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What Motivates Us Sex

好的,根據提供的 YouTube 影片文字記錄,該講座關於「性與性別差異」的主要論點及其詳盡解釋如下:

這個心理學講座探討了進化理論和心理學研究如何解釋性與性別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我們對吸引力、伴侶偏好和性取向的看法。講座的主講人 Paul Bloom 教授從一個引人入勝的觀察點開始:儘管人們(尤其是大學生)聲稱「性」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但平均每天花在實際性行為上的時間卻 surprisingly 少(根據研究數據約為四分鐘)。然而,教授立即強調,雖然直接性行為的時間不長,但「性」的重要性卻無與倫比,它塑造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婚姻、家庭、後代、攻擊行為、競爭、藝術、音樂及其他創造性追求。如果沒有性,人類社會將會完全不同。

講座首先指出,動物界中存在不進行性繁殖的生物(如透過複製),而像人類這樣較大的動物擁有兩個性別本身,在進化生物學視角下是一個謎,因為每次有後代都只遺傳了親代一半的基因,從基因傳播效率來看似乎不如複製。然而,講座並未深入探討性如何演化的生物學機制,而是將重點放在性別差異如何影響行為和心理。

在探討性與性別差異時,教授特別強調了兩個重要的開端點,以釐清可能的誤解:

  1. 道德與進化論的區別(The Naturalistic Fallacy): 教授引用進化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的話指出,自然演化的事實(例如某些行為有利於基因傳播)並不代表這些行為在道德上就是「對的」或「應該被接受的」。生物演化可能促使某些行為出現,例如演化可能偏好能生育的性行為,但这不意味著非生育性行為(如同性性行為、避孕下的性行為、停經後的性行為)就是「不自然的」或「錯誤的」。道德判斷獨立於生物事實。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是為了生殖成功而演化,但我們的大腦能讓我們選擇自己的命運。

  2. 遺傳與不可避免性的區別: 教授引用生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的話說明,一個特徵或行為的起源是遺傳的,並不代表它是固定不變或無法改變的。遺傳原因和環境原因在原則上並無本質區別,有些遺傳特徵可能比某些文化影響更容易改變。舉例來說,遺傳導致的近視可以輕易通過眼鏡矯正,而某些文化對肥胖的態度雖然是文化產物,卻很難改變。因此,即使某些性別差異有生物學或遺傳基礎,這不代表它們是不可改變的或必然如此。

接著,講座的核心論點圍繞著性別差異的來源和表現。生物學上對雄性和雌性的定義並非基於生殖器官,而是基於性細胞的大小:雄性產生小的性細胞(精子),只攜帶基因;雌性產生大的性細胞(卵子),除了基因還包含養分和保護層。這個基本的細胞大小差異,導致了羅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提出的「親代投資理論(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 主要論點: 任何增加後代生存機會但卻會降低親代對其他後代投資能力的行為,都算是親代投資。由於雌性生產大型卵子並通常負責內部孵育或攜帶,她們對每個後代的最低親代投資通常遠高於雄性(只需貢獻精子)。
  • 推論: 這種投資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演化策略。
    • 雄性策略: 由於單一雄性可以使多個雌性受孕,且每次投資相對較小,雄性往往會為了與盡可能多的雌性交配而競爭。這種競爭推動了雄性體型更大、更具攻擊性,並演化出用於打鬥的特殊武器或用於吸引雌性的特殊展示。
    • 雌性策略: 由於雌性對每個後代的投資巨大,無法負擔與「錯誤」伴侶交配的成本,因此雌性傾向於更挑剔(choosy),選擇那些基因優良、能提供資源或願意投資後代的雄性。
  • 證據: 教授舉例支持此理論。在親代投資反轉的物種(如海馬魚),雄性會更具投資,雌性反而體型更大、更具競爭性。在親代投資相等的物種(如企鵝),雄性和雌性體型相似。在人類社會中,男性平均體型比女性大約 15%,這表明在演化史上存在男性競爭以獲取配偶的現象,親代投資並非完全相等。睾丸大小的研究也顯示,人類的睾丸大小介於黑猩猩(高度競爭)和猩猩/長臂猿(較少競爭)之間,暗示了人類歷史上的中度精子競爭,也反映了女性並非完全一夫一妻制,這使得男性演化出產生更多精子的能力以提高受孕機會。

基於親代投資理論,講座進一步探討了人類性別在攻擊性和性選擇方面的差異:

  • 攻擊性: 男性在身體暴力方面平均而言比女性更突出,從子宮內胎動到兒童期的玩鬧打鬥,再到成年期的暴力犯罪(監獄中男性比例遠高於女性)。這與睾酮等雄性激素水平有關。雖然女性也能表現出攻擊性,但男性的物理暴力傾向更強。
  • 性挑剔與多樣性需求: 教授提出,進化理論預測男性由於最低親代投資較低,應當對匿名性行為或性伴侶多樣性更為開放。女性由於投資巨大,則會非常挑剔。
    • 證據: 跨文化現象如賣淫服務主要為男性顧客、色情製品在各文化中普遍為男性興趣(甚至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也有類似表現,如猴子對異性照片的興趣)。
    • 柯立芝效應(Coolidge Effect): 借用一個關於美國總統柯立芝的軼事,說明許多動物的雄性在與不同雌性交配時表現出重新煥發的性興趣。
    • 調查數據: 對人類進行的匿名調查顯示,男性在給定時間段內期望的性伴侶數量顯著高於女性。一項備受爭議的實驗(搭訕陌生人詢問約會、去公寓、上床)發現,絕大多數女性只願意與有吸引力的陌生人約會,而極少願意去公寓或上床;但相當比例的男性不僅願意約會,甚至有相當高比例的男性願意立即上床(甚至在被拒絕時道歉)。
    • 同性性行為數據: 由於異性戀性行為是男女雙方興趣妥協的結果,觀察同性戀行為更能反映純粹的男性或女性性慾望。研究顯示,女同性戀者通常比男同性戀者更傾向於一夫一妻制,部分男同性戀者在愛滋病出現前的研究中顯示出極高的性伴侶數量,這被認為反映了男性在有足夠多願意且開放的伴侶情況下可能表現出的性行為模式。

講座接著轉向性吸引力(Mate Preference)的主題,探討人們在選擇伴侶時重視哪些特質:

  • 普遍偏好: 跨文化研究(涉及 37 個國家約 10,000 人)發現,無論男女,善良和智慧都是高度看重的伴侶特質,這令人感到欣慰。
  • 性別差異偏好:
    • 女性偏好: 女性更看重伴侶的權力、地位以及是否有意願投資後代。從演化角度看,男性年齡對生育能力影響較小,但年齡和地位可能與其提供資源、保護伴侶和後代的能力有關,這對於投入大量資源的女性來說至關重要。
    • 男性偏好: 男性更看重伴侶的生育能力相關線索,如年輕和健康。從演化角度看,女性年齡對生育能力有顯著影響,因此年輕和健康對男性更有吸引力。
  • 身體美貌: 美貌是跨文化普遍重視的特質,它通常標誌著兩件事:
    • 年輕: 特別是指性成熟後的年輕,體現在大眼睛、豐唇、光滑緊緻的皮膚等特徵。
    • 健康: 體現在沒有畸形、清澈的眼睛、無瑕疵的皮膚、完整的牙齒以及平均臉(average face)
    • 平均臉理論與證據: 教授解釋,平均臉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為它代表著遠離各種可能發生的畸形或偏差,相當於「過濾掉」了負面的變異。將大量人臉照片疊加平均後得到的合成臉,通常比單個個體臉更具吸引力。研究顯示,連嬰兒也偏好觀看平均臉,這表明對平均臉的偏好可能不是文化後天習得,而是有一定程度的生物預設。
    • 超越平均: 除了平均性,某些誇大的特徵也能增加吸引力。例如,女性化程度更高的面孔對男性更有吸引力。研究甚至表明,女性在排卵期可能更偏好某些陽剛氣質強烈(可能預示優良基因)而非單純具備「好爸爸」特質的面孔,這被解釋為一種潛在的策略,即尋求優良基因的短期伴侶和願意投資的長期伴侶。

講座也強調,雖然許多性別差異似乎有生物學基礎,但社會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教授指出,聰明理性的人們可能對某些性別差異的起源有不同看法,他個人對某些差異完全歸因於生物學持保留態度。

  • 社會影響證據: 研究顯示,人們會根據嬰兒被告知的性別(用藍色或粉色包裹)而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成年後,一個人的名字(如 John Smith vs. Joan Smith)也會影響他人在工作或學術環境中的預期和反應,這說明社會偏見和期待會塑造個體的經歷。
  • 性別自我隔離: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約 4-11 歲)常常傾向於與同性別的玩伴群體互動,這種自我隔離可能會誇大和強化原先可能微小的性別差異。例如,男孩群體可能強化攻擊性行為,而女孩群體可能強化其他行為模式。
  • 具爭議的性別差異(起源不明): 教授提到兩個例子:
    • 同理心: 賽門·巴倫-科恩(Simon Baron-Cohen)認為男性天生同理心較弱,女性較強。證據包括男性更高的暴力傾向、睾酮與社交性的關係、部分研究顯示男孩在社交認知任務上表現較差(有爭議),以及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品行障礙、反社會人格障礙等社交/同理心相關障礙在男性中發病率遠高於女性。巴倫-科恩甚至開玩笑說「男性就像患有輕度自閉症」。
    • 數學和科學能力: 前哈佛校長拉里·薩默斯曾提出爭議性觀點,認為女性在科學和工程領域代表性不足可能部分源於天生的能力差異,特別是男性在能力分佈上顯示出更大的變異性(天才和能力低下者都更多)。教授指出這是一個複雜且有爭議的話題,並建議參考史蒂芬·平克和伊麗莎白·斯佩爾克之間的辯論來深入了解不同觀點。

最後,講座觸及了性取向的主題:

  • 焦點: 講座主要探討的是專一性的同性戀,即僅僅被同性吸引(而非偶爾的同性性行為)。絕大多數人是異性戀,但也存在一定比例的雙性戀和專一性同性戀。
  • 排除的因素: 教授指出,性取向幾乎肯定不是一個有意識的選擇,尤其考慮到對同性戀的歧視,許多同性戀者本身並不希望如此。性取向的起源也不太可能是青春期後的經驗誘惑,因為性取向的傾向似乎早在青春期前就已顯現於個人的性與浪漫幻想中。
  • 生物學基礎(部分): 行為遺傳學研究(對同卵雙胞胎、異卵雙胞胎和領養兒的研究)顯示,同性戀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如果一個男性是同性戀,他同卵雙胞胎兄弟也是同性戀的概率(約 50%)遠高於一般人群,但這個概率並非 100% 。
  • 演化謎團: 正因為同卵雙胞胎並非 100% 一致,這表明除了遺傳因素外,還有環境因素(可能是產前環境)在起作用。然而,專一性同性戀本身是一個演化上的巨大謎團。從演化適應性的角度來看,專一性同性戀通常不導致後代(在沒有現代科技干預下),理應被自然選擇淘汰。但它卻以穩定比例存在於人群中。這個「為何存在」的謎團是性取向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總結來說,這個講座的主要論點是通過進化論和心理學視角來解釋人類的性與性別差異。它核心闡述了親代投資理論如何預測並解釋了人類在體型、攻擊性、性挑剔和伴侶偏好上的平均性別差異,並提供了一系列心理學和跨文化證據。同時,講座也強調了社會和文化因素在塑造性別差異中的作用,並提及了某些性別差異(一同理心、數學能力)的起源可能更為複雜和有爭議。最後,講座將專一性同性戀的演化起源作為一個尚未解決的謎團提出,強調其雖有遺傳傾向但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其在演化上的存在是一個待解釋的科學難題。講座始終強調,對這些差異的科學解釋與其道德判斷或是否可改變性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