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由班・湯普森(Ben Thompson)撰寫的《典範轉移與贏家的詛咒》(Paradigm Shifts and the Winner’s Curse)是一篇極具洞察力的科技評論文章。其核心目的在於藉由回顧過去「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興衰,來預警當前「人工智慧(AI)時代」的巨頭們——特別是蘋果(Apple)和亞馬遜(Amazon)——可能正在重蹈覆轍。文章的主要論點可以拆解為幾個環環相扣的層次:首先,重新定義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真正贏家;其次,深入剖析前一個時代(個人電腦時代)的霸主為何會在手機時代慘敗,並提出「贏家的詛咒」這一核心概念;接著,將此歷史教訓投射到當前,分析蘋果與亞馬遜的 AI 策略如何完美地複製了他們過去的成功路徑,並因此潛藏著巨大的風險;最後,提出 AI 可能是一個全新的、足以顛覆現有所有優勢的典範,並在此背景下重新評估了谷歌(Google)的潛力。
現在,讓我們用費曼學習法,也就是用最簡單、最直觀的方式,來逐一拆解並深入理解這些論點。
主要論點一:智慧型手機時代的真正雙雄是蘋果與亞馬遜 AWS
想像一下,我們要向一位對科技史不太了解的朋友解釋過去二十年最重要的科技變革。我們通常會說,是蘋果的 iPhone 開創了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然後谷歌的 Android 系統佔領了其餘的市場,所以這是一個「蘋果 vs 谷歌」的戰爭。湯普森在文章開頭就挑戰了這個普遍的看法。他認為,雖然谷歌做得不錯,但智慧型手機時代真正的、定義了整個典範的兩大支柱,其實是蘋果和亞馬遜的雲端服務 AWS(Amazon Web Services)。
讓我們用一個比喻來理解。想像智慧型手機的體驗是一場華麗的、隨時隨地都能參加的魔術表演。蘋果的 iPhone 就是那個光鮮亮麗的舞台以及那位技藝精湛的魔術師。它設計了舞台的外觀(硬體設計)、觀眾的互動方式(觸控螢幕、 iOS 系統),以及節目單(App Store)。觀眾為這場精彩的表演付出了高昂的票價,讓這位魔術師賺得盆滿缽滿。這就是文章所說的,蘋果定義了使用者介面(touch)、分發渠道(App Store),並獲取了整個市場幾乎所有的利潤。
然而,一場魔術表演,光有舞台和魔術師是不夠的。舞台背後,需要一個巨大無比、極其複雜且穩定可靠的後勤系統。這個系統要負責提供電力、燈光、音響,儲存所有道具,並確保在魔術師需要任何東西時,都能瞬間傳送到他手上。這個看不見但至關重要的後勤系統,就是 AWS 。
在智慧型手機時代,每一個 App——無論是地圖、社群媒體、遊戲還是叫車服務——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後端大腦」來進行計算、儲存資料、處理數百萬用戶的同時請求。如果沒有這個後端大腦,你手機上的 App 就只是一個空殼子。 AWS 恰好在 iPhone 誕生前十個月(2006 年)推出,它就像是為即將到來的行動時代量身打造的「全球基礎設施租賃服務」。開發者不再需要自己購買昂貴的伺服器、建立機房,他們只需要像付水電費一樣,向亞馬遜租用計算能力和儲存空間。
這就產生了湯普森所說的「連續運算」(Continuous Computing)。文章中的那張圖完美地解釋了這個演進:
- 地點(WHERE):運算從一個固定的房間(大型主機),演變到你的桌上(個人電腦),最終無所不在(Everywhere),也就是你口袋裡的手機和背後的雲端。
- 方式(HOW):資料處理從批次處理(Batch,一次處理一大批),到刻意為之(Deliberate,你想用電腦時才去用),最終變成了連續不斷的(Continuous)。你的手機永遠在連線,永遠在背景更新資料。
- 時間(WHEN):同上。
蘋果的 iPhone 讓「輸入/輸出層」(也就是你的觸控和觀看)無所不在;而亞馬遜的 AWS 讓「運算與資料層」也無所不在。這兩者的結合,才真正創造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隨時隨地都能存取強大應用和服務的行動網路世界。所以,定義這個時代的,不僅僅是那個在你手中的漂亮設備,更是那個在雲端中看不見的龐大引擎。蘋果是前台的王者,AWS 是後台的霸主,他們共同定義了這個典範。谷歌的 Android 雖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個追隨者和普及者,其核心命脈依然是搜索廣告,並非像蘋果和 AWS 那樣,從根本上定義了典範的兩端。
主要論點二:「贏家的詛咒」——昔日霸主的成功如何成為今日的絆腳石
理解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贏家後,湯普森接著要我們思考一個更深刻的問題:那輸家是誰?又是為什麼輸?文章點名了微軟(Microsoft)和諾基亞(Nokia),這兩家在智慧型手機崛起前,分別是個人電腦軟體和功能手機硬體的絕對霸主。他們的失敗,並非因為他們不夠努力或愚蠢,而是因為他們陷入了「贏家的詛咒」。
這個詛咒是什麼意思呢?想像你是一位橫掃千軍的古代重甲騎兵將軍,你的軍隊因為裝備精良、戰術純熟而戰無不勝。突然,戰爭的形式改變了,火槍被發明了出來。新的戰爭變成了游擊戰和陣地戰。這時候,你這位功勳彪炳的將軍會怎麼做?你最大的誘惑,就是試圖用你那套成熟的重甲騎兵戰術去應對新時代的戰爭。你會想:「我的盔甲刀槍不入,我的馬匹衝鋒無敵,我只需要讓盔甲更厚一點,馬跑得更快一點,就一定能贏。」你過去的巨大成功,會讓你深信自己的優勢可以延伸到新的戰場。但結果可想而知,你的重甲騎兵在靈活的火槍手面前,成了活靶子。你過去的優勢,在新典範下,變成了致命的劣勢和沉重的包袱。
這就是微軟和諾基亞的寫照。
微軟的詛咒:微軟是 PC 時代的帝王,它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和 Office 辦公軟體定義了個人電腦。當手機時代來臨時,微軟的第一反應是:手機不過是一台「小一點的電腦」。因此,他們試圖將複雜的 Windows 系統塞進小小的手機螢幕裡(Windows Mobile),並認為自己龐大的開發者生態和品牌優勢可以自然地延伸過來。但他們錯了。智慧型手機不是小電腦,它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它需要的是基於觸控、簡單直觀的介面,需要的是基於 ARM 架構的低功耗晶片,還需要一個全新的應用分發模式(App Store)。在這個全新的起跑線上,大家都是從零開始。微軟過去在 PC 時代的優勢(x86 架構、滑鼠鍵盤操作模式)完全派不上用場,反而成為了阻礙他們思考的包袱。他們被自己過去的成功給「詛咒」了,花了許多年才在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領導下幡然醒悟,但早已錯失了整個行動時代。
諾基亞的詛咒:諾基亞的詛咒更加典型。在 iPhone 出現之前,諾基亞是手機界的巨人,市場份額無人能敵。他們的優勢在於:頂級的硬體工藝、無與倫比的全球供應鏈和分銷網絡。當 iPhone 橫空出世時,諾基亞的反應是什麼?他們輕蔑地認為,這不過是一個來自矽谷的挑戰者,只要依靠自己強大的硬體和渠道優勢,就能輕鬆應對。他們最大的錯誤,是固守自己老舊的 Symbian 作業系統,並出於驕傲(Pride),拒絕採納當時已經可用的、免費且更好的 Android 系統。他們認為「擁有自己的生態系統」比什麼都重要,哪怕這個生態系統已經明顯落後。他們就像那位重甲騎兵將軍,執著於打磨自己的盔甲(硬體),卻沒意識到戰爭的規則(作業系統和 App 生態)已經徹底改變。如果諾基亞當初能放下驕傲,採納 Android,並專注於自己真正擅長的硬體和供應鏈,他們很有可能成為今天的「三星」。但他們沒有,他們被自己身為「硬體之王」的成功詛咒了,最終落得手機業務被收購、品牌消失的下場。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谷歌和三星。他們沒有「贏家的詛咒」,因為他們在舊時代並非霸主。他們可以「無恥地」(shamelessly)抄襲。文章展示了 iPhone 發布前後 Android 原型機的巨大差異,就是最好的證明。谷歌看到了蘋果定義的成功範本,便迅速拋棄自己原有的黑莓式設計,全面轉向觸控大螢幕。三星也同樣大膽地模仿蘋果的硬體。他們沒有包袱,只有務實的目標:在新的典範中活下來並取得成功。
這個論點的核心教訓是:在典範轉移的巨大浪潮面前,過去的成功不僅不是保障,反而可能是一種毒藥,它會讓你驕傲、讓你短視,讓你用舊地圖去尋找新大陸。
主要論點三:蘋果與亞馬遜正在 AI 時代複製自己的成功路徑,恐陷入新的「贏家的詛咒」
湯普森這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將上述的歷史教訓,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射到當下的蘋果和亞馬遜身上。他敏銳地指出,這兩位智慧型手機時代的贏家,在面對 AI 這個新典範時,所採取的策略,驚人地與他們過去的成功路徑完全一致。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危險信號。
讓我們來看看兩家公司的 AI 策略,並用前面「贏家的詛咒」的框架來分析。
蘋果的 AI 策略:AI 是 iPhone 的一個更強大的功能 蘋果的論點是什麼?文章總結得非常精闢:大型語言模型(LLM)本身會商品化,變得隨處可得。但對使用者來說,最有價值的 AI,是能夠結合你個人隱私資料(如訊息、郵件、照片、行事曆)來提供貼心服務的 AI 。而只有蘋果,才能在保護使用者隱私的前提下,做到這一點。他們的策略核心是:
- 設備端運算:盡可能讓 AI 在你的 iPhone 、 iPad 、 Mac 上本地運行,這既保護了隱私,也降低了雲端成本。
- 自家晶片優勢:利用強大的 Apple Silicon 晶片,為設備端 AI 提供硬體支持。
- 個人化與隱私:AI 的核心價值是「個人化」,而蘋果是使用者個人資料最可信賴的管家。
- 體驗至上:AI 不是一個獨立的產品,而是無縫整合到蘋果現有生態系統中的一種體驗增強。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熟悉?這完全就是蘋果在過去二十年裡一直採用的成功 playbook 。核心依然是「設備」(the device),AI 只是讓這個設備變得更聰明、更好用。他們在賭,未來使用者依然會首先想要一台 iPhone,而 AI 只是購買 iPhone 的又一個理由。這就像微軟當年認為手機只是「小電腦」一樣,蘋果現在的潛在假設是:AI 只是「更聰明的 iPhone」。
亞馬遜的 AI 策略:AI 是 AWS 的下一個基礎設施服務 亞馬遜的論點同樣完美地契合了它的基因。 AWS 的成功之道,就是將昂貴、複雜的 IT 基礎設施(如計算、儲存、資料庫)變成像水電煤一樣便宜、標準化、可隨意取用的「商品」(commodity)。他們對 AI 的看法也是如此:
- 模型商品化:頂尖的 AI 模型最終會變得大同小異,重要的是提供選擇,讓客戶自由搭配。
- 成本為王:AI 的大規模應用,最終比拼的是成本,特別是「推論」(inference)階段的成本(也就是實際運行 AI 模型的成本)。
- 自家晶片優勢:開發自己的 Trainium 和 Graviton 晶片,目的就是為了給客戶提供比 Nvidia 等競爭對手性價比更高的 AI 運算服務。
- 資料引力:企業的資料都在 AWS 上,所以他們自然會選擇在離資料最近的地方運行 AI 應用。
這也完全是 AWS 的經典打法。他們在賭,AI 最終會演變成像計算(EC2)、儲存(S3)一樣的基礎「積木」(building block),而 AWS 將憑藉其規模和成本優勢,成為這個領域的領導者。他們就像諾基亞當年相信自己的供應鏈一樣,相信自己無與倫比的雲端基礎設施和成本控制能力,能夠贏得 AI 時代的戰爭。
潛在的詛咒 湯普森的警告就在於此:蘋果和亞馬遜的策略都非常合理、非常符合邏輯,但這正是問題所在。它們都是基於「AI 是對現有典範的延續和增強」這一假設。但萬一,AI 不是延續,而是一次徹底的、根本性的「典範轉移」呢?如果 AI 本身就是那個「新大陸」,那麼蘋果和亞馬遜還在用他們陳舊的、雖然曾經極其成功的地圖去航行,這就非常危險了。他們都可能因為過於相信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而錯判了 AI 的本質。
主要論點四:AI 的真正典範可能是「自主代理」與「擴增世界」,這將顛覆現有優勢
如果 AI 真的是一次典範轉移,那新的典範會是什麼樣子?湯普森在文章的圖示中,給出了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方向,在「無所不在」(Everywhere)之後,他加上了「任何地方(代理)」(Anywhere (Agents)),在「連續」(Continuous)之後,加上了「擴增」(Augmented)。
讓我們來解釋這兩個概念,這可能是整篇文章最前瞻的洞見。
自主代理(Autonomous Agents):這意味著 AI 不再是你問一句、它答一句的被動工具。它將變成能夠理解複雜目標、自主規劃、並調用各種工具去完成任務的「智慧代理」。想像一下,你不再是打開訂票 App 、再打開飯店 App 、再打開地圖 App 去規劃一次旅行。你只需要對你的 AI 代理說:「幫我規劃下週末去台東的三天兩夜家庭旅行,預算一萬五,要找評價高、適合小孩的住宿,訂好火車票,並把行程規劃放進我的行事曆。」然後,這個 AI 代理會自己去網路上搜尋、比較、決策、預訂,並完成所有任務。
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 不再是設備本身:你用的是 iPhone 還是 Android 手機,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你的 AI 代理有多聰明、多能幹。設備變成了一個通往你的 AI 代理的簡單「窗口」。這將直接衝擊蘋果以設備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 不再是成本至上:當一個 AI 代理能為你的公司省下三個人力成本時,你還會在意運行這個 AI 的雲端費用是貴了 20% 還是 30% 嗎?你不會。你會不計代價地選擇那個性能最強大、最聰明的 AI 模型。這將直接挑戰亞馬遜以「性價比」為核心的策略。
擴增世界與即時生成介面(Augmented World & On-demand UI):這與蘋果正在研發的 AR 眼鏡願景息息相關,但又更進一步。未來的用戶介面(UI)可能不是固定的 App 圖標,而是由 AI 根據你當下的情境和需求,「即時生成」的。你戴著眼鏡看著一台拋錨的汽車引擎,AI 會自動在引擎上標示出故障零件,並顯示修理步驟。你走進一家商店,AI 會根據你的購物清單,在貨架上高亮你需要購買的商品。 Google DeepMind 的 Genie 3 模型能夠根據文本即時生成可互動的虛擬世界,這正是這個方向的雛形。
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對 AI 的要求是極致的性能、即時的回應和對世界深度的理解。這同樣會讓「模型性能」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運行成本」或「是否在本地設備運行」。
因此,如果 AI 的終局是「自主代理」和「擴增世界」,那麼蘋果和亞馬遜現在所倚仗的優勢——蘋果的設備生態和隱私,亞馬遜的雲端規模和成本——都可能變得不再關鍵,甚至成為轉身的包袱。他們因為過去的成功,可能會低估了這場變革的顛覆性。
主要論點五:重新評價谷歌——混亂中的適應力可能是最大優勢
在文章的結尾,湯普森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他坦承,在過去,他一直對谷歌的「非整合」模式和看似混亂的策略感到擔憂。但在「贏家的詛咒」這個框架下,他對谷歌有了全新的看法。
回顧歷史,谷歌恰恰是那個成功穿越了典範轉移的公司。從 PC 搜尋時代到行動時代,谷歌的核心業務(桌面搜尋)面臨巨大威脅。但他們憑藉著靈活的身段和務實的態度,打造了 Android 這個行動時代的半壁江山,成功地活了下來,甚至活得更好。他們沒有像微軟和諾基亞那樣,被過去的成功所束縛。
現在,面對 AI 時代,谷歌再次展現了驚人的決心。在 ChatGPT 發布後,他們幾乎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押」(all-in)AI 。他們擁有頂尖的研究機構(DeepMind)、領先的大模型(Gemini)、自家的 AI 晶片(TPU),以及龐大的雲端業務。
湯普森認為,谷歌那種常被分析師詬病的「大學校園般的文化」、「缺乏清晰統一的戰略」,在典範轉移時期,反而可能是一種優勢。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像蘋果「軟硬體一體」或亞馬遜「雲端商品化」那樣僵化而成功的單一典範需要去捍衛。這種「無定形」(amorphous)的特質,讓他們更容易拋棄舊包袱,去擁抱真正的新事物。
因此,湯普森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我們嚴格遵循「贏家的詛咒」這一歷史規律——即上一個時代的贏家在下一個時代會處於根本性的不利地位——那麼我們最應該擔憂的,恰恰是蘋果和亞馬遜。相反,那個曾經看起來最脆弱、最混亂的谷歌,反而可能因為其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對新技術的狂熱追求,而具備了穿越這次典範轉移的最大潛力。
總結來說,這篇文章透過一個強而有力的歷史分析框架,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在科技的浪潮之巔,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於外部的競爭者,而是來自於內部,來自於對過去成功的迷信。蘋果和亞馬遜正在沿著他們最熟悉的道路前進,而這條路,可能無法通向 AI 這個全新的未來。這正是「贏家的詛咒」在 21 世紀科技版圖上的再一次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