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ate of Affairs》(二)

主要論點二:不忠的定義已不再固定,現代婚姻理想的演變與數位科技的普及,共同創造出一個充滿模糊性與個人主觀詮釋的灰色地帶,這使得「什麼是背叛」本身成為當代關係中一個核心的衝突來源。

現在,我們再次運用費曼學習法,將這個相對複雜的觀點,用最簡單、最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想像一下,我們要向一位生活在沒有網路、婚姻觀念還很傳統的時代的人,解釋為什麼現代人對於「出軌」這件事會有這麼多爭議。

我們可以將傳統的「不忠」定義,比喻成一條清晰可見的國界線。在過去,這條線很明確,就是指「性交」。就像跨越國界一樣,你只要踏過去了,就是侵犯了領土,這是一個客觀、不容爭辯的事實。無論你是有意還是無意,無論你只是短暫踏入還是長期停留,只要發生了性交,你就「出軌」了。大家對於這條線在哪裡,有著高度的共識。因此,爭論的焦點通常不是「這算不算出軌」,而是出軌之後「該怎麼辦」。

然而,Esther Perel 指出,在現代社會,這條清晰的國界線已經被徹底模糊化了。今天的「不忠」定義,更像是在討論一個國家的「領空」或「專屬經濟區」。這些邊界是看不見的,而且充滿了詮釋空間。一架無人機飛過領空,算是侵犯嗎?一艘科研船進入經濟區進行探測,算是挑釁嗎?網路上的虛擬攻擊,能等同於實體的軍事入侵嗎?你看,問題變得複雜了。當事人可以輕易地說:「我只是看看而已,什麼也沒做!」、「這只是個遊戲!」,就像辯稱「我的無人機只是在拍照,沒有投下炸彈」。

Perel 認為,有兩大因素導致了這種從「國界線」到「領空爭議」的轉變。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是婚姻本身的意義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我們祖父母的年代,甚至更早,婚姻更像是一個務實的經濟與社會聯盟,就像兩家公司合併。它的主要功能是確保經濟生存、財產傳承和社會穩定。忠誠,特別是對女性的忠誠要求,其核心是為了確保父系血統的純正——也就是說,要搞清楚「誰家的孩子繼承誰家的牛」。在這種模式下,愛是錦上添花,但不是必需品。因此,背叛的主要威脅是針對經濟和家族的穩定。

但從浪漫主義興起後,婚姻的定義經歷了一場徹底的革命。我們把愛、情感親密和性滿足,從婚姻的附屬品變成了它的核心支柱。 Perel 形容,我們對現代婚姻的期望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神聖」高度:我們期望我們的伴侶不僅是經濟夥伴和共同家長,還必須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最信任的知己、以及最熱情的愛人。我們期望一個人能提供過去整個村莊才能給予我們的安全感、歸屬感與意義感。

在這種全新的「浪漫理想」模式下,「忠誠」的內涵也隨之擴展了。它不再僅僅關乎身體的排他性,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排他性」。我們相信,我們的伴侶應該是我們最主要的情感伴侶,是唯一分享我們最深層的夢想、恐懼與渴望的人。於是,背叛的定義也從單純的「性交」擴散開來。當你將內心世界向另一個人敞開時,即使沒有任何身體接觸,也可能被視為一種深刻的背叛。這就是為什麼「情感出軌」這個概念在現代社會如此盛行,而在過去,人們甚至無法理解它的含義。因為過去的婚姻,根本就不是圍繞著情感排他性來組織的。這就像過去的商業夥伴,他們只關心你是否遵守了合約條款,而不會在乎你是否把公司的商業機密透露給了你的心理醫生。但在現代婚姻這個「情感合資企業」裡,情感的洩露就是最嚴重的商業間諜行為。

第二個加劇這種模糊性的因素,是數位科技的崛起。 Perel 在書中生動地描繪了這個由智慧型手機、社交媒體和各種應用程式構成的「情事新大陸」。過去,外遇需要實體的空間和時間——一個汽車旅館的房間、一頓秘密的午餐。而現在,你甚至可以躺在伴侶身邊,在床上完成一次出軌。 Perel 舉了許多例子:用交友軟體 Tinder「只是好奇看看」,和前任在 Facebook 上保持聯繫,觀看色情片,甚至是和視訊女郎進行「客製化色情」互動。

這些行為的共同特點就是它們的「模糊性」。當事人可以輕易地辯稱「什麼都沒發生!」。畢竟,交換幾張裸照,和親吻的實感是不同的;深夜的 Snapchat 訊息,和在汽車旅館共度一小時的性質也是不同的。這種模糊性,使得伴侶之間對於「背叛」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鴻溝。一方可能覺得自己的精神領空被徹底侵犯,感到極大的痛苦和羞辱;而另一方則堅稱自己的飛機只是在公海上空飛行,完全沒有越界。

由於傳統的宗教和社會權威已經式微,劃定界線的責任落到了每一對伴侶自己身上。但 Perel 敏銳地指出,大多數伴侶從未真正坐下來,像簽訂租屋合約那樣,詳細地討論和協商他們的「關係合約」。他們的承諾往往只是一句模糊的「你敢被我抓到,你就死定了。」這導致了當衝突發生時,雙方都堅信自己是按照「合約」行事的,只是他們內心存檔的那份「合約」,版本完全不同。

面對這個充滿爭議的「領空」,Perel 提出了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來幫助我們理解和定義不忠。她認為,現代的不忠,通常包含以下三個構成元素中的一個或多個:秘密、性的鍊金術(Sexual Alchemy)、以及情感投入。

首先是「秘密」。 Perel 認為這是構成不忠的「首要組織原則」。一段婚外情總是活在主要關係的陰影之下。正是這種秘密狀態,強化了它的情慾張力。我們從小就知道隱藏和保守秘密所帶來的快感,它讓我們感到強大、自由。但這種秘密也帶來了謊言、欺騙和偽裝,長期下來會導致腐蝕性的羞恥和自我厭惡。對於被背叛的一方而言,謊言本身造成的傷害,有時甚至超過了性行為本身。這也解釋了為何在許多文化中,「他騙了我」比「他睡了別人」更令人痛苦。

第二個元素是「性的鍊金術」。 Perel 巧妙地避開了狹隘的「性」這個詞,因為它很容易陷入柯林頓式的法律辯論(「我沒有和那個女人發生性關係」)。「性的鍊金術」涵蓋了更廣泛的情慾領域,它關乎想像、渴望和能量,而不僅僅是身體的接觸。她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女士和男同事共進午餐,堅稱「我們從沒碰過對方,這怎麼能算出軌?」但她也承認「我從未如此興奮過,感覺就像他沒碰我卻觸摸了我。」這就是性的鍊金術。慾望根植於缺席和渴望,有時候,一個我們僅僅在腦海中想像的吻,其力量和興奮感,可能不亞於數小時的實際做愛。這個概念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那些看似「無害」的網路調情、曖-昧訊息,會帶來如此真實的背叛感。

第三個元素是「情感投入」。這回應了現代婚姻對情感排他性的高度期望。婚外情的情感投入程度,可以從一夜情的淺灘,延伸到深刻的愛情長跑。對於那些深陷其中的人來說,他們會用「愛」、「靈魂伴侶」、「命中注定」等詞彙來描述他們的經歷,他們覺得用「外遇」或「出軌」這種粗俗的標籤來定義他們的關係,是一種貶低。而在另一端,那些堅稱「這無關感情,只是性」的人,Perel 也提醒我們,即使一段隨機的性愛沒有情感依戀,但「它發生了」這個事實本身,就充滿了豐富的意義。

總結來說,Esther Perel 的第二個核心論點是,我們不能再用一把老舊的尺子去測量現代複雜的情感關係。由於婚姻理想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不忠」的版圖已經極大地擴展,並且充滿了主觀和模糊的邊界。與其爭論一個行為「算不算」出軌,不如運用她提出的「秘密、性的鍊金術、情感投入」這個三稜鏡,去審視一段關係中發生的具體事件。這個框架的目的,不是要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要提供一套共通的語言,讓伴侶們能夠就他們自己那份獨一無二的、常常是未曾言明的「關係合約」,進行一場遲來但至關重要的對話。這場對話的核心,是去理解背叛的「主觀感受」,而不僅僅是去裁決一個「客觀事實」。因為在現代愛情的世界裡,當你感覺到領空被侵犯時,傷害就已經真實地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