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 Behaviorism and B.F. Skinner

這段講座關於行為主義(Behaviorism),特別是 B.F. Skinner(史金納)的內容,其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面向,並將進行詳細解釋:

行為主義的核心主張與哲學觀:

  • 極度強調學習與環境的影響: 行為主義的核心觀點認為,個體的行為、知識和特質幾乎完全是後天經驗學習的結果。他們主張沒有固定不變的人性或天賦,人是無限可塑的。著名的約翰·華生(John Watson)引言「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 我就能將他們訓練成我選擇的任何一種類型專家」強烈地體現了這一點。這背後的哲學意義帶有強烈的平等主義色彩,認為個體的種族、性別或其他天賦並不重要,決定因素在於他們學習的內容以及受到對待的方式。
  • 反對心理狀態研究(反心理主義 Anti-mentalism): 行為主義者,尤其是在回應佛洛伊德的非科學性批評後,極力追求科學的嚴謹性。他們認為,諸如慾望、願望、目標、情緒等內在的、不可觀察的心理狀態是無法進行科學研究的。因此,行為主義主張建立一門不涉及這些內在心理概念的科學,轉而關注可觀察到的、實際的事件,例如刺激(Stimulus)、反應(Response)、增強(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以及環境(Environment)。
  • 跨物種的學習機制等同性: 行為主義者相信,人類與其他動物在學習機制上沒有本質上的有趣差異。雖然承認人類可能能做一些老鼠或鴿子做不到的事情,但他們認為這只是學習或聯想能力的普遍差異,甚至可能僅僅是因為人類所處的環境更豐富。基於此觀點,行為主義採取了一種方法論:研究人類學習可以透過研究非人類動物來進行。這也是為什麼行為主義研究經常在實驗室中以老鼠、鴿子等動物為對象。

行為主義提出的三種主要學習機制:

  • 習慣化(Habituation): 這是最簡單的學習形式。其技術定義是指個體對由於重複暴露而變得熟悉的刺激產生反應傾向下降的現象。例如,第一次聽到突如其來的噪音可能會受到驚嚇,但重複聽到後驚嚇感會減輕,最終變得習慣。這是一種適應性機制,有助於動物或人類將注意力保留在新出現的、可能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或物體上,而不是對環境中持續存在的無關緊要的刺激做出反應。習慣化被巧妙地應用於研究無法言語的對象(如嬰兒或非人類動物)的心智。
  •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由巴夫洛夫(Pavlov)發現,其本質是學習將一個刺激與另一個刺激建立聯結。這是意外的科學發現,巴夫洛夫最初研究唾液,意外發現狗不僅會在食物入口時分泌唾液(這是一種天生的非制約反應,由非制約刺激引起),還會在餵食者出現或聽到與食物相關的鈴聲時分泌唾液。這說明,一個最初是中性的刺激(如鈴聲,即制約刺激)在與非制約刺激(食物)多次配對後,也能引發類似的反應(分泌唾液,即制約反應)。講座解釋了這個過程:非制約刺激 (UCS) 引起非制約反應 (UCR),當制約刺激 (CS) 與非制約刺激 (UCS) 重複配對時,最終制約刺激 (CS) 也能引起反應,此時稱為制約反應 (CR) 。概念包括增強試驗(CS+UCS)和非增強試驗(僅 CS),後者會導致反應消退(Extinction),但在一段時間後可能發生自發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古典制約也解釋了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現象,如「小阿爾伯特」實驗中,對老鼠的恐懼泛化到了其他白色毛茸茸的物體。這個機制被擴展應用來解釋人類的恐懼(如恐懼症的形成)、飢餓感(環境提示)、甚至性慾和戀物癖(儘管這些應用具爭議且不完全正確)。它也啟發了治療恐懼症的方法,如系統減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透過將引發恐懼的刺激與放鬆狀態配對來消退恐懼反應。講座還提到對古典制約的現代理解,認為其核心功能是「準備」(Preparation),即制約刺激是一個預警信號,讓個體為即將到來的非制約刺激做好準備,因此制約反應可能不同於非制約反應(如被打前的畏縮)。《發條橘子》(Clockwork Orange)電影中的厭惡療法被用作古典制約的戲劇性例子。
  •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史金納深入發展的機制,也被稱作工具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它關注的是學習個體的「行為」與其隨之而來的「結果」(成功或失敗)之間的關係,即學習「什麼行為有效」。與古典制約不同,操作制約涉及的是主動的、自願的行為,個體透過自身的選擇和行動來學習。桑代克(Thorndike)的「效果律」(Law of Effect)是其基礎,即一個行為如果隨後帶來獎勵,則該行為重複發生的可能性會增加;如果沒有,則會減弱。史金納將此推廣,並類比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認為隨機發生的行為中,被增強的行為會「生存」下來,未被增強的則會「消退」。操作制約涉及增強(增加行為發生率)和懲罰(減少行為發生率)。增強又分為正增強(給予愉悅刺激)和負增強(移除厭惡刺激)。對於複雜行為的訓練,需要用到「塑造」(Shaping)技術,即逐步獎勵越來越接近目標行為的近似行為。增強物可以分為初級增強物(天生有價值,如食物)和次級或制約增強物(透過與初級增強物配對而獲得價值,如「乖狗狗」或代幣)。不同的「增強時程表」(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 固定/變動、時距/比率)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反應模式,其中「部分增強效應」(Partial Reinforcement Effect)指出,間歇性的增強(非每次都獎勵)反而會使行為對消退更具抵抗力(如老虎機、嘮叨)。史金納主張這些原則適用於人類行為,並推廣應用於社會改革(如監獄系統)及日常生活。

行為主義的局限性與批評:
影片最後詳盡地討論了行為主義作為一個解釋人類心智生活的理論為何被「基本上取代」。主要批評包括:

  • 「所有知識都來自學習」是錯誤的: 存在大量證據表明人類和其他動物擁有先天的知識、慾望和能力(如語言學習、性偏好的發展、對物體的理解)。相當一部分心智能力是內建的。
  • 「反對心理狀態研究」站不住腳: 嚴謹的科學(如物理學、化學)也會研究不可觀察的概念。解釋複雜和智能行為需要涉及內在機制和表徵(例如用電腦程式來解釋電腦下棋)。
  • 「動物學習需要增強」不完全正確: 有實驗證明(如托爾曼的老鼠走迷宮研究)動物可以在沒有明確獎勵的情況下學習,這暗示了動物具有內部認知地圖(Mental Maps),與行為主義的觀點相悖。
  • 「沒有動物特定的學習限制」是錯的: 動物有自然的反應傾向(如鴿子容易學會啄食以獲得食物,但難以學會啄食以逃離),某些刺激和反應的組合天生就更容易學習。加西亞效應(Garcia Effect)顯示味覺與噁心的關聯是一種特殊的生物準備,這類學習不像行為主義認為的那樣普遍適用於任何刺激組合。人類的恐懼症也與進化史相關(如對蛇的恐懼),而非僅由個人經驗決定。
  • 喬姆斯基(Chomsky)的語言學批評: 喬姆斯基對史金納的《語言行為》(Verbal Behavior)一書的評論最具影響力,被認為是導致行為主義衰落的重要原因。喬姆斯基指出,當行為主義者試圖將「增強」、「懲罰」等概念應用於複雜的人類行為(如語言)時,這些術語變得過於模糊,以至於失去了科學的可證偽性。例如,解釋為何人會自言自語,如果說是因為「自我增強」,這句話並沒有提供實質性的科學解釋,只是換了一種說法。喬姆斯基認為,應用於人類時,「效果律」要麼是瑣碎地正確(無法證偽),要麼是科學上精確但明顯錯誤的。行為主義用語的含糊性使得它無法有效解釋複雜的人類行為。

行為主義遺留的貢獻與遺產:
儘管行為主義作為一個解釋所有心智生活的理論已經衰落,但它仍留下了重要的遺產:

  • 增進了對某些特定學習機制(特別是在非人類動物中)的理解。習慣化、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是真實存在的學習過程,它們可以被科學研究,並且在動物(以及可能在人類)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儘管它們無法解釋所有事物。
  • 提供了強有力的行為訓練技術。這些技術對於訓練動物、幼兒、以及像嚴重自閉症或嚴重智力遲緩等非語言溝通或學習困難的人群已被證明是相當有用的實踐工具。

本節講座先介紹了行為主義的三個核心主張(強調學習、反對內在心理狀態、跨物種學習機制等同),接著詳細闡述了行為主義者提出的三種主要學習機制(習慣化、古典制約、操作制約)及其應用(包括對人類行為的解釋),最後花了相當篇幅論述了行為主義因其理論的局限性(忽略先天因素、反對內在狀態的不可行、跨物種等同性的錯誤、術語應用於人類的模糊性)而衰落的原因,但同時肯定了它在理解特定學習過程和實際訓練技術方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