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興趣是衡量心理健康的唯一標尺,所有人類的進步皆源於此 (Social Interest as the Sole Gauge of Mental Health, and the Source of All Human Progress)
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大廈中,「社會興趣」(Social Interest,德文 Gemeinschaftsgefühl)是那塊最核心的基石。它不僅僅是眾多概念中的一個,而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程度的唯一標準,是區分有用與無用、建設性與破壞性人生的最終分水嶺,也是驅動整個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 理解了社會興趣,就等於掌握了開啟阿德勒思想寶庫的總鑰匙。
一、 什麼是社會興趣?——超越字面意義的深刻內涵
「社會興趣」這個詞的翻譯,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僅僅是對社交活動的興趣、外向的性格,或是對社會議題的關心。然而,阿德勒所說的 Gemeinschaftsgefühl 意涵要深邃得多。它是一種深刻的、近乎本能的生命態度,包含了幾個層次的意義:
- 一種深刻的歸屬感與連結感: 社會興趣的基礎,是個體發自內心地感覺到自己是人類社群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感覺自己與同胞、與過去的世代、與未來的子孫血脈相連,他的個人生命,是在這個宏大的人類共同體中才有意義。這種感覺,讓他擺脫了孤立個體的渺小與恐懼。
- 一種「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同理心: 這是社會興趣最核心的能力。它意味著能夠暫時放下自己的主觀世界,去感受他人的處境、理解他人的觀點、體會他人的情感。一個具備社會興趣的人,在思考和行動時,會自然而然地將他人的福祉納入考量範圍。
- 一種貢獻的渴望與合作的意願: 基於前兩者,社會興趣必然會外化為一種積極的行動傾向。個體會渴望將自己的精力與才能,投入到對他人有益的事業中。他看待人生三大課題的方式,不再是「我能從中得到什麼?」,而是「我能為此貢獻什麼?」。他視合 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本途徑。
阿德勒認為,這種與他人連結、合作的潛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因為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個體極其脆弱,唯有透過合作才能生存繁衍。然而,這種潛能並不會自動成熟,它必須經由後天的教育和訓練才能被充分開發出來。而這,正是母親、家庭和學校最重要的職責。
二、 社會興趣: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阿德勒 radical 地提出,我們可以用社會興趣的程度,來衡量所有人類行為的「正常」與「異常」,「健康」與「病態」。
- 健康的人生: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是一個社會興趣高度發展的人。他在追求個人優越感的過程中,其奮鬥方向與人類的共同福祉相一致。他努力成為一個更優秀的醫生,是為了更好地治癒病人;他努力成為一個更富有的商人,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產品。他的個人成就,同時也是對社會的貢獻。他在人際關係中尋求的是平等的友誼與合作,在愛情中尋求的是親密的夥伴關係。他感到自己「在家於世界」,充滿勇氣與樂觀。
- 失敗的人生: 相反地,所有的人生失敗者——罪犯、神經症患者、精神病人、自殺者——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社會興趣的嚴重匱乏。
- 他們的奮鬥目標是 「私人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建立在貶低、利用或傷害他人的基礎上,因而毫無社會價值。
- 他們缺乏同理心,無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只活在自己的「私人邏輯」裡。一個罪犯認為「因為我想要他的錢,所以我可以殺了他」,這在他自己的邏輯裡是通順的,但卻完全違背了人類的「常識」(common sense),而常識正是社會興趣的體現。
- 他們極度氣餒(discouraged),不相信自己能通過合作的方式,在「生活的有用面」獲得成功和價值感,因此轉向「生活的無用面」,用各種虛假的、破壞性的手段來尋求補償。
阿德勒甚至用社會興趣來重新定義了諸如「天才」、「美」、「善」等價值概念:
- 天才: 所謂的天才,無非是那些對人類共同體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他們的作品或發明,極大地豐富了所有人的生活,是高度社會興趣的結晶。一個與世隔絕、其成就無人能懂、對他人毫無益處的人,不能被稱為天才。
- 美: 我們之所以覺得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為它們象徵著健康、活力與發展的潛能,符合我們對人類未來福祉的期盼。美,是社會興趣在審美上的投射。
- 善與惡: 所有的倫理判斷,其最終標準都根植於合作。凡是有利於增進人類合作與福祉的行為,就是「善」的;凡是破壞合作、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就是「惡」的。
三、 社會興趣的培養:人類的希望所在
既然社會興趣是心理健康的關鍵,也是所有問題的根源,那麼,解決所有心理與社會問題的根本之道,就在於培養社會興趣。這使得阿德勒的心理學,不僅僅是一種解釋性的理論,更是一種充滿希望與實踐性的教育哲學。
阿德勒堅信,沒有任何人是完全沒有社會興趣的。即使是最孤僻的神經症患者或最冷酷的罪犯,他們在為自己辯解、試圖將責任推給他人時,也恰恰證明了他們內心深處知道「合作」才是正確的標準,他們只是缺乏勇氣去實踐它。因此,治療的過程,就是一場重新教育、重新喚醒社會興趣的過程。
- 在心理治療中: 治療師與案主之間建立的平等、信任、合作的關係,本身就是一次社會興趣的示範與演練。治療師的任務,就是幫助案主看到他生活風格中的錯誤——那種「私人邏輯」是如何讓他與他人隔絕,並陷入困境的。治療師要像一個溫暖的朋友,鼓勵他走出自我中心的狹窄堡壘,勇敢地去嘗試與他人建立連結。
- 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 這是預防問題、培養社會興趣的根本所在。阿德勒反覆強調,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母親的首要任務就是將孩子與自己連結,然後再將這份連結,溫柔地擴展到父親、手足,乃至整個社會。學校則要打破個人競爭的模式,將班級營造成一個互助合作的共同體。
阿德勒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視角總結道:回顧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團結同一圖騰的成員),到偉大宗教所倡導的「愛鄰如己」,再到現代社會對民主與平等的追求,其背後都貫穿著同一條主線——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擴大合作的範圍,提升社會興趣的水平。
因此,個體心理學最終的結論是樂觀而充滿力量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被賦予了一個最崇高的任務,那就是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fellow man)。 這意味著,我們要努力成為一個好的工作夥伴、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平等的愛人。我們人生的所有努力,都應該朝向這個目標。當我們將個人的奮鬥融入到為全人類謀福祉的洪流中時,我們個人的自卑感將會消融,個人的生命將會獲得超越時空的、最堅實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