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中國建築史的迫切性與動機
- 背景對比與民族自尊: 梁思成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及歐洲遊學期間,親眼見到西方國家對於自身的古建築有著非常系統化的整理、深入的研究和完善的保護機制。相較之下,他深感痛心的是,自己的祖國擁有悠久燦爛的建築文化,但這些古建築卻處於「滿目瘡痍,岌岌可危」的狀態,不僅缺乏保護,甚至連一本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系統性的建築史著作都沒有。這種強烈的對比,激發了他深厚的民族情感與文化責任感。
- 實證研究的必要性: 在哈佛大學準備博士論文《中國宮室史》的過程中,梁思成深刻體會到,僅僅依靠查閱有限的、甚至可能存在謬誤的書本資料來研究建築史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會產生錯誤的理解。建築是實體的藝術和工程,必須通過親身實地的考察、測繪和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其結構、形制和演變規律。因此,他決定放棄單純的書齋研究,回到中國進行「在實踐中考察研究」。
- 時代逆流中的搶救使命: 當時的中國正經歷劇烈的社會變革,西化思潮盛行,社會普遍對「中國固有的建築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認為傳統建築是陳腐落後的象徵,甚至以拆改為榮。梁思成意識到,在這種「逆時代」的潮流下,研究和保護中國古建築是一項極其迫切的搶救性工作,如同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一般,具有「急不容緩的性質」。
- 喚醒社會與文化自覺: 他的研究不僅僅是為了學術積累,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他期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人重新認識和尊重自身豐富的建築遺產,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最終為「復興國家民族」貢獻力量。
2.《中國建築史》的開創性意義與研究方法
- 學科奠基之作: 這本書被譽為中國建築學科的「開山之作」,標誌著中國建築史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填補空白與確立主體: 它是歷史上第一部由中國學者自己編寫的、涵蓋整個中國建築發展歷程的通史著作,結束了此前主要依賴外國學者研究的局面,確立了中國人在研究自身建築史上的主體地位。朱濤先生更指出,梁先生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動力,要寫「中國人自己寫的」中國建築史。
- 科學方法論的引入: 此書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它首次「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寫成的建築史」。梁思成和林徽因及營造學社的同仁們,摒棄了過去單純依賴文獻或主觀臆斷的研究方式,開創性地將「歷史文獻與實例調查相結合」,進行了大規模、系統性的田野調查和精確測繪。
- 艱苦卓絕的實證研究: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建立在極其艱苦的實地考察基礎之上。從 1932 年到 1937 年,在戰火紛飛、交通不便、經費拮据、甚至個人飽受疾病(梁思成的脊椎病、林徽因的肺病)困擾的條件下,梁思成帶領營造學社成員「餐風宿雨,櫛風沐雨」,足跡遍布全國 137 個縣市,調查了 1823 座古建築,詳細測繪了其中的 206 組,完成了 1898 張珍貴的測繪圖稿。可以說,「中國建築史上重要的建築物幾乎全是營造學社調查發現的」。即使在抗戰流徙途中,他們也未放棄,最終在四川李莊完成了這部著作。
- 從蒙昧到科學: 通過這種嚴謹的實證方法,梁思成揭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設計規律和技術要點,總結了各時代的特徵與成就,使得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從過去零散、模糊的狀態(蒙昧)進入了系統、科學的軌道,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開創了一片嶄新的學術天地」。
3. 中國建築的核心特徵與價值
- 獨立完整的體系: 梁思成明確指出,中國建築是一個獨立發展、歷史悠長(數千年未受其他體系根本性影響)、散布區域遼闊的建築體系。
- 木構架為核心: 其最根本的特徵是始終以木材為主要結構材料,形成了獨特的「梁柱式」的「構架制」結構原則。這種構架決定了建築的基本形態和外觀表現,即「形式為木造結構之直接表現」。牆體(無論磚石或木板)只起圍護分隔作用(隔斷牆 Curtain Wall),不承受主要荷載,使得門窗開設極為自由。
- 斗栱的關鍵作用: 在木構架中,斗栱是連接梁柱、傳導荷載的關鍵構件,是大建築物所必需。同時,斗栱的形制和比例也隨著時代演變,成為鑒定建築年代的重要依據(如同西方建築的柱式 Order),並且在宋代《營造法式》中成為度量建築各部分比例的基準(材份制)。
- 獨特的外觀與藝術表現: 中國建築形成了獨特的外觀輪廓,包括曲線優美、出簷深遠的「翼展之屋頂」,被視為建築之冠冕;崇尚高大厚實的台基(階基)作為襯托;以及正面多由楹柱與門窗構成的「玲瓏木質之屋身」。此外,院落式的佈局(常呈對稱或自由兩種格局)和有節制的彩色裝飾(彩畫)也是其重要特色。
- 文化與精神的載體: 梁思成強調,中國建築的價值「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它深刻地反映了「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是中華文化的「大宗遺產」和「顯著表現者」。從都市規劃到單體建築,從結構體系到裝飾細節,無不蘊含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社會制度、生活習慣和審美情趣。
- 世界性價值與理性精神: 他將中國古典建築提升到與希臘、羅馬、哥特等世界主要建築體系同等的高度,認為其同樣具有悠久歷史和極高的文化品質。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中國建築遵循「結構理性主義」原則,其設計和建造合乎邏輯和力學原理,並非僅僅是經驗性的堆砌。
4. 研究傳統建築對現代建築發展的啟示
- 傳統是創新的根基: 梁思成認為,任何藝術創造,包括建築,都「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如同中國畫學一樣,能有新創者必然是受過傳統薰陶的。即使受到外來影響,也仍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佛教造像)。因此,繼承豐富的建築遺產是未來發展的必要前提。
- 提煉「中國質素」而非表面模仿: 研究古建築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古,而是要「提煉舊建築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理解其精髓,包括結構體系、平面佈局、空間意識、美學原則等。他反對簡單地抄襲形式,如他批評早期民國一些所謂「宮殿式」建築只是「欣賞中國建築的外貌」,生硬堆砌符號,缺乏內在邏輯和精神,是「東西制度勉強的湊合」。
- 融合現代與傳統,尋求轉化之路: 面對西方現代建築材料與技術的引入,梁思成思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築技藝之特點」,「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他追求的是一種有機的結合與轉化,讓傳統建築的精神在現代條件下獲得新生,實現「老樹上發出新枝」。
- 創造適合國情的現代建築: 最終目的是要「創造適合於自己的建築」。這種建築應當反映中國人的生活思想、習慣和趣味,解決中國社會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削足就履」地去適應歐美模式。他相信,以中國豐富的藝術背景,在現代條件下完全可能創造出具有特殊風格和驚人成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及城市設計」。