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te of Affairs》(四)

面對不忠的普遍性與現代婚姻的困境,我們不應僅僅停留在「如何預防」或「如何修復」的層面,而應當勇敢地「重新思考一夫一妻制」,探索更多元的關係模式,並將「忠誠」的定義從狹隘的「性排他性」擴展到更豐富的內涵。

我們可以將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比喻成一個經典的「套餐(Set Menu)」。當你走進一家餐廳,選擇了這個套餐,你就知道你會得到什麼:一份前菜、一份主菜、一份甜點和一杯飲料。這個組合是固定的,餐廳已經為你搭配好了。你選擇了它,就意味著你同意放棄菜單上所有其他的單點選項。這個套餐的優點是簡單、明確、有保障。你不需要費心去思考搭配,而且它承諾能提供一頓完整而令人滿意的餐點。

傳統的一夫一妻制就是這樣一個「情感與性的套餐」。它包含了承諾、愛、情感親密、共同生活以及絕對的性排他性。當我們選擇結婚,就等於點了這個套餐,並默認同意放棄所有其他的「情感與性」的單點可能性。社會告訴我們,這個套餐是唯一正確、唯一道德的選擇,它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

然而,Perel 透過她大量的臨床觀察指出,現實情況是,有非常多的人點了這個套餐後,卻發現自己仍然渴望菜單上的某一道單點菜餚。有些人可能覺得主菜很棒,但就是想嚐嚐另一款甜點;有些人可能對套餐的一切都很滿意,但就是偶爾想喝一杯菜單上沒有的特調雞尾酒。

面對這種情況,傳統的做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忍耐」,壓抑自己的慾望,告訴自己「我已經點了套餐,就該滿足」。第二種,就是「偷吃」——偷偷地去別家餐廳單點一份甜點,然後擦乾淨嘴回來,假裝自己只吃了套餐。這就是「不忠」。這種「偷吃」行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謊言和內疚。

Esther Perel 提出的問題是:既然有這麼多人對這個標準套餐感到不滿,甚至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去「偷吃」,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問題是否出在這個「只有一種套餐可選」的制度本身?

她並不是要廢除這個經典套餐。她知道,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套餐依然是他們最想要、最適合的選擇。她想挑戰的,是這個套餐的「強制性」和「唯一性」。她提倡的,是將餐廳的經營模式,從「只提供一種固定套餐」,轉變為一個更靈活、更客製化的模式。在這個新模式下,你可以選擇經典套餐,也可以選擇「半套餐」,甚至可以和伴侶一起「單點」,共同組合出一份獨一無二的、最適合你們口味的「餐點」。

這就是 Perel 所說的「重新思考一夫一妻制」。她觀察到,許多伴侶,特別是同性伴侶社群和多邊戀(Polyamory)社群,早就在進行這樣的「菜單創新」了。他們不再將「性排他性」視為忠誠的唯一標準。他們可能會協商出各種各樣的「關係合約」:

  • 「情感套餐,性單點」模式: 伴侶之間保持深刻的情感承諾和生活連結,但在性的層面上,允許對方或雙方有其他的伴侶。這就像是說:「我們的主菜和甜點只在這裡吃,但我們可以去不同的酒吧喝雞尾酒。」
  • 「季節限定單點」模式: 伴侶在大部分時間裡是獨佔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例如出差、或是一年一度的「開放日」),可以有短暫的婚外性行為。這被稱為「開放式一夫一妻制(Monogamish)」。
  • 「共享盛宴」模式: 也就是搖擺(Swinging)或三人行等,伴侶共同參與,將第三人或更多人邀請到他們的性愛生活中,將其視為一種共同的娛樂和探索。
  • 「多主菜套餐」模式: 這就是多邊戀,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不只一段充滿愛、承諾和性的親密關係,並且所有的關係都是知情同意的。

Perel 強調,這些多元的關係模式,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靈丹。她敏銳地指出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只要開放了關係,就不會有欺騙和背叛。事實並非如此。無論關係的規則多麼開放,只要有規則,就一定會有違規者。 一個在開放式關係中的人,如果偷偷地和一個雙方約定好的「禁區」人物(比如好友或親戚)發生關係,或者違反了「必須使用保險套」的規定,這同樣是背叛,同樣會帶來巨大的傷害。

因此,Perel 認為,這場對話的真正核心,並不在於「開放」或「封閉」,而在於 「協商」與「誠實」。傳統一夫一妻制的巨大問題之一,是它的規則是「默認」的,而非「協商」的。大多數人從未和伴侶真正討論過:對我們來說,一夫一妻制具體意味著什麼?看色情片算嗎?和前任保持聯繫算嗎?精神出軌的界線在哪裡?由於缺乏明確的協商,當一方的行為踩到了另一方的隱形底線時,衝突就爆發了。

而那些實踐協商式非一夫一妻制(consensual non-monogamy)的伴侶,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範例: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溝通、去設定邊界、去處理嫉妒和不安全感。諷刺的是,這些看似「離經叛道」的關係,其內部的溝通深度和誠實程度,往往遠遠超過許多看似「正常」的一夫一妻制關係。

基於此,Perel 進一步提出,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忠誠(Fidelity)」。如果忠誠不再僅僅等同於「性排他性」,那它究竟是什麼?她建議,我們可以將忠誠理解為一種更廣泛的 「關係的忠實」,它包含了尊重、關懷、支持、誠實和情感上的親密。在這個更寬廣的定義下,性排他性只是其中的一個「選項」,而非「必選項」。

一個男人可能一生中從未在身體上出軌,但他對妻子卻充滿了情感上的忽視、言語上的貶低和經濟上的控制。他遵守了「性排他性」,但他忠誠嗎?另一對伴侶,他們可能同意彼此可以有其他的性伴侶,但他們在情感上互相扶持,在人生道路上是彼此最堅實的後盾。他們沒有遵守「性排他性」,但他們不忠誠嗎?

Perel 的提問,迫使我們去思考,在我們的關係中,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身體的歸屬,還是心靈的信賴?

總結來說,Esther Perel 的第四個核心論點,是一次對未來親密關係的大膽想像。她不是要摧毀一夫一妻制這個「經典套餐」,而是要打破它的壟斷地位,倡導一個更加多元、客製化和充滿協商精神的「關係菜單」。她認為,與其讓不忠成為一個充滿謊言和傷害的「地下黑市」,不如將其背後的複雜慾望和需求,拿到桌面上來,進行一場誠實的對話。這場對話的最終目的,是讓每一對伴侶都能夠共同「設計」出一種最適合他們自己的承諾形式。無論他們最終選擇的是傳統的一夫一妻制,還是某種形式的開放關係,這個選擇都將是主動的、清晰的、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被動的、模糊的、由社會默認的。唯有如此,忠誠才能真正成為一種發自內心的選擇,而不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