論點圍繞著「個人同一性 (personal identity)」這個形上學問題進行探討。個人同一性探討的是在時間的推移下,是什麼使得某個人在未來仍然是同一個「我」。影片詳細介紹了兩種主要的理論觀點,並對這些理論進行了精煉和評估,同時也簡要回顧了前一堂課討論的靈魂理論。
以下是影片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
對靈魂理論 (Soul Theory) 的回顧與批判:
- 核心思想: 靈魂理論認為,個人同一性的關鍵在於擁有同一個靈魂。只要是同一個靈魂,就是同一個個人;靈魂改變了,個人就改變了。
- 主要困難/弱點: 影片指出,即使不討論靈魂是否存在,靈魂理論作為個人同一性的基礎也存在問題。這個問題源於想像一個情況:一個人的靈魂每隔幾分鐘就完全更換一次,但其「人格」(包括信念、記憶、慾望、目標等)卻完全保持不變。根據靈魂理論,由於靈魂不同,這將是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個新的人誕生,而舊的人則死亡。然而,大多數人會覺得這難以置信,因為在所有可觀察和體驗的方面,這個人都沒有改變。講者認為,如果我們無法接受這種「無法察覺的個人更替」,那麼靈魂理論作為個人同一性的關鍵可能是不正確的。這並非否定靈魂的存在,而是否定「靈魂的相同性」是「個人的相同性」的關鍵。
-
身體理論 (Body Theory) 的提出與探討:
- 核心思想: 作為靈魂理論的替代,身體理論認為個人同一性的關鍵在於擁有同一個身體。只要身體是同一個,個人就是同一個。這是一個自然且直觀的觀點,尤其對於不相信靈魂的物理主義者 (physicalist) 而言,身體理論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儘管影片後續表明還有其他選擇)。
- 身體理論與死亡: 初看之下,如果個人同一性取決於身體,那麼身體死亡並分解後,個人就無法存活。然而,影片指出這並非必然的結論。
- 身體復活 (Bodily Resurrection) 的可能性: 身體理論至少在邏輯上允許個人在身體死亡後存活的可能性,前提是身體可以被重新組裝。如果一個人的構成身體的分子在死後分散,然後在未來(例如審判日)被完全重新收集並以原來的結構重新組裝,那麼根據身體理論,這仍將是同一個身體,因此是同一個人。歷史上的一些宗教傳統(如早期基督教)相信身體復活,這與身體理論是相容的。
- 重組難題 (Reassembly Problem): 影片提出了 Peter van Inwagen 提出的挑戰:一個物體在被完全拆解後再按原樣重新組裝,它還是原來的那個物體嗎?
- 手錶例子: 手錶被拆解清潔後再組裝,似乎仍然是原來的那個手錶。講者傾向於認為這是同一個手錶。
- 積木塔例子: 兒子用積木搭了一座塔,父親不小心推倒,再用完全相同的積木按原樣重新搭起。講者傾向於認為這不是兒子搭的 原來那座 塔,而是父親搭的一座 複製品。
- 困境: 手錶和積木塔的例子似乎得出矛盾的直覺判斷。如果按照積木塔的邏輯,那麼即使身體的分子被完美地重新組裝,那也不是原來的那個身體,因此根據身體理論,那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個人。講者承認自己對如何在手錶和積木塔之間找到區別感到困惑,因此也無法確定重組的身體是否是同一個身體。這構成了身體理論的一個形上學難題。
- 身體理論的精煉:腦部的重要性 (Brain Theory): 影片指出,身體的相同性並非意味著身體的 每一個原子 都必須保持不變(例如皮膚脫落、飲食攝取等)。身體可以在變化中保持同一性。問題在於,哪些變化會導致身體不再是同一個?在身體理論的框架下,講者提出一個更具說服力的版本:身體的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為關鍵。透過失去肢體(手、臂、腿)的例子,似乎表明這些部分並非個人同一性的核心。當考慮到腦部時,情況似乎不同。腦部被摧毀後,似乎個人也不再存在。
- 核心思想: 身體理論的最佳版本(在講者看來)可能是「腦部理論」,即個人同一性的關鍵在於「腦部的相同性」。這並非巧合,因為腦部是承載人格、記憶、信念等關鍵心理屬性的器官。
- 含義: 根據腦部理論,如果發生腦部移植(將 A 的腦部放入 B 的身體),醒來的是腦部的原主人 A,而不是身體的原主人 B 。這可以被視為 B 的身體得到了 A 的腦部,或者更直觀地說,A 得到了 B 的身體移植(軀幹移植)。「跟隨腦部」成為判斷個人同一性的規則。
- 腦部需要多少? 腦部理論也不一定要求整個腦部完好無損,只要是足以承載人格功能的腦部部分即可。這引出了腦部分裂等思想實驗(雖然在影片中提到但留待下次討論)。
-
人格理論 (Personality Theory) 的提出與精煉:
- 核心思想: 影片提出了物理主義者(以及二元論者如洛克)的另一種可能選擇:人格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個人同一性的關鍵在於「人格的相同性」。人格被定義為一個獨特的信念、慾望、記憶、目標等集合。
- 提出動機: 人格理論的提出部分是為了回應靈魂理論的弱點(人格似乎比靈魂更重要),同時也反映了腦部在身體理論中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因為腦部是人格的載體)。如果真正重要的是人格,為何不直接將人格本身作為個人同一性的關鍵?
- 與物理主義和二元論的相容性: 即使人格是以物質為基礎(如腦部),物理主義者也可以接受人格是個人同一性的關鍵,而不是物質載體本身。同時,相信靈魂的二元論者也可以接受人格理論,認為人格是基於靈魂,但決定個人同一性的是人格的連續性而非靈魂本身的連續性。
- 人格理論的精煉:連續性與重疊性 (Continuity and Overlap): 正如身體會不斷更替細胞一樣,人格的組成元素(記憶、信念、慾望等)也在不斷變化。如果人格理論要求人格元素完全相同,那麼由於人格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個人的壽命將短得可憐。因此,人格理論需要一個更精妙的概念。
- 核心概念: 人格理論的精煉版本不要求項目對項目的完全相同,而是要求有足夠的「逐漸重疊與連續性」。
- 繩子比喻 (Rope Analogy): 一條長繩由許多纖維組成,單個纖維可能不夠長,無法從繩子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但只要纖維之間存在足夠的重疊(一些纖維結束,新的纖維開始,但大部分纖維同時存在),這仍然是同一條繩子。只有當連續性被突然切斷(例如剪斷繩子)時,才會出現兩條不同的繩子。
- 應用: 人格理論套用這個邏輯:雖然個人的記憶、信念、慾望等不斷變化,新舊元素更替,但只要這種變化是逐漸的,存在足夠的「心理連結」(記憶、意圖等)和連續性,那麼即使年輕時的「你」和現在的「你」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記憶或慾望,這仍然是同一個不斷演變的人格,因此是同一個人。
-
如何評估這些理論:思想實驗與酷刑測試 (Thought Experiment and Torture Test):
- 影片指出,在大多數日常情況下,靈魂(如果存在)、身體和人格往往是同時存在的,並且它們的變化往往是同步的,因此三種理論都會得出相同的個人同一性判斷。
- 要區分哪一種理論才是個人同一性的真正關鍵,需要設計一些極端的、通常是科幻式的思想實驗,在這些實驗中,身體和人格被分開。例如,一個人的身體在一處,而他的全部人格(記憶、信念等)被完美地複製或轉移到另一個身體中。
- 評估方法: 講者提出一個頗具啟發性的評估方法——「酷刑測試」。假設在這樣的思想實驗場景中,產生了兩個實體,一個擁有你的原始身體(但沒有你現在的人格),另一個擁有一個新的身體但承載了你現在的人格。現在,只能對其中一個實體施加酷刑。講者問觀眾:「從你個人的、利己的視角來看,你希望哪一個實體 不 被施加酷刑?」哪一個實體是你最關心的、你認為是「我」?你對酷刑的恐懼會指向你認為哪一個是真正的「你」。這將有助於判斷你潛意識或直覺中更傾向於將個人同一性建立在身體還是人格之上。影片將在下一部分詳細展開這個思想實驗。
總而言之,這段影片的核心是並列和比較了靈魂理論(作為被批判的起點)、身體理論(側重身體的連續性,尤其精煉後的腦部)以及人格理論(側重心理屬性及它們的連續性與重疊性)這三種關於個人同一性的主要形上學理論。影片詳細探討了身體理論在身體復活和重組問題上的挑戰,以及腦部作為身體關鍵部分的理由。同時,它也解釋了人格理論如何處理人格的變化,並強調了連續性和重疊性的概念。最後,影片提出了利用極端思想實驗和「酷刑測試」來揭示我們在直覺上傾向於哪一種理論的方法,為後續的討論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