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這段講座影片主要探討了兒童,特別是嬰兒的認知發展,挑戰並擴展了我們對早期思維能力的理解。以下是影片中提出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
-
皮亞傑 (Jean Piaget) 的階段理論是認知發展研究的基礎,但存在局限性:
- 論點解釋: 皮亞傑是認知發展心理學的先驅。他對知識的起源(即所謂的「遺傳認識論」)深感興趣,認為研究個體兒童的發展可以揭示知識更普遍的發展規律(儘管他借用的「個體發展重演物種發展」觀點被指出不準確)。皮亞傑將兒童視為積極的思考者,如同「小科學家」一樣,不斷嘗試理解世界並建構他們的知識體系,即「基模」(schemas)。
- 機制: 兒童透過兩種主要機制來建構和調整基模:同化 (assimilation) 和 調適 (accommodation)。同化是將新經驗融入現有基模中,擴大已知基模的應用範圍(如嬰兒學會吸吮奶瓶或玩具)。調適是修改現有基模以適應新經驗,改變應對世界的方式(如嬰兒調整嘴形吸吮不同物品)。
- 階段: 皮亞傑觀察兒童解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方式隨年齡變化,提出了著名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 感覺動作期 (Sensorimotor Stage, 約 0-2 歲): 兒童主要透過身體的感官和動作來認識世界。他們缺乏對外部世界的穩定理解,沒有過去或未來的概念。此階段的核心發展是物體恆存性 (object permanence) 的獲得,即理解物體即使看不見或聽不見,仍然存在。皮亞傑透過隱藏玩具等實驗,認為六個月以下的嬰兒缺乏物體恆存性,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會對「躲貓貓」遊戲感到驚訝。他還提出了「A-not-B」錯誤,指出九個月大的嬰兒即使看到物體被移到新地點(B),仍會習慣性地到原地點(A)尋找,證明他們對物體的理解尚未完全成熟。
- 前運思期 (Preoperational Stage, 約 2-7 歲): 兒童開始具備在頭腦中表徵世界的能力,但思維仍有顯著局限性。一個主要特點是自我中心主義 (egocentrism),這並非指自私,而是指兒童難以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世界(如三山實驗)。另一個重要概念是保留概念 (conservation) 的缺乏,兒童不理解物體的某些屬性(如數量、質量、體積)在形式改變後仍保持不變(如將水從矮胖杯倒入高瘦杯,兒童認為水量變多了;或分散排列的硬幣,兒童認為數量變多了)。
- 具體運思期 (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約 7-12 歲): 兒童可以解決保留概念問題,但思維仍侷限於具體的、有形的現實世界,難以進行抽象推理(如無限、邏輯推論)。
- 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約 12 歲以上): 兒童發展出抽象和科學推理能力。
- 皮亞傑的貢獻與局限: 儘管皮亞傑的理論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框架和許多引人入勝的發現(如物體恆存性、保留概念),但影片也指出其局限性。一個主要問題是他的方法學過度依賴語言交流和口頭問答,這可能導致他低估了語言能力尚未成熟的嬰幼兒的真實認知水平。
-
現代嬰兒認知科學挑戰皮亞傑的觀點,表明嬰兒的認知能力比過去認為的更早熟和複雜:
- 論點解釋: 過去的普遍觀點認為嬰兒是相對無知和缺乏能力的(如洋蔥報的諷刺標題)。然而,現代嬰兒認知研究利用創新的方法,揭示了嬰兒令人驚訝的早期能力。
- 研究方法: 由於嬰兒無法說話,研究者發展出多種非語言方法來探測他們的認知世界。最主要的技術是研究嬰兒的注視時間 (looking times)。嬰兒傾向於對新奇、令人驚訝或感興趣的事物注視更久。
- 偏好注視 (Preference Looking): 同時呈現兩個刺激,看嬰兒更傾向看哪個,以了解他們的偏好(如嬰兒是否偏好看人臉或某些圖案)。
- 習慣化與驚訝 (Habituation and Surprise): 反覆向嬰兒呈現同一個刺激直到他們厭倦(習慣化),然後呈現一個不同的刺激。如果嬰兒對新刺激的注視時間顯著增加(解除習慣化),則表明他們能夠區分這兩個刺激,並對預期之外的事物感到驚訝。
- 現代研究發現: 利用這些方法,研究者發現嬰兒在比皮亞傑預期更早的年齡就表現出對物理世界和社會世界的理解:
- 更早的物體恆存性: 研究(如 Spelke 和 Baillargeon 的實驗)顯示,當看到與預期相反的物理事件時(如一個完整的棒子被遮擋後,嬰兒預期它應該是一個整體,看到被遮擋後露出兩段不連貫的棒子時會感到驚訝;或一個移動的屏幕應該被一個看不見的物體擋住卻直接穿過),嬰兒會注視更久,這表明他們在比皮亞傑聲稱的六個月之前就已經具備某種形式的物體恆存性概念。
- 基本算數能力: Karen Wynn 等人的研究利用隱藏和呈現物體的方式(如先放一個娃娃,再放一個,然後呈現兩個或一個),發現即使是六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對 1+1=1 或 1+1=3 這樣的結果感到驚訝,表明他們具備基本的加減法直覺。這也側面支持了他們對物體在看不見時仍然存在的理解。
- 物理直覺的發展: 雖然嬰兒在某些方面(如理解重力、物體支撐)表現出早期能力,但在其他方面(如理解不穩定的配置)仍需要發展,這說明儘管有一些內建能力,發展過程仍然包含學習和成熟。
- 早期的社會理解: 嬰兒對人臉有偏好,甚至新生兒就會模仿簡單的面部表情(Andrew Meltzoff 的研究)。 Paul Bloom 和同事的研究顯示,九到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傾向於認為幫助他人的角色是「好」的,阻礙他人的角色是「壞」的,甚至在給予選擇時更傾向於拿取「幫助者」的角色玩具。這初步表明嬰兒可能從很早就開始對他人的行為進行社會性解讀(如區分幫助與阻礙)。
-
認知發展涉及多種機制,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獲取,其中包括神經成熟、抑制能力的發展和經驗學習:
- 論點解釋: 僅僅說嬰兒不「知道」某些事情可能過於簡化。發展不僅是大腦中信息或知識的積累,也涉及大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 神經成熟 (Neural Maturation): 嬰兒的大腦在發展過程中經歷劇烈變化。雖然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前已基本確定,但突觸連接(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在兩歲左右達到頂峰,髓鞘化(提高神經信號傳輸效率)持續到青少年晚期(特別是與抑制控制相關的額葉)。這些生理變化是大腦處理能力提升的基礎。
- 抑制能力 (Inhibition): 某些發展錯誤可能並非源於知識的缺乏,而是由於缺乏抑制不當反應的能力。例如,在 A-not-B 任務中,嬰兒可能知道物體在 B 點,但難以抑制去 A 點尋找的習慣性動作。在涉及欺騙或錯誤信念的任務中,兒童可能也難以抑制說出真相的衝動。額葉的成熟與抑制控制的發展密切相關。
- 經驗學習 (Learning): 雖然嬰兒有一些內建能力,但許多知識(特別是關於物理世界中更複雜的相互作用或社會規則)仍需透過經驗學習獲得。有時即使是成人,在缺乏相關經驗時,物理直覺也可能出錯(如彎管射球的實驗)。
-
關於認知發展的本質存在核心爭議:是普遍的階段性變化還是獨立的模組化系統發展?
- 論點解釋: 皮亞傑認為發展是普遍的、跨領域的、階段性的變化,兒童在不同階段的思維方式整體不同。另一種觀點,由 Noam Chomsky 和 Jerry Fodor 等人提出,認為人類心智包含許多獨立的、預先設定好的認知「模組」,每個模組負責處理特定領域的信息(如語言、物理世界、社會世界)。這些模組可能以不同的速度、遵循不同的模式發展。
- 模組化觀點的支持證據: 支持模組化觀點的一個有力證據來自特定的發展性障礙,這些障礙似乎選擇性地損害某些認知能力,而其他能力則保持完好。
-
自閉症 (Autism) 被視為支持模組化觀點的重要證據,特別是關於獨立的社會認知模組的存在:
- 論點解釋: 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其核心症狀包括嚴重的社交互動和溝通困難、刻板行為及興趣狹窄。影片中提到,自閉症患者在處理物理世界、數學或空間技能方面可能沒有明顯障礙,但在理解他人心智方面存在顯著困難。心理學家 Simon Baron-Cohen 將此描述為「心智盲 (mind blindness)」。
- 研究證據: 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研究常使用「錯誤信念任務 (false-belief task)」,最經典的是 Sally-Anne 任務或影片中提及的 Maxie 藏球任務。在這個任務中,兒童需要理解一個角色(如 Maxie)對於某個事實(球被移走了)抱有錯誤的信念,並據此預測他會去哪裡尋找球(Maxie 會去他最初藏球的地方,即使球已不在那裡)。大多數四五歲的正常兒童都能通過此任務,表明他們理解他人可能持有與現實不符的信念。然而,許多自閉症兒童,即使是認知能力較高者,也難以通過此任務,他們傾向於回答球實際在哪裡,而不是 Maxie 會根據自己的錯誤信念去哪裡尋找。
- ** implication for Modularity:** 這種現象表明,自閉症可能是一種特定的認知缺陷,損害了理解和推斷他人心理狀態(意圖、慾望、信念)的能力,而與處理非社會信息的認知能力相對獨立。這與模組化觀點一致,即存在一個獨立的「心智理論」模組或社會認知模組,在自閉症患者中受到了損傷。影片還提及 Baron-Cohen 提出的「極端男性腦」理論(儘管有爭議),試圖解釋自閉症在男性中更常見的現象,但也間接強化了社會認知能力可能與其他認知能力相對分離的觀點。
- 其他潛在模組: 除了物理和社會模組外,還有研究者提出了其他可能的獨立模組,如用於理解人工製品、人類群體(社會學)或生物世界(直覺生物學,Frank Keil 的研究)。
-
研究發展不僅是為了理解兒童,也為理解成人心智的本質、知識的起源以及某些成人特徵提供重要線索:
- 論點解釋: 即使對兒童本身不感興趣,研究發展過程仍然具有重要價值。 Stephen Jay Gould 舉例說明,要確定斑馬是黑底白條還是白底黑條,僅觀察成年斑馬是無法得知的,必須研究胚胎髮育過程。同樣,理解成人心智的某些方面或知識的根源,往往需要回溯到它們的發展起源。 D’Arcy Thompson 的名言「萬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就是這樣形成的」強調了歷史和發展過程在理解最終形態中的核心作用。學習語言(如 Noam Chomsky 強調的)本身就可能重塑大腦,帶來與非語言生物截然不同的認知能力。
總結而言,這段講座從皮亞傑的奠基工作出發,透過批判性反思其方法和結論,引入了現代嬰兒認知研究的新視角和更精密的實驗技術(尤其是注視時間),展示了嬰兒在物理和社會世界中比預期更早具備的複雜能力。接著,講座深入探討了認知發展的可能機制(神經成熟、抑制、學習),並引入了認知結構上的核心辯論:是普遍階段論還是模組化理論。最終,以自閉症作為一個支持模組化,特別是社會認知模組獨立存在的有力案例,並強調了研究發展對理解成人心智和知識本質的更廣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