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講座探討了關於個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的形上學問題,也就是「一個人如何能在時間的推移中保持為同一個個體?」講座的主要論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部分,並對第一個提出的理論——「靈魂論」——及其面臨的挑戰進行了深入闡述:
-
核心問題:個人身份跨越時空
講座一開始就明確了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什麼讓存在於某一時刻的某個人,與存在於未來另一時刻的某個人,是同一個「我」?這不是關於身體特徵或心理狀態的變化(例如變老、變禿),而是關於形上學上的同一性。就像一列火車,車頭和車尾看起來不同,但它們是同一列火車的一部分;或者一輛汽車,從新車到老舊報廢,它外觀和狀態一直在變,但我們通常認為它是同一輛車。因此,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形上學黏合劑」(metaphysical glue)將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階段」(stages)或「切片」(slices)連結起來,構成一個在時間中延伸的整體「時空蠕蟲」(space-time worm)? -
區分「階段/切片」與「整體」
講座強調了一個重要的區別:我們不能將一個物體或個人在特定時間點的「階段」或「切片」與其在整個時間中延伸的「整體」混淆。一列火車的車頭不是同一列火車的車尾,但指向車頭或車尾時所指的「整列火車」可以是同一個整體。同樣,一個人年輕時的「階段」和老年時的「階段」可能大相徑庭,但講座探討的問題是:這兩個不同的階段是否屬於同一個「人」這個時空蠕蟲?這點對於理解後面的個人身份理論至關重要,因為我們要找的是連接這些不同階段的「黏合劑」。 -
第一個提出的理論:靈魂論(Soul Theory)
針對「是什麼構成個人身份的形上學黏合劑?」這個問題,講座提出了第一個可能的答案:靈魂論。這個理論認為,決定一個人是否是同一個人的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同一個靈魂。如果一個人在時間 T1 有一個靈魂 S1,而另一個人在時間 T2 有一個靈魂 S2,那麼 T1 的人和 T2 的人是同一個人的條件,就是 S1 和 S2 是同一個靈魂。講座指出,這是雙重主義者(Dualist,認為人由身體和靈魂組成)自然會採取的立場。 -
靈魂論的吸引力:為死亡後的生存提供可能性
講座解釋了靈魂論的一個主要吸引力在於,它似乎為個人在身體死亡後繼續存在提供了可能性。根據靈魂論,個人身份的關鍵在於靈魂。只要靈魂繼續存在,即使身體已經死亡或毀滅,構成「我」這個個體的形上學基礎仍然存在。這使得「我」有可能在身體死亡後繼續以某種形式存在,這正是許多人對死亡問題感興趣的原因之一,也是許多宗教或哲學傳統中靈魂觀念吸引人的地方。 -
對靈魂論作為「身份關鍵」的質疑與挑戰
儘管靈魂論看似直觀且具有吸引力,但講座隨後提出了對其作為「個人身份形上學關鍵」地位的嚴峻挑戰。這個挑戰獨立於「靈魂是否存在」的問題本身。講座(受到約翰·洛克思想的啟發)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假設存在靈魂,並且個人身份的關鍵確實是擁有同一個靈魂。想像一個情景,在一個晚上,當你睡著時,某個存在(例如上帝或惡魔)移除了你的靈魂,摧毀了它,然後放入一個全新的靈魂。然而,這個新的靈魂被賦予了你舊靈魂的所有記憶、信念、慾望、目標等等心理內容。當你第二天早上醒來時,你感覺、思考的方式都與昨天完全一樣,你記得昨天的所有事情,你確信你就是昨天的那個「我」。 -
靈魂論導致的不可偵測性問題
根據靈魂論,在這個思想實驗中,昨天晚上睡著前的那個「你」(擁有舊靈魂)已經死亡了,而今天早上醒來的這個實體(擁有新靈魂)是一個全新的個人,儘管他擁有你所有的心理內容。這兩個階段(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不屬於同一個個人這個時空蠕蟲,因為連接它們的靈魂已經不同了。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今天醒來的這個實體來說,以及對於任何外部觀察者來說,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得知靈魂已經被替換了。這個新的實體會堅信自己就是昨天的「我」,而且他所有可驗證的特徵(記憶、個性、身體等)都支持這一點。 -
洛克式的反駁:不可偵測性使理論難以接受
講座引用洛克(John Locke)的觀點指出,這種「個人身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但卻完全無法被當事人或任何人偵測到」的後果是難以令人接受的。如果靈魂是個人身份的關鍵,那麼理論上可能發生每晚、每小時、甚至每分鐘靈魂就被替換,而當事人對此毫無察覺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壽命(作為同一個個體持續存在的時間)可能極短,僅僅是幾分鐘或幾秒鐘,儘管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持續性似乎並未中斷。洛克認為,這種可能性——即個人身份可能在我們完全無法得知的情況下不斷中斷——是如此違反我們對自身持續性的基本直覺,以至於我們不能認真地接受「靈魂是個人身份的關鍵」這一說法。 -
結論:即使靈魂存在,它可能也不是個人身份的關鍵
講座總結說,這個來自洛克思想實驗的挑戰並不是證明靈魂不存在的論證。即使我們相信靈魂存在,上述問題表明,靈魂的存在並不足以或不應該成為決定個人身份是否持續的唯一或主要因素。靈魂論作為個人身份的形上學關鍵面臨嚴重的可信度問題,因為它導緻了身份變化可能完全不可偵測的令人費解的後果。因此,講座暗示,我們需要尋找其他的標準或「形上學黏合劑」來解釋個人身份如何在時間中保持同一。這也為接下來的講座內容(將探討其他個人身份理論,特別是在物理主義視角下)鋪平了道路。
總之,這段講座的主要論點是:理解個人身份跨越時間的形上學問題,需要區分瞬間的「階段」與持續存在的「整體」。靈魂論是解釋這種持續性的第一個嘗試,它將個人身份歸結為靈魂的同一性,並因此為身體死亡後的生存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然而,靈魂論面臨的嚴峻挑戰在於,如果個人身份僅依賴於靈魂,那麼即使靈魂被替換而所有心理內容被複製,個人身份會改變,但這種改變卻是完全不可偵測的,這與我們關於自身持續性的基本直覺相悖。因此,講座質疑了靈魂作為個人身份「關鍵」的有效性,即使靈魂本身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