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Why Are People Different Differences

好的,根據您提供的 YouTube 講座逐字稿,以下是主要論點的提取及詳盡解釋:

這場由 Paul Bloom 教授主講的心理學講座「人們為何不同?:差異」,主要探討人類在心理上的個別差異,特別聚焦於人格特質智力兩方面。講座首先介紹如何衡量這些特質,接著深入分析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包括遺傳基因(Nature)與後天環境(Nurture)扮演的角色。

講座的核心論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格特質與智力是人類心理差異的兩個核心面向。

    • 人格特質:講座將人格定義為一個人面對世界(尤其是與他人互動)的穩定方式或風格。這種特質在不同情境和時間下相對穩定。講座介紹了科學衡量人格的方法,並強調任何好的心理測驗必須具備「信度」(reliability,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效度」(validity,測量是否真的衡量到目標特質)這兩個重要標準。講座批判了缺乏信度和效度的測驗(如 Rorschach 墨漬測驗和隨機的網路測驗),並介紹了目前心理學界普遍接受的「人格特質五因素模型」(The Big Five),即外向性(Extro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神經質(Neuroticism)和經驗開放性(Openness)。這個模型之所以受到認可,是因為它顯示出跨時間的穩定性、不同觀察者之間的一致性,以及對現實世界行為的預測力。
    • 智力:講座指出智力難以精確定義,但普遍認為核心要素包括抽象推理、解決問題和獲取知識的能力。講座提到了 Spearman 提出的「G 因素」(General intelligence,一般智力)概念,認為除了特定任務的表現能力外,人們在多種智力任務上普遍存在的相關性反映了一種普適性的智力因子。現代智力測驗(如 Wechsler 測驗)的計分方式是以 100 為平均值,分數呈現常態分佈,以此來衡量個體的智力水平。講座引用了專家共識,強調 IQ 分數與許多重要的教育、職業、經濟和社會成就強烈相關,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2. 造成人類心理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基因(遺傳)和環境(經驗)。

    • 講座從「遺傳性」(heritability)的角度來探討基因的作用。強調遺傳性並非指個體某個特質中有多少比例是基因造成的(這甚至不是個有意義的問題),而是指在一個特定人群中,特質的差異有多少比例可以歸因於基因的差異。例如,人們身高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可遺傳的,而少腿的差異則大多是環境(事故)造成的,其遺傳性很低。
    • 環境因素被區分為「共享環境」(shared environment)和「非共享環境」(non-shared environment)。共享環境是指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成員共同經歷的環境因素(如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經濟狀況)。非共享環境則包括除了遺傳和共享環境之外的所有因素,這些因素使得即使是同一家庭的成員也會有所不同(如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學校經歷、偶然事件等)。
  3. 行為遺傳學研究方法(如雙生子和收養研究)是分離基因和環境影響的關鍵工具。

    • 講座介紹了利用單卵雙生子(基因完全相同)、雙卵雙生子(基因平均共享 50%)、普通兄弟姐妹(基因平均共享 50%)以及收養兒童(與養父母無血緣關係)來研究基因和環境影響的方法。例如,比較單卵雙生子和雙卵雙生子在某特質上的相似度,如果單卵雙生子更相似,則可能表明基因有較大影響。比較在同一家庭長大的收養兒童與其非血緣兄弟姐妹或養父母的相似度,可以評估共享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環境下長大的單卵雙生子是研究基因影響的「黃金標準」,因為他們基因相同但共享環境為零。研究發現,即使在不同地方長大,單卵雙生子在許多方面(如態度、行為傾向、腦部結構)仍然非常相似,這強烈提示了基因的影響。
  4. 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心理特質(包括人格和智力)都具有高遺傳性。

    • 這是講座提出的第一個令人驚訝的主要論點。行為遺傳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基因對人格、智力、快樂程度、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甚至性取向等許多特質的個體差異都有顯著貢獻。換句話說,人們在這些特質上的不同,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可以歸因於他們基因上的差異。
  5. 需要區分群體內個體差異的遺傳性與群體間差異的原因。

    • 講座特別澄清了一個常見的誤解:群體內個體差異具有高遺傳性,並不代表群體間的平均差異也一定是基因造成的。 講座引用了 Lewontin 的「施肥麥田」類比和「不同難度期中考」類比來解釋這一點。即使在每個施肥量不同的麥田裡,小麥生長高度的差異(群體內差異)主要是由種子基因決定(高遺傳性),但不同麥田的平均高度差異(群體間差異)卻完全是由施肥量這個環境因素造成。
    • 講座進一步指出,人類智力測驗分數在不同族裔或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很可能主要受環境因素影響而非基因。一個證據是,這些差異似乎與社會定義的群體(而非嚴格的基因類別)更吻合。另一個更重要的證據是「弗林效應」(Flynn effect),即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人口的平均 IQ 分數顯著提高,這種跨世代的智力增長不可能由基因變化來解釋,只能歸因於環境因素(如更好的營養、教育、醫療、對抽象思維的更多接觸等)。弗林效應強烈表明,環境因素足以導致顯著的智力平均水平變化,因此現存的群體間智力差異很可能也主要源於環境。
  6. 研究發現,除了基因影響外,導致個體差異的主要環境因素是「非共享環境」,而「共享環境」(如父母教養)的影響非常有限。

    • 這是講座提出的第二個,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主要論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結果驚人地顯示,一旦考慮了基因的影響,生活在同一家庭的「共享環境」對人格和智力等特質的個體差異幾乎沒有或只有很小的影響。換句話說,一個被收養的孩子,其智力或人格與他的沒有血緣關係的養兄弟姐妹或養父母的相似度,並不比與街上陌生人的相似度更高(在排除基因影響後)。
    • 這個發現挑戰了人們直觀上認為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人格和智力有巨大直接影響的觀念(如 Judith Harris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講座解釋說,儘管親子之間在許多特質上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例如,書讀得多的父母孩子也可能書讀得多,暴力的父母孩子也可能更暴力),但这种相關性並不直接等於因果關係。這種相關性可能主要歸因於共享基因,或者甚至是孩子對父母的影響(例如,一個難搞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激怒父母,導致父母表現出更多負面行為)。由於基因和環境在現實家庭中高度混淆,很難單憑觀察性的家庭研究來確定共享環境的獨立影響。收養研究和雙生子研究則提供了更有力的方式來區分這些因素。

總而言之,本講座通過對人格和智力的衡量方法及研究現狀的介紹,拋出了行為遺傳學中兩個挑戰傳統直覺的重大發現:一是幾乎所有心理特質的個體差異都具有相當高的遺傳性;二是除了基因外,塑造這些差異的主要環境因素是個體獨特的非共享經歷,而共享的家庭環境(包括父母教養方式)對這些特質的個體差異影響 surprisingly 微小。講座同時強調了在討論差異時,必須嚴謹區分遺傳性(關於個體差異)與群體間差異的原因,後者很可能主要由環境因素驅動,如弗林效應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